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道德经》为道家创始人老子所著。老子,作为周朝的“柱下史”和“守藏吏”对当时的“三易”一定颇有研究,而且综观洋洋五千余言的《道德经》,无不暗合易学的阴阳思想,而且立于阴阳之内又不为阴阳所拘,可以看出老子是一位洞晓阴阳之道,善于运用“易道”的大宗师,是一位“易道”的实践家,伦理家和学术家。 从三千余年的道学史来看,“易学”与“道学”息息相关,并互为依存。易学的发展与延续也与道家人物关系密切。陈抟作为一位有名的道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易学家。著名的易学大师邵康节便是其第四代传人。从易学的发展中可以看出,出现过几个断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宋朝以前的大断代。当时,一代儒学巨子朱熹为了篆写《周易本义》,曾托其好友蔡元定远赴四川,从四川一位姓刘的道人手中得到了“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等十四幅图,从而奠定了“周易”完善的“先后天学体系”。尤其是易学发展到今天,“易”与“道”更是不可分,太极、八卦仿佛已成为道家的专用品,而“易学”的儒家部分反而只在学术界延续、生长,世人则知之甚少。 一、《道德经》中的阴阳思想 1、阴阳浑然原理:“道,可道,非常道”,此说便是阴阳浑然之象。因为“道”可以说出来,那么就有不可以说出来的与之对立,前者为有,后者为无,这是二,非一,所以“非常道”。而其浑然之态则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阴阳不二原理:“无名”与“有名”两者同出而异名。可见其体同而其用异,但作为其本体则是不二的。 3、阴阳互根原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阴阳互根原理,本为太极的重要法则,“有”与“无”可以互生,“祸”与“福”可以互生,而成为一种“活体太极”,导致阴阳双方共同壮大。 4、用阴而阳原理“曲则全,枉则直,则盈,敞则新,少则得,学则惑”,通过阴柔的方法,反而能达到阳刚的效果。内家拳的玄妙之处便在于此。“用柔而刚”就是这个道理,其法贵在自然。 5、欲阴而阳原理“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欲将废之,必固光之;欲将夺之,必固与之。”与前者相比,前为自然之道,此为运用之略。 6、以柔克刚原理所谓“天下之至柔,弛騁天下之至坚”。此原因便在于“柔”者无形,“无形胜有形”就是这个道理。注意:《道德经》中的“柔”,是“坎柔”,而非“坤”。因为《道德经》一直以“水”喻“柔”,如“上善如水”之类。而“水”即为坎”卦。 二、《道德经》与《易经》宇宙观的统一 1、《周易》的宇宙观《周易》的万物生成演化法则是:“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2、《道德经》的顺生自然观《道德经》有万物顺生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养,冲气以为和。”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两者是息息相通的。“易”即为“道”;“太极”就是一,“两仪”是“二”,二生三的过程,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过程。“三”是一非一,是阴阳的合和体,阳中含阴但不失其阳状,堪称为“妙一”。我们再来看八卦,八卦中“乾震坎艮”为阳,“坤巽离兑”为阴,一阴一阳彼此互应,而且“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活泼泼地,圆转无碍,一灵妙有,法界圆通。此即道家所谓先天地的祖脉--先天真一之气。因此“八卦”即是“三”,而“五行”也是“三”,同样处于阴阳之内而不为阴阳所拘的活体便是“三”,此“三”可生万物,可定天下之吉凶,生天下之大业。而事业之中堪称“大”者,非道莫属。 3、《道德经》的逆运修行观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有其万物顺生之态,便有圣人的逆运之功。《道德经》有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说卦》有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短短的几句话,道出了道家的一部还丹功夫。所谓“还丹”,就是逆还先天的本来面目。《道德经》的逆运功夫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后天的凡夫俗子运逆数之功,步步用功,到完全的自然洒脱,得大自在,堪称无心道人。道家有一句话:“顺去死,逆来活”。前者为天地的造化之功,后者为圣人的修炼之功。一消一息,一顺一逆,暗含天地的阴阳机变,生死所系,此即“生我之门死我户”,道家把二者的相合处称为“玄关”,此便构成天人合一的活体太极图,从而画出了“道”“易”宇宙观的绝妙蓝图。 4、“大道无形”的境界李道纯在《中和集》中曰:“易可易,非常易;象可象,非大象。常易不易,大象无象。”这段颇似《道德经》中的话,正是得《周易》的“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之精妙所在。《道德经》所说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即可谓之“大道无形”。所谓“大道无形”,就是“太极”,就是“三”。 三、《易经》中道的思想 1、三才之道《系辞》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说卦》曰:“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系辞》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2、“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曰:“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阴阳合和,而道体自现。《系辞》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3、圣人之道《系辞》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其作为圣人作《易》的功夫,在《说卦》中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将以顺性命之理”。 4、天地日月之道《系辞》曰:“天地之道,贞胜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5、君子小人之道《系辞》曰:“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对于君子之道,《系辞》还提出了修行的方法:“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6、易道《系辞》月:“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易道”被正式提出来了。 四、《易经》关于修炼的理论 1、“静虚动直”理论《系辞》曰:“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作为道家、丹家的修持,讲的就是“静虚动直”。 2、“明心见性”理论《系辞》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道家一直讲究“性命双修”,而且丹经上说:“性须自悟,命假师传”。“小还丹”的功夫就是还其本来面目--“本性”而已。 3、采药功夫《系辞》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寂然不动”为其体,“感而遂通”为其用,这就是道家三秘的采药功夫。 4、温养功夫《系辞》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此即道家的温养功夫。5、修行次第《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此即道家修持的功夫次第。一代易学名家邵康节曾说:“老子得易之体,孟子得易之用”。诚然如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