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佛学 > 其它 >

都市佛教发展何去何从:信仰活动的特点

http://www.newdu.com 2018-01-01 《法音》 刘元春 参加讨论

    编者按:随着城市的发展进程加快,原本诸多存在于山林远郊的寺庙也被划入城市核心区域,原本清净修行的僧人也很难独善其身;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而来的是生活压力日益增多,人们纷纷踏入寺庙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伴随而来的便是都市佛教的加速发展。而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地方在于其认为万事本空,悟道需要放下。当面对纷纷扰扰、物欲横流的花花城市,都市佛教又当如何引导人们释然、放下进而看破?都市佛教又当如何发展、如何守住佛教信仰底线?上海社科院宗教所副研究员刘元春为此专门撰写了《社会城市化发展中的佛教信仰问题》一文,从都市佛教的信仰结构和发展方向等诸方面进行了论述,阐释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都市佛教的活动特点
    信徒的信仰活动是多层面多形式的。根据大乘佛教的信仰活动特点,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纯宗教意义的信仰活动,这是教徒的本分,是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比如佛教徒的礼佛诵经、持戒修行等;另一方面是社会意义的现实活动,这是教徒在信仰观念的影响下积极参与服务现实人群的行为方式,比如佛教徒在“人间佛教”精神鼓舞下所从事的扶危济困等的菩萨行,都是普利社会的好事,已经超越了纯粹的宗教意义。分析佛教徒信仰活动的特点,应该从这两个视角去客观地观察思考。
    关于上海佛教徒信仰活动情况,我在所发表的两篇文章中已经列表分析,简要的结论有以下几个:
    1、居士中绝大部分人都能够遵守佛教的活动规律与戒律规范,而且大部分人还以市内的佛教寺院为最主要的活动场所。不过,其中一部分人(一般都是非离退休的在职中青年居士)因为工作时间的限制,不能经常性地参与在寺院进行的宗教活动,也难以严格遵守汉传佛教的传统规制(比如长期吃素等)。根据我的调查,居士群体中比较年轻的那部分人无法经常性地参加在寺院举办的宗教活动等,习惯于联系志同道合者组成松散的“信仰沙龙”,自由地交流和研讨心得体会,周末聚会成为他们满足信仰需求的有效形式。而这一部分人一般都是文化层次较高的青年知识分子,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思想开放,重视理性探讨,对佛教信仰的精神需求高。当然,他们既容易学习和接受佛教思想理念,成为正信教徒,也容易陷入“所知障”,执着偏激,自以为是,演变成佛教信仰中的“另类”或“不安分者”,产生消极后果。另外,因为城市交通、身体状况等影响,一部分老年信徒无法到寺院参加活动,只能在家自己烧香念佛。也就是说,由于现实条件的影响,都市佛教徒虽然以寺院为主要活动场所,但并非规范划一,而是存在多种活动方式;而且,某一活动群体往往又是某种社会群体的聚合,因而也就是有着相同或者独特信仰价值追求的阶层组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是都市佛教信仰活动的基本特点。
    2、居士信徒在宗教活动中的物质投入依次是印经、建寺、法会、造像,而印经的比例最高。其它的投入依次是化缘、供养师父、社会救助、寺院补助,而用于“游方僧人”的最多,竟然高于社会救助!根据我的调查,上海佛教徒建寺、造像的投入并非都用于本地,甚至大多用于江浙等外地。多年来建寺热潮持续不断,有的是必要的修复和重建,有的是违法建筑,但大多数属于地方政府或者有关利益集团纯粹的经济行为,与宗教信仰无关。他们的投入虽然大多出于自愿,但不少人是被别人(我喜欢称之为“托儿”,其中不少是“游方居士”)“说服”的,并非真正的自愿。至于游方僧人,相当多的是假冒的或者说是“骗子”。这些原本出于信仰的经济投入,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其存在的广泛性,反映了城市佛教徒的信仰理性还有待提高和进一步的引导。在印经活动中,往往也存在着随意性,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组织。不过印经是信仰功德,弘扬佛法,无可厚非。因此,印经弘法,注重文化,历来是城市佛教徒热衷的事,相比农村信徒由于经济困难、文化水平的限制,这一直是都市佛教徒信仰活动中的主要特征。
    3、在信仰行为的变化中,肯定自己在精神和行为两方面都有积极的改变。突出的是助残扶困,培养了良好的处世方式。在被调查的居士中,多数是近几年信仰佛教的,他们的感情是纯真的。尽管他们的信仰心态中很自然地保持对来世的憧憬和佛菩萨保佑的期求,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自己精神的提升和陶冶,更加热心对社会有益活动的参与,也就是说,他们期望通过佛教信仰活动改变自己的精神面貌,确立自己人生的社会价值。调查中所反映出的一部分人存在着消极倾向,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对信仰期望较高,不满足于一般性的或者是传统的信仰活动,产生了失望等情绪所致。把自己的信仰行为与社会人生价值联系起来,并且积极寻求贡献社会人群的途径,是值得高度重视和热情鼓励、有效引导的大好事,是与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相协调的良好行为,是大乘佛教精神的实践趋向。积极入世,展现个性,服务社会,是都市佛教信仰活动中的突出品质。
    4、城市信徒绝大多数都有的弘法意识,以及大都市人所具有的自信心和优越感,加之信仰素质比较高,经济实力比较强,其中不少人都曾经帮助、资助甚至经常性地支持江浙乃至全国各地的佛教寺院和居士团体,有的还经常性地到固定的外地信仰群体中讲经说法,扶持当地信徒。这当然与大都市的地位、影响、实力,特别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有关。上海佛教在近现代中国以及世界佛教中的影响,它所产生的巨大辐射作用和历史价值,已经是有目共睹的。自然,城市人所具有的一些毛病(比如骄慢、功利等)也会因为有关人的缺乏正信,而产生消极甚至恶劣的后果,也是不能回避的。比如,有些人我执我慢太重,到外地特别是农村,习惯于反客为主,盛气凌人,并且介入矛盾,不利于佛教徒的团结和信仰的健康发展。这是我调查中耳闻目睹的实际感受。随着大都市社会地位的进一步提高,都市佛教的影响也必将扩大。辐射范围广,活动影响大,是都市佛教的一个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