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隔岸戡商策——释《未济》《既济》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儒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就“既济”“未济”的字面而言,是说同一事务矛盾的两个方面。其实并非如此。《既济》是一种设定,是说欲使戡商成功,必须保持姬周一贯的俭朴。如若殷商,酒池以饮,必定失国。神佑俭朴,我之禴祭,必定得国;而《未济》则是论述不过河戡商的戡商政策,或可叫做“隔岸戡商策”,是“以杞包瓜”、“以势胜商”的另一种叙述。 
    主题词:既济  繻有衣袽  濡其首厉  东邻杀牛不如西郊之禴祭  实受其福  未济  有孚于酒  贞吉   
    1,  卦名与卦辞 
    我们不止一次地说过,《周易》不是“易”,不是筮占之书。那个被我们称为卦名的其实是文章的篇名。而且这也是后世为了便于记忆、提示,从“卦辞”中选出来作为篇名的。上古文章不象今天作文章那样,有题目,有内容提要,有主题词等,都是直接书写文章的。例如《尚书》、《诗经》、《论语》等,那些文章的篇名都是后世学者为方便记忆、提示等,从文章中选取个别词语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篇名的。 
    “卦辞”也不是论卦之辞,《系辞上传》称“卦辞”为“彖”。这个“彖”字,似乎就是“抟”的同音假借字。“抟”,《说文》曰:“圜也”。《说文解字今释》翻译为“用手搓捏成团”。综观“卦辞”与“爻辞”的关系,似乎就是将六段爻辞“搓捏成团”、点出主题的意思。这样一来,所谓“卦辞”其实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内容提要。因此,取这一段文章为“抟(彖)”,是非常切贴的。但是,如果径直将卦辞称之为“彖”,又与《周易大传》的《彖传》相混。不如还是称“卦辞”为好。不过应该记住,这个“卦辞”它不是论卦之辞,是文章的主题词、内容提要,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既济》《未济》完整的“卦名”与“卦辞”(彖)的关系应该如下: 
    卦符 卦名 卦辞(彖) 
    略 既济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略 未济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称为卦名的“既济”“未济”,它是从“卦辞(彖)”中提出来的,是逻辑文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缺少了它们,文章就失去了逻辑,就不能表达“卦辞(彖)”所包涵的完整意义来。而传统《周易注释》是“卦名”不入“卦辞”的,或许它正是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周易》的障碍。 
    2,两个重要词的训释 
    2.1,济字的训释 
    现代汉语对“济”字的解释,第一义就是“渡,过河”。因此,“既济”和“未济”也应该是指过河之事。但是,“渡,过河”是现代汉语的解释,是否也符合著作《既济》《未济》时的本义呢?是可以怀疑的。要解释这个问题,必须由《周易》自己说话。 
    《周易》是戡商策书,它的作者非常关心“河那边”的那个政权,这个政权就是商纣。粗略统计《周易》中的用词, “有孚”“敦”共计36处;“利见大人”8处;“利用侵伐”、“征”8处;“利建侯”4处;“含章”、“来章”3处;“明夷”5处;“富以其邻”3 处;宋祚胤教授统计,“王”、“大人”、“大君”总共31处等。这些词语,按今天的文章分析技术,它构成文章的主题词,反映着《周易》的中心思想。正是这些词语,说明它不是筮书。虽然有吉凶、悔吝、休咎、贞厉等筮占语言和那个神秘莫测的八卦符号进入文章,但并不能根据这些词语,就简单地认定《周易》是筮书。或许这正是《周易》作者高明之处,这就是借筮书之形传戡商之策。拨开这层外衣,你会从中找到它的戡商谋略来。 
