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通过道教的深邃要义 你能否悟透人生?丨参赛作品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腾讯道学 曹辉 参加讨论

    文/曹辉
    我对“道”有种天生的好感,因为它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是道家思想宗教化的产物。鲁迅曾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信言不虚。道教兴起于东汉末年,张道陵被尊奉为道教的教主,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逐渐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资料图)
    从民间宗教到官方宗教
    溯源道教,捋清脉络,对道教的传承和发展,很有必要。民间宗教是道教的早期形式,像张角的太平道与张道陵所创的五斗米道,这些早期的道教都是在下层民众中流行的,统治阶级并不承认,甚至可以说是反统治的。道教从民间宗教演变为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官方宗教,大概始于魏晋,东晋道士葛洪的《抱朴子》便是当时的代表性著作。
    
    王重阳祖师修道于终南山(资料图)
    看过《射雕英雄传》的人,都会对全真教不陌生吧,创教人王重阳是史上颇有代表性的道教名人,他在金代就修道于终南山,但事实上,直到王重阳仙逝后的若干年间,全真道也只是在民间流传,未获统治者承认。
    既然是中国本土的道教,为何反而在悠久的岁月中,长期流传于民间呢?大体来说,早期的道教因与统治阶级利益相悖,所以遭到排斥,未能成为社会主流宗教。
    道教与佛教
    长期以来,道教的发展势头都不及佛教。那么,为什么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被外来佛教所淹没?果真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吗?
    事实上,在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佛教的发展形势是有所区别的,佛教在太平盛世是比较兴盛的,而道教多在动荡时期更为活跃。
    
    道教、佛教的发展形势是有所区别的(资料图)
    而且,如果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荏苒岁月中,道教的思想逐渐被佛教同化融解了,这是外来佛教与中国本土道教的重新组合。佛教中的部分菩萨,也被道教尊为神灵,如观音菩萨叫慈航道人,文殊菩萨为文殊广智道人,普贤菩萨为大行道人,地藏菩萨是盘古大神,接引道人是阿弥陀佛,这说明道教在历史长河中并未被泯灭,而是与佛教相融,成为一种融合的现象,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神奇魅力吧。
    所以,无论从道教的实质,还是教义来看,道教的特色正是融汇贯通,不枝不蔓,如同太极那样,融万物于己身,却令外物无所觉。
    道教诗词: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
    深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道学功不可没,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遵循大道至简的原理行事,更容易接近成功。原因不外,删繁就简本身就是一种精准的人生理念,是接近成功的不二法门。而“道”的另一层含义,自然是方法,解决事情的要义。中国现在很多习俗,究其根源,都是从道教而来的,这是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道教诗词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令后人读来滋生千情万绪。
    
    道教诗词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资料图)
    宋代无名氏写的一首诗,很有味道,值得品咂,诗题《题焚经台》: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漫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诗中透出无限的感慨,岁月流转,道教也和人生一样,有鼎盛和颓败的风口浪尖。
    再如元朝的马钰的作品《挂金索·四更里》:四更里,无事好把真经看。句句幽玄,说道教修炼。不用水火,不用柴和炭。炼就灵丹,万两金不换。这是种对道教的信奉,也是对自己人生信仰的一种膜拜与尊重。道教诗词的质感,绝对可与儒学相提并论。
    道教的“玄同”智慧
    真正理解了“道”,对人生裨益无限。“道化天下”是一种理念付诸于现实的追求。作为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宗教,道教既以务实和憧憬融入现实社会,又锲而不舍地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玄同”理想。《道德经》就是道教的圣典,从其中随便拎出来一句,都熠熠发光、溢彩生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挫锐解纷、和光同尘的祖师垂训,引导我们以超越现实的眼界关注现实,探寻化解现实纷争的可能途径,而理想中“玄同”的和谐世界,就从纷争得以化解的现实世界脱胎而出,像蝉蜕一样,超越旧躯壳,重获新生。在我们的信仰中,从现实向理想升华不仅是应当的,而且是可能的,是大家朝着共同的方向通过共同努力就可以实现的。
    生活是个万花筒,更是个大容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道教使人心平气和,它教世人以平常心化解冲突、收敛自我意志的光芒,尊重万物形各自的本性和存在状态,达成和谐,这也是“玄同”的终极目标。说到底,道教就是教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资料图)
    道教的文化渊源颇为深厚,“儒道互补”也是历史实情,二者共同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的脊梁。相对来说,道家的思路有不少可取之处,它从个人真实的道德感悟出发,向社会的寻求印证。譬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这种思维理念,得到世人的普遍认可。说的意思浅显易懂,善良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人人只要不与世相争,因此便没有忧患。追求普世性,无疑是我们道教的信仰和精神方向,而真正的普世性。“玄同”是超越小我局限的大化境界,在这个境界里,人人都可以像《庄子·逍遥游》里的鲲鹏一样,在天地之间逍遥遨游。“玄同”境界不排斥物质文明的自然发展,但也不依赖物质文明的苛刻条件。
    很多人从小就经常听到关于《道德经》的经典语录,这些津津有味的妙句,成为后人的人生指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金句已为经典,每朝每代都能适用,成为不变的“道”理。再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这又是种怎样的睿智?“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则是道教对治国理念的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再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话可是实打实的金玉良言,一个人若能深谙“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内涵,也就彻底悟透了人生。诚然,“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是化外力于己内力的最高招数,也是道教的深邃要义。如果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身以实践呢?
    道化天下,万法自然,大道至简,知易行难。这世间,什么不是路漫漫其修远的过程呢?调整心态才是正道。而道学也好,道教也罢,定会不辱使命,肯定会在岁月荏苒中优雅转身,溢彩流香!(编辑:若水)
    作者简介:
    曹辉,女,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协会员,2009年参加中华诗词青春诗会,曾特邀出席中华诗词研究院成立仪式。在《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杂志发表过作品,在各类征文中多次获奖,并出版散文集《哪堪清秋》、诗词集《清秋诗词集》等著作。
    (本文为“道化天下 世界玄同”道学全球有奖征文比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曹辉,原标题为《道化天下,扮靓尘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