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茶文化 > 茶艺 >

子午道与午子茶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午子茶,非子午茶,缘于“午子——子午”古道旁道教名山“午子山”。然今人多以“午子谓山名,子午系道名”而称谓。
    楚汉之际,王莽沿山开路,通子午道。《汉书》云:“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共成子午道。”子午道从古长安南行60里至子午谷,经碾子坪越秦岭至陕西西乡南子午镇,然后折向西达汉中,全程11站,近700华里。刘邦受封汉王,即由此道就国汉中。三国时魏、蜀多于此道交兵,争战不已。盛唐天宝年间剑南涪州贡生荔枝达长安,同途贡茶,皆子午道也。
    沿子午道行至西乡南12公里子午镇,自堰口镇渡泾洋河,可见三峰削立,二水环流。其主峰午子山,处北纬33度巴山北麓,800-1200米海拔之间,层峦苍翠;大、小二峡峡水穿越谷壑,注入泾阳河,素有陕南“小华山”之誉。山上古建午子观,周围2500余亩白皮松林木,姿雄色纯、云雾飘渺;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就生栖于此。据旧县志载,此乃汉戚姬进香封轮(祁福)之处。
    这里兼有南北气候的多样性和土壤矿物含量的独特性,形成了“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四季充沛,风化石质遍布,土壤酸碱适中”的独特宜茶环境。“龙泉洞中水,午子山上茶”更将“龙泉溢水,随潮起伏,潮起则水浊,潮息则水清”之品茶“仙境”传说得愈加久远,而为茶之争亦在历史上频见。县志载:“南高宗(1127-1162)时,西乡茶山绵延数百里,使者韩珠欲增茶税……”“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西乡私贩茶叶者聚众起事……”可见,西乡植茶历史之悠久。
    呵!“午子山下子午道,子午道上午子茶”,实情也。如今,午子山因午子茶而闻名,午子茶因子午道而流芳。它流着茶,亦流着道。
    茶道,乃以“品”为主的饮茶艺术境界。中国茶道,兴于盛唐,流芳东瀛。盛唐茶道乃溶合建筑、绘画、服饰、乐舞、音韵、哲学等艺术之精粹而呈千姿百态,它展示高雅、表达礼仪,象征友谊,反映素质,表现自我。其间浪漫和现实,茶品与人品、音韵和道场、佛性与禅机使其宏丽而典雅、清淡而纯真……,大千世界,由茶而客串,由艺而成趣,几经文人、寺院、宫廷茶道至臻成熟。若言《调琴啜茗图》、长乐坡望春楼酒器、茶釜、茶档、茶碗,反映了茶道文化的初兴,则往来于京都与茶区之官吏、商贾更促进了宫廷茶道的张扬。如王建(766-832?)《宫词百首》中一诗“延英 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便写了延英殿试时皇帝向考中者赐茶的场面。由此可见一般。
    午子茶道,由来已久,据传系由盛唐宫廷茶道演变而来。“由于子午道直通京城长安……当时宫廷内外、文武百官多嗜饮西乡等县的‘山南茶’,‘西乡月团’,名噪一时。”陕西午子绿茶公司正是在此挖掘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套午子茶道:特制仿唐宫廷秘色瓷茶十八件套,用世界流行的高直透明水晶玻璃杯冲泡“午子仙毫”。观其形“一芽两叶,状似兰花”,赏其色“汤色碧绿、叶底嫩绿”,闻其香“栗味扑鼻、醇气四溢”,品其味“一口舌尖微苦、二口有甘润喉、三口颊齿留香”。真道是:“杯拥茶而坐览千山万水,茶临杯而活观千姿百态;茶润喉品味栗香馥郁,肌骨清两腋栩栩清风”。
    愿午子茶随“午子——子午”古道而流芳。
    

茶艺茶道

  • · 午子茶艺(盛唐茶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