    《周易》中直接涉及“过河”的词语有“利涉大川”,它在《需》、《同人》、《蛊》、《大畜》、《颐》、《益》、《涣》、《中孚》、《未济》等篇中,总计9处;《讼》有“不利涉大川”;《谦》有“用涉大川”;《颐》有“不可涉大川”等,可见“涉大川”是当时最重要的政务,并进入谟书《周易》之中。这里的“大川”就是黄河。姬周在黄河的西面,商纣在黄河的东面。“涉大川”的直接象意就是越过黄河。越过黄河的目的,不用解释,就是消灭商纣。所以“大川”就成为敌对政权的代名词。 
    《未济.六三》曰:“未济征凶,利涉大川”,“济”与“涉”等位同义,正说明“济”就是“渡、过河”,就是“涉大川”。 
    2.2,释未 
    未,现代汉语解释的第一义是“没,不曾”;第二义是“不”;第三义是“地支第八位”……。第一义的词有“未曾”“未来”“未了”“未婚”“未成年”“未竟”等;第二义的词有“未必”“未敢”“未便”“未免”“未可厚非”等。“未”之第一、第二义项构成“未”字的主要义象。如果以现代汉语解释“未济”,可以是“没有过河”和“不过河”。 
    未,《说文》曰:“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这个解释,是说“未”是时令,是“六月(阳历七月),是木老之月,是果实略具滋味之月”,刚好可以解释“地支第八位”这一义项。但完全没有“没,未曾;不”这个现代义项。 
    要真正地解释“未”,必须对地支作全面解释,让“未”居于地支逻辑链上,才能知道“未”何以具有“没,未曾”和“不”的含义。 
    比较未与禾之甲文会发现,“禾”之笔画为叶片互生,加上低垂的穗,象庄稼成熟之象。而“未”之甲文,叶片对生,中间向上伸出的竖锋象穗子直挺之形,表示庄稼并未成熟,穗子尚未灌浆下弯。所以,“未”是表示庄稼未成熟的图像。用以命六月之名是既符合气象又符合农事特征的,同时弥补了许慎对“未”释义的偏颇,解释了“未”之何以具有“没,未曾;不”义象的原因; 
    那么,“未济”到底是“不济”还是“未曾济”呢,这将结合卦辞(彖)和爻辞作逻辑分析,然后得到合理的解释。 
    3,《既济》卦辞(彖)翻译 
    前面,我们分析了“济”就是过河、“涉大川”。“涉大川”的目的显然是克服河那边的那个政权。这样一来,“大川”就成了商纣的代名词。 
    “既济”,字面的意思就是已经过了河,戡商取得胜利之谓。但是,文王在商纣之国家监狱——羑里写《周易》时,戡商并没有取得胜利。而文王在这里用了“既济”一词,当如何解释呢?它实际是一种设定,就是“欲使戡商成功”的意思,并不真是戡商成功。 
    顺便指出,我原来也是按“戡商成功”来解释“既济”的,这就对《既济》作了错误的解释。今在这里告诉有我的文稿——《周谟稿》的朋友,请接受我的改正。也请朋友们大胆怀疑我的论点,因我自己也处在不断修整错误的过程中。 
    欲使戡商胜利,必须保持自己不败。六段“爻辞”围绕这一主题逐层逐次剖析论述。而“卦辞 (彖)”,就是六段“爻辞”概括总结,是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内容提要。 
    【原文】《既济》: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译文】《既济》:过河戡商,弊多利小。其若不然,初吉终乱。不如守静,至于吉祥。 
    贞,鼎也,定也,不移也。在这里,当是保持镇静、不要恃武妄为的意思。 
    4,《既济》爻辞翻译 
    【原文】初九,曳其[纶](轮),濡其尾,无咎。 
    【译文】初九,欲使戡商成功,当防自己腐败。其如渡河,顾了前襟却打了后尾一样,在你看不到的一面坏事。 
    轮,当为纶之误。高亨《周易大传今注》:“轮疑为纶(《未济.九二》‘曳其轮’,汉《帛书周易》轮作纶,可证轮纶通用),腰带之穗。濡,沾湿。尾,衣后之假尾。西周人尚以假尾未饰。此言:徒步涉水者手曳其纶,水湿其尾,尾湿而纶未湿……”。根据高亨氏的释义,本爻借“曳纶湿尾”现象,比喻姬周内部一部分人,只顾前冲戡商,却没有顾及到自己阵营的腐败,这是从另一面坏事,是自己打败自己。 
    这里的“无咎”,是对前述事件的肯定,是“不用怀疑”的意思,并非“平安无事”的“无咎”。在翻译时,作了技术上的省略。 
    【原文】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译文】六二,勿逐车饰之华,勿求头饰之丽。戡商胜利,自然可达,何急于一时耶! 
