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庄子的游世思想(6)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儒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三、客串存在的角色 
    庄子游世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贯彻一种彻底的游戏姿态。在前面两节里,我们分析了庄子如何以故意的戏弄姿态处理隐者最后郑重坚持的东西,自尊自适的个人生活和生命本身。这种故意的戏弄姿态(特别是生死问题上),表明庄子在重生的隐者群中开出一个独特的新思路。但是庄子把游戏意识贯彻到底的思想还不只是表现在这里。庄子彻底的游戏姿态,还表现为有意识地拆除人内心深处对世界的信赖,把人生可能获得某种稳定未来的期待从根本上摧毁。生死是一般人意识深处最后执著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对宇宙的最终合理性的期待也是人意识深处最后执著的一个问题。而且后者可能更深刻一些。因为其中包含着对死后的终极归宿的期待。这种对宇宙合理性的期待变成自觉的精神诉求,就是宗教的根源。宗教表达了对宇宙最终具有合理性,个人最终会在这合理性中得到安顿的信赖感。庄子时代的隐者没有发明宗教,但是隐者群对于长生的追求,以及由此衍生的不死观念、神仙观念,都表明了他们对人可以在宇宙最终合理性中得到安顿有一种信赖。此外,像战国时《易传》的思想,阴阳家的思想,浸润着微弱的个人在宇宙结构中找到背景根据的喜悦,可以说都具有宗教的意味。
    庄子彻底的游戏态度,有时就是针对这种隐蔽在人心深处的对宇宙最终合理性的依赖感。如果说这种依赖感是宗教的根源的话,那么,庄子思想可说是有某种“反宗教”的意味。这不是指他像后来的王充那样依据经验常识反对妄诞。庄子的“反宗教”是在意识到人心深处有对存在最终合理性的信赖感的前提下,自觉摧毁这种想象中的合理性,把人置于本体论意义的虚无中。庄子未曾反对具有神学形式的一般宗教,他有时还借用各种神灵的名字表达思想。但是庄子明确地表达了对可以作为个人生命最终庇护的存在深层结构的不信任甚至敌意,这就是一种反宗教意识。《逍遥游》篇把这种自觉拆除外部世界依赖感的反宗教游戏姿态称为“无所待”。关于《逍遥游》篇的“无待”思想,论者多赞其达到绝对自由的精神境地。殊不知,“无所待”虽然表面有一种得意洋洋的神气,实质却是斩断个人与世界之间任何可靠的联系。斩断这种联系就意味着消除对存在稳定性的幻想,消除许多宗教都追求的终极安顿。所以“无待”实际上是把人置于绝对虚无之中,是以故意做出的兴高采烈,大声宣布对终极存在决不信任的灵魂放逐宣言。
    庄子文中,时时可见一种有意拒绝最终归宿地的虚无意识。在《齐物论》篇,庄子还通过一种逻辑的方法系统地论证了终极存在的虚幻性,这就是相对主义理论。《齐物论》篇在庄子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这一篇为彻底的游世态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庄子在《齐物论》篇运用的相对主义方法是诡辩性的,单从逻辑学的意义看也许并无多大价值。但是在相对主义思想方法背后,更深的含义是对于人生的存在背景的精神瓦解。其在哲学上的含义却十分深刻。
    简单地说,相对主义的思想方法是这样的:你说有一个什么东西重要,我就可以指出,你说的那个东西只是从你的特定角度看重要,换一个角度看就未必,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特定角度具有高于一切的优势。因此一切存在物的价值都只有相对的意义,这种相对化的判定是绝对的。指出这种方法在逻辑上的毛病并不难,问题在于,庄子为什么要论证这种看问题的方式呢?庄子的真正意图,我认为是要描述一种存在的无根性。人生在任何意义上都处于一种没有稳定根据的境地。人生的经验过程和追求目标本质上都是相对的。这“相对”不是一个稳定的宇宙构架中的有限部分,而是绝对无秩序的具体显示,是一个包罗万象却又变易无方的存在大场景中飘忽不定的片断。人生的经验过程就是无数这样的片断,人生可能的任何追求目标也是这样的片断,因此,人与世界之间找不到稳定的联系,只有随意飘荡在荒诞的存在场景之中。
    这种生存的荒诞,存在的无根性最形象的比喻就是梦境。庄子多次谈到这种梦的比喻: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齐物论》)
    人与外部世界之间联系的偶然性、不稳定性,便如梦境一样。这里要注意的是,庄子描写的人生存在的梦境感,不只是一层梦。如果是一层梦,似乎还可以等待梦醒以后的真实,似乎存在的根据还有希望显露。庄子特别指出,人生在梦中,是犹如梦中之梦,是所谓“梦之中又占其梦焉。”一个人即使明白了人生如在梦中,能够告诉别人大家都在做梦,这告诫之言还是梦中之言。《齐物论》篇借孔子之口告诉别人:“丘也与汝,皆梦也,予谓汝梦,亦梦也。”《大宗师》篇又借孔子之口对颜回说:“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就是讲这种层叠的梦境。这里不是玩弄文字游戏。这种层叠的梦境,喻示存在的背景构架一片混乱,毫无坚实性稳定性,而且看不到通向坚实稳定的可能。个人的存在,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就是悬浮在偶然性的虚空之中。个人不可能对未来有任何希望,因为他明白,最终的合理性是不存在的。
    人与世界之间找不到稳定的联系,人无法对宇宙的终极存在怀有信赖,这使得个人存在成为一粒无根浮尘。然而,游戏的姿态并不到此为止。在这种无根的状况中,连个人自我存在的确定性也变得飘忽可疑起来。“自我”是确定的吗?如果是确定的,它应当呈现为某种稳定的存在特征。可是由于自我与世界相互关系的不确定性,这种稳定特征是找不到的,于是我是不是真的“我”也变成了值得怀疑的问题: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