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庄子误导的道学(15)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华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3:对“三皇等治理”看法
    《外篇·骈拇》《外篇·胠箧》《外篇·在宥》《外篇·天运》主要是通过对“仁义”的批驳来评论三皇以来治理国家对民风的影响问题,因为通篇都是,所以不在摘录。
    这个问题的探讨,要用今天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估计,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在感叹人心不古的问题。《论语·宪问第十四》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这个问题的潜在内涵是如何看待发展的问题。这从今天的归类来说,是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影响造成的。马克思的《资本 论》主要从物质文明的发展动力来阐述这个问题,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矛盾调和趋势,得出共产主义是最终的解决之道,而决定这种趋势的本质力量是掌握技术的劳动者,也就是广大的民心。
    这一点,从我们古老的东方哲学《易经》的“三才”理论,虽然偏重于精神文明的领域,也可以推导出一样的结论。天时,是国家政策,相当于上层建筑;地利,是国土资源,相当于生产资料;而人和,是民心向背,就是生产力的技术掌握者的心态、要求。东方哲学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直接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从“民心”的角度来调和“天时”和“地利”的关系,共产主义也是阻力最少的状态。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精神文明的改变。我们人类社会的两大矛盾就是“个人欲望和集体诉求之间”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矛盾。
    而共产主义更好地解决了“个人欲望和集体诉求之间”的矛盾。也就使精神文明有了归宿,之后的主要矛盾,就是如何发展物质文明来满足人们需求的问题了。
    从道学的周行规律来看,其实,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未免不是一种回归。
    当然,这样说不是为了考核庄子,而是从更宽的领域来看待发展的问题。而能客观的看与发展不同阶段相适应的管理观念。百家争鸣的原则是为发展提供思路,而不是否定发展,一切要在不断的发展中去解决。而庄子的态度,则有些反对发展的意味。
    《外篇·胠箧》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毁绝钩绳而弃规矩,俪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火龠](音yu4)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外篇·在宥》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天下,不是治不治理的问题,而是如何治理的问题。《道德经》的“水的七善”和“三宝”就是治理的方针。而“无为”是抓根本;“无事”是包容,浅层是“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而深层是“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
    用今天的观点来衡量儒学,则要去粗取精;衡量《庄子》则要抛弃;衡量百家学说则各有扬弃;而衡量《道德经》则越发领会其穿越时空的智慧。这也许是如今道学振兴的原因吧,天数乎?周行乎?
    4:对“财富、名利”的看法
    《外篇·天运》“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鑑,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这句话一是目光短浅,只知道用利禄博取名声,而不知以功业博得名声。二是利禄财富不是障碍,关键是获得的渠道要合理,并且能“损不足而奉有余”,则能“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这种观点,和儒道两家都有矛盾:
    (1):儒家的观点:
    《论 语·里仁第四》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论 语·雍也第六》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 语·述而第七》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 语·述而第七》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论 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
    (2):《道德经》的观点:
    a: 天 生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执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功遂身退,天之道! 
    b: 天 杀 
    天之道,其如张弓欤。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是谓微明。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
    c:天 恩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圣人不积,即以为人,己愈有,即以与人,己愈多,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以其不争故,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d:“三宝”之“俭”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久矣!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生。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