    茀,《汉语大字典》:“古代车上的遮被物”,又“妇人首饰”。此处两者兼备。 
    七日,泛指经过较长时间,这就是戡商胜利的时候。在这里,文王似乎有鼓励到商纣那里获得财物之嫌,似乎是不那么高尚、厚道的。但是,在那时的社会环境下,却是合理、合法的,是社会规范。春秋时代为伯的诸侯,要二等、三等诸侯纳贡,而二等诸侯又要更低等级的诸侯纳贡。《左传》中所记录的年年不断的战争,多数是为贡赋而战。所以将“七日得”翻译为“戡商胜利,而后得财”。 
    【原文】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译文】九三,戡商胜商,尚有时日,必须俭朴。其如殷伐鬼方,三年而成。任用大吏,愈当慎重。君王有令,小人勿用。 
    鬼方,《辞海》:“古民族名……,媿氏,鬼方氏。殷周时,活动于今陕西、山西北境,为殷周强敌。殷武丁时曾和鬼方有长达三年的长期战争。在周人的帮助下,才阻止了鬼方的侵袭”。这里,《周易》作者借殷高宗伐鬼方的艰难,比喻革命成功尚有时日,因此必须俭朴。 
    这里,细心的读者可能会认为,翻译时增加了“必须俭朴”几个字,这是本爻所没有的。但是,如果你将《既济》的六爻当成逻辑文章来读,参照前后各爻爻辞的呼应关系,你就会认为增加这几个字是合理的,是将六二爻、六四爻的意思转移到这里来了。 
    小人,根据前后爻辞文意,当指那些没有经过富贵的暴发户,他们追求车饰之华、头饰之丽,有机会时,定效“酒池之饮”。《周易》作者认为这些人会在富贵面前失节,会成为戡商大政的重要败着,所以告诫“勿用”。 
    【原文】六四,繻有衣袽,终日戒。 
    【译文】六四,新衣之丽,破败有时。人亦有渐,其当戒之。 
    繻,《说文》:“缯采色”,指华丽的衣服;袽,破衣败絮。“繻有衣袽”,是说衣服穿久了会破败之意,以此告诫人们,如果不防微杜渐,也会如衣服一样腐败。 
    【原文】九五,东邻之杀牛,不如西郊之禴祭,实受其福。 
    【译文】九五,神佑俭朴。商之杀牛,物丰以极。德腥参天,神实不佑,至于失国。我之禴祭,德厚天地。杯酒虽薄,神佑我福,至于得国。 
    东邻,西伯对殷商的晦称。殷商在西伯的东方,故可称之为东邻,东方的邻居。 
    西郊,姬周位于殷商之西面,故西伯自称为西郊。 
    禴,《汉语大字典》:“夏商两代春祭为礿”。春祭为简单的祭祀。我记得小时候,我父亲春季祭祖,就是摘来新豌豆角炒了祭祀的。也没有肉、没有酒。大约就是禴祭的样子吧。 
    禴祭,王充《论衡.祭仪》:“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郊之禴祭’,言东邻牲大福小,西邻祭少福多也”。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此盖谓殷王之德腥,鬼神不保佑之,周之德香,鬼神保佑之”。王充和高亨氏都说得对,但似较浅薄,是就祭祀论祭祀。其实“东邻之杀牛(以祭),不如西郊之禴祭,实受其福”,是文王对“商纣腐败必定失国、姬周俭朴必定得国”的政治预测,不仅仅是祭祀的厚薄问题。“实受其福”,也非简单的福利享受,当是得国的隐晦之称。参照《周书.酒诰》,你就不会认为文王的这一政治预测是没有根据的。同时,这也是文王借鉴商纣的腐败失国,给自己营垒的警予和鞭策。 
    【原文】上六,濡其首,厉。 
    【译文】上六,酒池以饮,腥闻于天。其危在即,如没于河,何以克商? 
