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佛学 > 其它 >

当玄奘遇到慧能:思想大众化 自古是王道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瞭望东方周刊 佚名 参加讨论

    玄奘的学问以精微和繁复为特征。当他努力构建自己庞大的思想体系时,不可能知道还在舂米的慧能。要是知道后来的事情,再回想自己的一生,他难免要长长地叹一口气吧
    玄奘(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到了晚年的时候,已经是深受朝廷敬重而名满天下的大法师。他孤身远赴印度求法取经的事迹开始演变为神奇的故事,他所主持的佛经翻译事业取得了超迈古人的成就。
    也就是在玄奘去世前不久,有一个叫慧能的人来到湖北黄梅的东山寺,投身于禅宗五祖弘忍法师的门下。慧能原来是个樵夫,据说是不识字的。他在东山寺还没有经过剃度,不是正式的僧人。他的主要工作是踏碓舂米,跟我们现在说的农民工也差不远。
    玄奘可以算是中国最有学问的和尚吧。他创立了法相唯识宗,稍稍热闹过一阵,就归于寂寞,少为人知。
    慧能在中国历代高僧中,应该是文化程度最低的吧。他创立的代表佛教中国化最后完成的南宗禅,则是中国流行程度最高的佛教宗派。陈寅恪称赞慧能:“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连毛泽东也喜欢他的《经》,因为慧能的佛学是中国化和大众化的,也是更简明易懂的。毛显然是联想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当弘忍在东山寺传法的年代,禅宗已经相当兴旺,寺院僧众就有七百余人。有一天弘忍感觉自己年老了,准备选择一个继承人。他要求诸弟子各做一个偈子来显示对禅的理解,他将据此作出判断。
    大弟子中,神秀是代老师授业的“教授师”,地位最为特出,是众望所归之人。他题写在墙壁上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农民工”慧能听人说了,认为这是不对的。他不识字,请人在壁上代写了一首针锋相对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的决定是将象征禅宗一脉相传的袈裟传给慧能,表明他是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只是考虑到慧能身份、名望都很低,恐怕引起严重的纷争,又让他连夜躲避到南方去。之后有“南宗禅”的兴起。
    神秀与慧能两偈的区别到底在什么地方?
    神秀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高度警觉的状态,它要求时时刻刻看管自己的心灵,在持续的修行努力中抵御外来的诱惑;在这里,“我”和“世界”存在强烈的对立。如果这样也能成佛,那么 “佛”的神态会显得非常紧张。再者,神秀偈不仅表达了他对禅修的理解,同时也在向师父述说自己的精勤和可信赖;在他的眼神里,另有瞥向袈裟的余光。
    而以慧能的身份,对传法之事恐怕想不了许多,他只是要表达自己对佛法的追求。心无挂碍,态度就坦然。他的偈子通过一连串的否定句,以一种果断的方式,印证了《金刚经》的要义:“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菩提”的梵文本义是觉悟、智慧。当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时,他是反对把智慧落实在有形的个体生命上,成为狭隘而有限的东西。而用“明镜”譬喻心的虚静本来也不错,但加一个“台”字,就象征了某种坚定而固执的姿态,所以慧能要强调“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是对应《金刚经》“应无所住”而言的,指不执著于任何事物和世间的观念;这样“生其心”,才是澄明博大的智慧心、慈悲心,到此境界,尘埃无从染。
    《维摩经·观众生品》中的一个故事,可以让我们很容易理解“何处染尘埃”的意思:维摩诘说法时,有天女散花。花飘落到众菩萨身上,随即坠落,不能附着;飘落在众弟子身上,便沾附不去。“时时勤拂拭”,那是维摩弟子的水平,“何处染尘埃”,才是菩萨的境界。
    要说这么短小的偈子能够包含多少深奥的佛学理论,那是夸张的。但它确实显示了一种态度:要以简单、透彻、果决的方式,抛弃一切教条和繁琐的过程,直接把握真理。
    玄奘的学问以精微和繁复为特征。当他努力构建自己庞大的思想体系时,不可能知道还在舂米的慧能。要是知道后来的事情,再回想自己的一生,他难免要长长地叹一口气吧。
    (骆玉明:复旦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导,兼任《辞海》编委、古代文学分科主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