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砍柴 颜回和子贡同是孔子的弟子,但孔子对他们态度并不相同。 就身份地位而言,颜回属于一文不名的知识分子,而子贡却是钱财万贯的商人。从资质来看,颜回沉默笃言,看似愚钝,而子贡能言善辩,聪明伶俐。作为学生,颜回既不是特别爱发问,学习能力也不强,而子贡却积极请教孔子,参与讨论,发表见解。 颜回像(左)与子贡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当今教育者看来,子贡这样的学生应当更被推崇,更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然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相反。 在整部《论语》中,涉及颜回的共有17条,其中颜回发表观点的只有一条,回答孔子提问的一条,其余14条全部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以及怀念,占82.3%。而这些评价无一例外全都是褒奖。而与此相反的是,在《论语》中关于子贡的却有33条,其中请教孔子的有10条之多,发表自己观点和见解的有8条,其余的则多为孔子和子贡的讨论以及孔子对子贡的评价,其中正面评价2条,负面评价和训诫5条。 沉默寡言的颜回身上究竟是什么如此让孔子欣赏,而聪明伶俐的子贡为何得不到孔子的较高评价,反而多次为孔子所训诫?这似乎是《论语》中一个很让人费解的地方。 颜回(前521~前481年),字子渊,春秋末鲁国人。《论语》中颜回本人的言论非常之少,有《论语·公冶长》篇,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论语》全篇中,孔子有一句赞美颜回的言辞非常引人注意,那就是《论语·述而》篇中,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很显然,孔子将颜回作为自己思想内蕴的一种观照,视其为知己,而在孔子所有弟子当中,能够被孔子引为知己的,也只有颜回一个。颜回言行合一,笃于行而讷于言,身上散发着由内自外的人格魅力。他有坚定的信念,有对知识出自本心的追求和对道德的坚守,有对人生各种欲望的超脱。在孔子看来,颜回是“大智若愚”,是真正君子的智慧,也是真正理解孔子思想、能传承孔子衣钵的人,因而从来不吝惜对颜回的欣赏和赞美之辞。 而在子贡的面前,孔子却是“我欲无言”、“莫我知也夫”,一副我懒得跟你说,说了你也不懂的姿态,有时候还常常训诫子贡,如《论语·宪问》篇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孔子情不自禁地称赞颜回:“贤哉回也!”却对子贡是不是“贤”表示怀疑。孔子对于子贡的思想和行为的不认同体现在多方面,并曾多次论述这种问题。 子贡利口巧辞,能言善辩,办事通达,有经世之才。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子弟子中首富。然而在孔子的眼中,和颜回的大智若愚比起来,子贡的“利口巧辞,能言善辩”属于巧言令色的“小智”。 和颜回不同的是,子贡的自信则是由外向内引发的,最初他只是把学习当做一种完善自我、装饰自我的手段,有着很明显的功利性,因此在他的身上有着一般“成功人士”所具有的普遍特征:一方面较为浮躁、容易骄傲自矜,另一方面思维敏捷、领悟性强、善于应对、为人练达,其能力确实超出常人。但正是因为超出常人使得他们带有一种志得意满、自以为是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的学习态度,导致他们很难在精神层面有长足的进步,很难自我反省,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在《论语》中,子贡多次受到孔子训诫批评正是因为此。孔子早已看出子贡在精神修养方面的欠缺,所以不时地打击子贡过于膨胀的自信,使得子贡不得不收起自己外在的优越感,意识到自己内在的不足,真正沉静下来,面对自己的内心。 孔子扬颜回而抑子贡,颇有深意。孔子并不看重外在的金钱地位,他不以外在的成就论是非,而更注重个人精神层面的仁德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坚定信仰、积极而又超脱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态度。孔子针对两个人的不同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并且将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内涵视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准,超越了世俗的功利价值评价,这种理念至今仍值得当今的教育者思考和借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