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国文 公元802年5月(唐贞元十八年),时值初夏,风光明媚,初露头角的韩愈作华山游。 韩愈(资料图 图源网络) 理想还是要有的 那年他35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好年纪,何况又刚刚拿到太学里的四门博士委任状,情致当然很好。虽然四门博士,约相当于今天的研究员,在冠盖满京华的长安,属较低职位,不为人待见。正如时下有的人在名片上标出“一级作家”字样,会有人因此将他或她,当作一盘菜吗?不过京师官员的身份,对一个苦熬多年的文士来说,也算讨到一个正果。做一名公务员,唐时和现时差不多,在有保障这一点上,总是值得欣慰的事。 他在公元786年(唐贞元二年),来到京师应试。那是当时的全国统考,要比当今的高考难上好多倍。他用六年工夫,一连考了三次,都以名落孙山告终。直到公元792年(唐贞元八年)第四次应试,老天保佑,他得中进士。随后,他又用了十年工夫谋官,因为中了进士不等于就可以到衙门做事,还需要参加遴选官员的考试,考上以后成为公务员,方可留京或外放。唐代的科举,一方面要有学问,一方面要靠关系,后者比前者甚至更重要一些。在后者上韩愈是个弱势考生,一无门第背景,二无要人荐举,不过他有性格倔强的一面,相信自己的本事,三次参加吏部博学鸿词科会试,结果却三次扑空。不认输的韩愈,接着上书宰相,陈述自己的能力和品格,足堪大用,求其擢拔,不知是宰相太忙,还是信未送达,写了三次信都石沉大海。看来命也运也难以强求,失望之余,他退而求其次,便设法到地方上谋一份糊口的差使。 不折腾,不成活 一个有才华的人,不使劲儿折腾也许是出不了头的。韩愈的一生,证明这个道理。人从来就是一个矛盾体有其长处,必有其短处;有其优点,亦有其缺点。 正好宣武军节度使董晋赴任,需要人手,他投奔而去,在其手下任观察推官。后来董晋病故,他又转到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属下任节度推官。不久张建封也病故了,不走运的韩愈连一个小小的法官或者推事,也干不成,只好回到洛阳赋闲。从贞元二年到贞元十八年,他的遭遇恰如《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诗中“倏忽十六年,终朝苦寒饥”写的那样无比辛酸。不过文学讲夸张,诗歌讲比兴,难免浮泛的成分,可信也不能全信,韩愈的日子不算好过,却真是事实。韩愈的一生,怕穷是出了名的,一篇《送穷文》大谈穷鬼之道。元人王若虚讽刺过他:“韩退之不善处穷,哀号之语,见于文字。”还奇怪他:“退之不忍须臾之穷。”韩愈发达以后,很会搂钱,渐渐富有,一直富到流油的地步。唐人刘禹锡这样形容“一字之价,辇金如山”,稿酬之高,骇人听闻。但有了钱的他,为人也好,为文也好,仍旧哭穷不止。 现在已查不到他是怎么谋到四门博士这个位置的,但可以查到“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欲率其徒伏阙下,请愈为博士”(《韩愈年谱》)这样一条花边新闻。看来,他有群众,他有声势,甚至还有舆论支持,说明他颇具能量、挺能折腾。他竟然蛊惑国子监的师生一众,聚集紫禁城下,伏阙示威,要挟最高行政当局,必让德高望重的韩先生来教诲我们,不然我们就罢课罢教。学运从来都是领导人头疼的事,也许因此,韩愈得以到太学里任四门博士一职。这说明16年他漂在长安,混得不错。穷归穷,诗归诗,苦归苦,文归文,声望日高,人气颇盛,否则众多太学生也不会成为他的“铁杆粉丝”。 既然有才华,就不做乖宝宝 一个有才华的人,不使劲儿折腾也许是出不了头的。韩愈的一生,证明这个道理。话说回来,你没有什么才华,或者,有点儿才华也不大,还是不宜大折腾,因为这要折腾出笑话来的。同样,你确有才华、确有本事,你要不折腾,对不起,你就窝囊一辈子吧!凡既得利益者,因为害怕失去,无不保守求稳、循规蹈矩,努力压住后来者脑袋,不让他们出头;凡未得利益者,因为没有什么好失去的,无不剑走偏锋、创新出奇、想尽办法,使出吃奶的劲儿踢开挡道者、搬开绊脚石。看来韩愈成功的“葵花宝典”,奥秘和他始终以先锋、新潮、斗士的姿态出现有关。 应该说,要想在政坛、文坛立定脚跟,第一是领先,走前一步;第二是创新,与人不同;第三是折腾,敢想敢干,这是生死攸关的说不上是秘诀的秘诀。哪怕用膝盖思索,用脚后跟思索,也该明白:沿续前人的衣钵,前人的影子会永远罩住你;跳出前人的老路,没准能够开辟自己的蹊径。一个人,即使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也不会甘心一辈子扮演乖宝宝的角色,何况有头脑、有思想、有天赋,因此不安于位的人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