    濡其首,如果不参照其他篇段文意,很难知道它是说什么?对照《未济.上九》,爻中也有“濡其首”,再参照《既济》《未济》全篇文意,我们就很容易知道它是说酗酒的事。“濡其首”,直接的意思就是把头浸到酒杯子里去了,完全等同于被水淹没。 
    5,《未济》卦辞(彖)翻译 
    未,前面已经说过,有“未曾、不”的含义。根据《未济》篇全文文意,“未”在这里是“不”的意思。“未济”,就是“不济”。根据文意,“未济”的实际含义是“不济而征”或“隔岸戡商”。它是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原文】《未济》: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译文】《未济》:隔岸戡商(不济而征),亨通之道。商隍尚深,不宜强渡。其若不然,就象小狐过河弄湿尾巴一样一样,很不合算,不利后续。 
    隍,护城河。 
    “小狐汔济,濡其尾”,是说小狐狸过河,弄湿了尾巴,弄得很狼狈、不爽利。用以比喻过河戡商,会有许多麻烦,是不合算的事。 
    攸利,后续之利。 
    6,《未济》爻辞翻译 
    【原文】初六,濡其尾,吝。 
    【译文】初六,商隍虽浅,不可大意。莫效小狐,渡而湿尾。临胜坏事,实不合算。 
    濡其尾,是说小狐过河打湿尾巴,用以比喻过河戡商有麻烦。这是“卦辞(彖)”之义,这里是重复提及。或许说是将这一句“捏合”进了“卦辞(彖)”。 
    吝,就是麻烦。临到胜利而坏却大事,当然是不合算的事。 
    【原文】九二,曳其[纶](轮),贞吉。 
    【译文】九二,与其拽纶而渡,莫如待河之枯。等待至于吉祥。 
    贞,鼎也,定也,不移也。在这里有安静、等待、不恃武妄为等义项。 
    【原文】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译文】六三,隔岸戡商(不济而征),才是真正利于渡过黄河而王天下的正道。 
    凶,商纣的隐称。征凶,征伐商纣之谓。不是因为征伐至于凶险的意思。 
    未济征凶,就是不过河征伐商纣、隔岸征伐商纣。隔岸又如何能征伐商纣呢?这就是:一,以势胜商。《夬》《遘》《泰》《否》等篇说得明白,壮大自己就是消灭敌人;二,“合纵戡商”,就是组成戡商统一战线,天下诸侯一起来戡商。《坤》《解》《小过》《中孚》等二十二篇反复论说这件事,这是《周易》中份量最重的策论;三,捧杀,《丰》《涣》两篇,对商纣采取行政服从、昏浑敌首的政策;四,姬周政治核心的守正策,《渐》《既济》等;五,枭首战策,就是将矛头对准酋首,一箭致敌于死命的战策,《旅》篇有述;六,姬周首脑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自强不息,《乾》篇。等等。说明不过河也能戡商,而且是最有成效的戡商。以上六种战策,除了《乾》《坤》两篇而外,承得四川大学《中国儒学网.周易思想专题》和山东大学《周易研究.来稿照登》等网站的破格提携,在他们的网站上都有发表,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参阅,以证隔岸也可戡商。 
    【原文】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译文】九四,不用怀疑,等待至于吉祥。商伐鬼方,僵持三年,寻得战机。我之伐商,其如高宗伐鬼方一样,等待至于吉祥。 
    对于“高宗伐鬼方”这件事,在《既济.九三》,是按“戡商胜利需要时间”来解读的,而这里是按“等待战机”来解读的。可见,在《周易》中,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逻辑环境中有不同的解读,而不可拘于一说。 
    【原文】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译文】六五,不要犹豫,等待至于吉祥。君子的辉光在于矢志不渝,等待至于吉祥。 
    孚,信也。在这里是矢志不渝之谓。 
    无悔,不要犹豫之谓。 
    【原文】上九,有孚于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原文】上九,发展壮大,没有灾难。如果将发展作为酗酒之资,则丧失了发展的意义,会坏事。其当戒之,不缅于酒。 
    “有孚”的“有”,似为语词,无义。“孚”者信也,“热衷于”的意思。 
    “酒”,应该是经济的代名词,因为粮食多了才有酒。“孚于酒”,就是热衷于发展经济之谓。但是,发展也并非全是好事。如果像商纣一样,将将发展经济作为酗酒之资,把头浸到酒缸子里面去,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战略意义。 
    7,总结语 
    既济与未济,就字面而言,似乎是事务矛盾的两个方面,其实并非如此。《既济》是一种设定,是说欲使戡商成功,必须保持姬周一贯的俭朴。若如殷商,酒池以饮,必必定失国。神佑俭朴,我之禴祭,必定得国。《未济》则是论述不过河戡商的戡商政策,或可叫做“隔岸戡商策”。中心思想是不要恃武妄为,要安静,“等待至于吉祥”。是“以杞包瓜”、“以势胜商”的另一种叙述。 
    那个神秘莫测的卦符符号,并没有以不是文字的文字进入文章逻辑之中、以冥冥神力和哲理暗示影响文意。它在《周易》中,仅仅起到了篇序序号和段落序号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