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地处中国茶树原产地——三峡腹心地带,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茶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历史上,开县龙珠茶曾经是我国著名的上品贡茶,自晚唐开始进贡,到清朝为止,历时千年。 应该说,开县的茶史已有近3000年的文明史。开县古属巴地,亦是“周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巴人生存地区。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商末周初,巴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上贡”珍品。唐以前,开县茶业生产规模很小,《后汉书》记载对开县的物产仅仅列举了井盐和柑橘,说明那个时候的茶叶生产才刚刚起步,用现在的话说,茶叶的整个生产,还处于一种原生态的状态。 据1990年《开县志》记叙:“开县种茶始于汉朝,兴于唐朝,凡山皆产茶,品质优。”清嘉靖《夔州府志》载:“开州城北四里‘茶岭’之茶,味绝佳,无杂卉。”在宋、明时期,由于我国东南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叶经济中心也逐渐由西南向东移,朝庭对四川茶叶并不重视,在这一时期开县茶叶少有资料记叙,无从查考。但龙珠茶成为御封贡品应是晚唐韦处厚时代,与韦处厚作《茶岭》诗有关,为龙珠茶的传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清咸丰《开县志》载:唐,开州贡苎麻、茶叶、柑橘等。在唐代,开州的贡品成了一道风景线,茶叶、苎麻、柑橘、井盐、车前子等源源不断地从开州沿着秦巴盐茶古道送到京城长安,在一个地方有这么多物产成为贡品,而且是一个相对偏僻的地方,我们有理由说,开州物产丰饶,自唐始,已经成为一片热土,唐名相韦处厚、宋申锡,以及诗人杨汝士、窦群、毕构、杜易简等众多京城官吏、诗人都客居过开州,这些名人、名宦的到来是龙珠茶声名远播和成为御封贡品的根本原因。 到了宋代,开县贡茶被列为上等贡茶。据时任开州推官、中国档案管理“千文架阁法”创始人周湛在《龙珠仙茶传世记》中述:“汉唐以降,龙珠寺香火不断,龙珠茶声名远播,成为茶中仙子,历为龙茶贡品”。在宋时,贡茶进入皇室后,在茶品与官品之间有严格的对应规定,茶的赐用有严格的等级区别。如“龙茶”只供皇帝饮用,或只能由皇帝恩赐给执政、亲王、长公主;而“凤茶”,专供皇室成员、大学士和将帅。所以,龙珠茶到了宋代,已是贡茶中的极品了。 清朝时期,开县茶叶生产发展经历了发展、衰败、再发展的过程。据《开县志》记载:“清康熙四年,龙珠茶被朝庭列为贡茶,茶叶生产由此而得以发展,全县产茶2000担,主产于正坝、大进、温泉、岩水等地;而至咸丰年间毁之无存,清末又得以复苏。”到了清康熙年间,龙珠茶的生产和文化传播达到了鼎盛时期。据传说,晚清名臣李宗羲,素有清名,深得慈禧宠信,李宗羲曾向慈禧献上龙珠茶,被慈禧奉为养生茶,从而使龙珠茶成为宫庭御饮,纳为贡品。在清康熙年间,江南茶叶已是声名卓著的时候,龙珠茶却仍被列为贡品,说明龙珠茶的品质在当时不但没有下降,而且是如日中天,龙珠茶成为贡品,可以说龙珠茶在整个封建时期已经达到了最高“荣誉”。 1949年解放以来,开县对龙珠茶生产虽然给予了一定重视,但是仅局限在扩大面积上,而疏于改进工艺、提高品质,致使数朝数代的茶中贡品——龙珠茶,未能再放异彩。随着茶叶市场供需平衡,加之茶叶市场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名优茶生产已成为热点。上个世纪80年代初,原万县地区农业局与开县农业局联合组织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龙珠茶进行开发,于1983、1984、1985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四川省优质名茶;1987年获四川省优质名茶金杯奖;1990年至1992年又连续获万县地区优质名茶奖,并于1992年与城口鸡鸣茶一起被授予“万州名茶”称号;1992在四川万县地区与湖北宜昌市、鄂西州三地(市)联合举办的“首届三峡名优茶及名茶包装评比会”上,被评为“三峡最佳名茶”;1995年参加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获得金奖;2001年获“重庆市名牌产品”、“中国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2003年通过ISO9001:2000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并取得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2006年11月,龙珠茶被第四届中国民营经济高峰会指定用茶;2007年,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再夺金奖。龙珠茶已开发有极品御芽、珍品松针、曲毫、翠玉、毛尖、绿水、毛峰、春绿、大宗绿茶、茉莉花茶等系列产品,并远销乌干达、肯尼亚、摩洛哥、毛里求斯、日本、香港、巴基斯坦、利比尼亚和阿富汗,以及重庆、北京、上海、山东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青睐。目前,重庆市开县龙珠茶业有限公司已拥有“四厂一中心”的生产格局,即龙珠茶厂、碗家茶厂、水田茶厂、龙珠精制茶厂、茶叶销售中心,形成了“集团公司+茶业公司+农户+市场”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同时,与时俱进,还加大了系列产品的科研开发力度,为做大做强龙珠茶业,逐步走出一条品牌之路,走出一条以文化推动产业之路,走出一条产业化经营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