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李世民不采用千军万马的大场面来作为永久的纪念,原因就在于,虽然他曾经身为三军上将,指挥大军进行了多次成功的大战役,但是,本质上,他仍然是一个渴望敌人鲜血的孤胆英雄。当李世民表示,要为了这六匹神骏曾经“济朕于难”而刻石纪念时,他当然清楚,他身陷其中的一次次的危境,正是自己所选择的。这冒险的天性,恰恰成就了他独特的战术战法,成就了他的赫赫功业。六匹没有罩甲的骏马,轻捷神勇,带着天纵的自由,还有什么更好的象征,可以体现李世民灵奇的战术,他超绝的武艺,以及他战士的天性? 人们当然不会不注意到,六块浮雕中,只有一个人物形象,那就是将军丘行恭。显然,有一种经历让李世民如此难忘,以至他感到仅仅展现坐骑的形象已经不够了。当然,他是对的,这块浮雕所展示的史实,是人类所能创造出来的关于战争,关于胆略和忠诚的最精彩的故事,创作者是两个勇士,一匹马。 实际上,李世民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带着少数骑兵亲自侦察敌情,他侦察的方式也很特别,就是带着这些轻骑去“冲阵”,从敌人阵地中杀过去再杀回来,用自己的性命和肉体,来感受敌人兵力的虚实强弱。 在与王世充对阵的时候,他又这样来了一回,带着几十名精骑冲入敌阵,一直突击到了敌人背后。可是,一道长堤的突然出现,使这些冒险的侦察兵陷入了困境。前进的路没有了,身后就是敌人的大军,更糟的是,在冲杀中,几十名随行者都跑散了,只有将军丘行恭还追随着李世民。这时候,有数名敌骑赶了上来,并且放箭射伤了李世民的坐骑“飒露紫”。丘行恭“乃回骑射之,发无不中”——调转马头向着来敌放箭,箭箭精准地射中对手。慑于他的箭锋,敌人们一时不敢上前,趁着这短暂僵持的一刻,丘行恭跳下自己的马,动手给“飒露紫”拔去身上的箭矢。 昭陵石刻飒露紫 故宫博物院藏赵霖《昭陵六骏图卷》飒露紫 因此,不要误以为,画面上是军人在战斗结束后的平静中给伤马疗创,非也,此时,一面是长堤,一面是敌阵,几名敌骑就像随时准备扑上来的狼群一样在附近眈视着。画面上,丘行恭在敌人的注视下固然是从容沉着,具有压倒泰山的雄强气势,那骏马三蹄稳立,安静地接受人类的救治,只有一条后腿微微蜷曲,流露出拔箭之苦的难忍,则显示着马是一种多么通灵性的生物啊。 丘行恭在为飒露紫拔箭之后,先请李世民骑上自己的马,然后,他步行在飒露紫之前,手持长刀,一路大步奔跃,放声呼喝着,与李世民重新杀回敌阵当中,这二人双马,竟然冲过了敌阵,回到自己人中间。正像在战事的危急中,马不曾辜负人一样,在同样的情况下,人也没有抛弃马。这行为已不止是武勇,它还传达着一些古老的道德价值,因此,即使对于经历风雨如李世民者,也成为他感动一生的记忆。 李世民作为一名勇士、一员战将的生涯虽然辉煌,但却短暂。随着政治对手的一一消失,他的人生目标发生了转换。从27岁起,他就陷入了与先天的性格和后天的欲望不断斗争的艰难之中,为了一个更伟大的理想:让天下太平,人民幸福。 李世民是高智商的人,他清楚,只要他皇帝的生涯一天没有结束,他做一个好天子的努力就不能算是成功。他的这一担忧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事实证明,最终他果然不免也变得年老荒唐。 其实,他始终有把握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他年轻时代的军事上的胜利。这胜利不仅让他的青春如火一般灿烂,更重要的是,对于人民有着统一天下,四海清平的意义。因此,有一次,他在对臣下检讨不该“有自矜之意”的时候,还是脱口而出:“自谓三代以降,拨乱之主,莫臻于此。”——语气真是异常的骄傲,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就是这样的率真。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要在昭陵刻上六匹战马的形象,既陪伴自己身后千秋万岁的寂寞,也让后人不要忘记,在变成一个好皇帝之前,他曾经是军人中的军人,是马背上的战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