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交谈技巧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即使自己不能接受或明确同意,也不当着他人的面指责对方是“瞎说”、“废话”、“胡说八道”等,而是陈述己见,分析事物,讲清道理。 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这时候,大臣触龙出面,先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接着,触龙恳切地为自己的幼子舒棋请托,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开始毫不掩饰地向触龙袒露心迹。 触龙抓住契机,始终顺着太后爱子的心理,从为长安君的根本利益着想出发,层层深人地启发引导,情离于理,理表与情,终于使太后深受感动,心悦诚服,答应让长安君为人质。 这“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出自《战国策》,是历史上言谈技巧实例的名篇,值得一读。 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自傲 在与人交往相处时,从不强调个人特殊的一面,也不有意表现自己的优越感。 三国时,狂生祢衡羞辱曹操,曹操派他到刘表那里,想借刘表的手杀掉祢衡。刘表明白曹操的计谋,就把祢衡派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黄祖开始对祢衡很不错。 黄祖与祢衡一块喝酒,都喝醉了,黄祖问祢衡:“你在许都时,觉得那些人算是人物?”祢衡说:“只有两个人可算得上人物,一位是年长的孔文举(孔融),一位年轻的杨祖德(杨修)。” 黄祖问:“我跟这两个人相比如何?”祢衡说:“你就像那庙中的菩萨,虽然有许多人朝觐,遗憾的是却没有丝毫灵验。”黄祖大怒:“你竟敢将我比作土木偶人!”便命人将祢衡斩了。 资料图 图源网络 信守诺言 即使遇到某种困难也不食言。自己谈出来的话,要竭尽全力去完成,身体力行是最好的诺言。 曾子杀猪取信于子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去。曾妻戏哄儿子说:“好乖乖,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炒肉给你吃。”儿子听说有肉吃,便不随母亲去了。 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尖刀,正准备杀猪呢!曾参的妻子一见慌了,赶快制止曾参说:“我刚才同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你看你怎么当真了?” 曾参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学会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今天你要是这样欺骗孩子,就等于教他说假话和欺骗别人。再说,今天你要这样欺骗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信了,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更难了。你说这猪该不该杀呀?” 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关怀他人 不论何时何地,对妇女、儿童及上了年纪的老人,总是表示出关心并给予最大的照顾和方便。 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 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 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买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大度 与人相处胸襟开阔,不会为一点小事情而和朋友、同事闹意见,甚至断绝来往。 东汉刘宽,性情仁厚宽恕,纵使事情仓卒紧迫,也从未疾言厉色。 有人遗失了一头牛,认为刘宽所骑的那头牛就是他走失的,刘宽不说半句话,从牛背下来,步行回家。不久,对方找到遗失的牛只,将错认的那头牛送还刘宽,并且向刘宽谢罪。 刘宽说:“很多事物非常类似,难免会辨认错误。还要麻烦您送回来,怎么反而谢起我来呢?” 有一天,他穿好衣裳要去早朝,婢女端来一碗肉羹,不小心弄脏他的朝衣。他的态度十分从容、平静,连脸色也没有改变。他缓缓地说:“羹烫到你的手了吗?”后来他当上侍中的官职,皇上封他逯乡侯。 凡是以宽恕待人,而使人惭愧,感到无可容身,其实,这并不宽厚。刘宽的一举一动,处处替人设想,帮人开解困窘的局面,做得非常自然和平常,完全没有感觉到别人的不是,所以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富有同情心 在他人遇到某种不幸时,尽量给予同情和支持。 郑板桥做县令时,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子扭送到县衙门,要求县令郑板桥以走私罪予以重处。 郑板桥一见那个小贩,便知是个可怜的穷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他是被生活所逼,不得已才贩私盐卖的。郑板桥顿生怜悯之心,但是贩私盐不是小罪,于是他心生一计。 他对盐商说:“这个小贩按法律应当处罚,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那盐商笑眯眯地说:“好的!好的!” 当即,郑板桥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作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名曰“芦枷”。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 大家都知道郑板桥不仅是个办事公正的清官,而且是个著名的大画家。他的诗、书、画堪称“三绝”,他画的竹子和兰花,名扬四海,许多人都想目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迹。 那个小贩子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画,整个县城都轰动了。不多一会儿,观画的人纷涌而至,把盐商的门堵得水泄不通,一点生意也做不成了。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去哀求郑板桥把那个小贩放了。 转自丨“儒风大家”公众号(ID:rufengdajia)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