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师范生就业:职业责任应先行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教育在线 佚名 参加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这使教师职业日益成为令人羡慕的、较具吸引力的职业之一,教师职业的国家基本保障机制和工作的相对稳定等特点,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近年来,随着国家师范生就业政策的变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师范生该如何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积极做好求职准备?
    从宏观形势来看,近年来,随着国家师范生就业政策的变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师范就业市场本身的资源配置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有的市场定位平衡被不断打破,不同级别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定位界限日渐模糊,部属师范院校开始分享地方师范院校原有的就业市场。 
    认清就业形势适时调整就业期望 
    从20世纪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以来,我国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系统的师范教育体系,每级师范院校都有较明确的市场定位,部属师范院校培养高端师资;各省地方师范院校为本省培养高中教师;各地区师范专科学校为本地培养初中教师;各地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各地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幼儿教师。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资源严重短缺,部属师范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在20世纪80年代甚至还可以到高校任教,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教高中,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教初中。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除了幼教系统别人无法渗透外,各级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层次不但回到了当初的目标定位,甚至出现了下移,致使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生与地方师范院校就业市场重合,高端师范优势受到其他各级师范院校的挑战,回省会城市或中等发达城市就业的学生逐年增多,再加上很多地方对本地生源有不同程度的就业保护政策,优先为本地生源提供工作机会,而且在中小城市就业更多地受到其他非客观因素的困扰,在小地方求职甚至比在大城市还难,使部属师范院校的优势就业市场萎缩,优势淡化;而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同样更受到部属师范院校品牌的挤压,自觉降级,有向县级甚至乡镇中学转移的趋势。 
    中学教师的学历结构向硕士研究生层次转化,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抢占本科生就业市场。如果说这些年市场化就业给高校和大学生带来重大的影响,那么,研究生到中学给教育系统就业形势带来的变化就是显著的例证。随着研究生扩招,社会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北京的中学,其他各省市的教育局、中学也都对教师结构中的硕士研究生比例提出了明确要求。 
    但是不少中学反映,硕士生除了拥有学历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太大优势,很多单位宁愿要优秀的本科生,所以,在实际求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本科生淘汰硕士生的情况,这是研究生要特别注意的现象,而且,研究生的就业层次和地域还有不断下移的趋势。从2004年开始,便出现了硕士研究生到北京、上海等地中学就业的情况,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开始慢慢挤占本科生的就业空间,师范类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这一现象在2004年凸显,成为大学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就业形势的转折点,在当时蕴含着这样的重要信息:研究生在北京市就业开始出现困难;研究生在北京地区开始抢占本科生的师范就业市场;研究生在北京就业出现了就业层次的下移。在此后的几年间,研究生的就业结构和流向都有较大的调整,毕业生先在大城市开始就业层次的下移,以后逐渐转化成向中小城市的地域性转移,这一倾向在最近两三年已经非常明显,而且愈演愈烈,所以,研究生应根据就业形势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 
    师资来源多样化加剧就业竞争 
    中学教师的学缘结构转向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共同培养,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和社会人员通过教师资格认证进入教育系统,师资来源多元化。我国从2003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面向社会吸纳师资;同时,鼓励综合性高等院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工作,使得师资来源多元化。但由于受社会认同和学校品牌的长期影响,普教系统仍然是师范院校尤其是部属师范院校的优势就业领域。 
    但是,这一优势近年来也不断受到就业市场容量的挑战,我们面临中西部优质师资匮乏,大城市职位日渐饱和,基层教育系统缺少编制的现实情况。一方面,从理论上讲,在中西部地区优秀师资缺口巨大;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得到了物质保障,适龄学生有条件接受高中教育,不少地方高中升学率接近或达到100%,高中需要扩招,加之近几年民办学校、职业学校大量兴起,这使得师范生就业机会增多,又势必在教育系统内为毕业生拓宽了就业市场。 
    另一方面,教育系统编制缺乏,很多现任老师还在体制系统之外等待入编。由于大城市对于毕业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毕业生就业首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在这些一线城市,中学教师岗位日渐饱和,又受到户口和编制的限制,不可能再大量接收毕业生,而且北京的中学也主要接收硕士生和博士生。因此,在普教系统就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和压力,近两三年来,中西部省会城市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二线甚至三线城市将会成为毕业生的聚集地。 
    总而言之,部属师范院校与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本科生与研究生就业目标市场定位重合,既有潜在的就业机会又面临较大的就业竞争压力,这是师范类毕业生在普教系统就业面临的大形势。 
    增强竞争力需提高职业素养与技能 
    市场化就业一方面给毕业生带来选择的自由,另一方面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伴随着师资来源多样化、师范毕业生就业多元化,教育系统就业竞争加剧。近年来国家致力于维护就业公平,逢招必考,教育局和中学通常也要通过面试和试讲确定教师人选,很多比较好的中学在招聘季节内通常要从北到南,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毕业生,不夸张地说,最终录用的毕业生真是百里挑一。在教育系统就业,唯一的资本是自身实力,相比其他领域,选拔过程和录用结果更具公平性,因此,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尤显重要。 
    在选择教师的标准上,除了要求有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计算机证等硬性条件外,教师岗位还需要应聘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外在气质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很多用人单位表示录用教师“第一看专业成绩,第二看个人能力”,除了专业知识,学校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中学老师不仅要与同事、学生打交道,还要与学生家长打交道;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擅长处理学生之间甚至家长之间的矛盾问题,很多毕业生没有实际社会经验,不会与人打交道,只能“独善其身”,不会解决复杂问题。随着用人单位对学生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组织能力等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很多想当老师的同学欠缺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这是因为,近年来,我国的师范教育本身存在师范性日益削弱的问题,很多师范院校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有的还与综合性大学合并,将工作的重心转向追求专业的学术性和综合性,直接削弱了师范教育特色,从对学生培养目标和方式来看,在研究型和师范的特色之间,实际上更偏重研究型,学校和院系侧重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忽视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样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科研能力强,但其他能力却相对较弱。 
    因此,虽然教育系统是师范院校学生就业的优势市场和主要领域,有的学校却没有着力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除了一至两个月的教学实习之外,缺乏对学生进行讲课、板书、表达等教学基本功的培养环节,很多期望当老师的毕业生,缺乏教师职业素养和求职经验,这表现在,从简历制作到面试准备缺少针对性,应聘教师职位却不会试讲,尤其是那些考研失败的同学,在无奈之下匆匆忙忙找工作,职业准备尤为欠缺。 
    需要强调的是,不少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讲课熟练程度都不及地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却能展现出更大的潜力,但职业准备不足就会削弱自己的求职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陷入被动。 
    毕业生缺乏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毕业生和高校都必须重视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需要自己解决,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同样也需要补课。有的中学有比较好的培训制度,在毕业生工作的第一年指定老教师传帮带,毕业生在工作中再读一年“大五”,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有的还需要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提高。 
    求职不可忽视职业理想和职业责任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它在横向和纵向上都牵涉到大大小小很多方面,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对家长都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如果说“职业理想”和“职业责任”这些词毕业生多多少少会觉得有点遥远、陌生,但职业态度、职业技能却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正是信念和责任在背后决定了一个人的职业态度,一旦真正深入到职业领域,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时时刻刻在方方面面起着重要作用。 
    毕业生在进行职业决策的时候,往往看重待遇、社会地位等外在价值,很少顾及自己的内心,不了解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心尺度,不仅起着自我定向、自我设计、自我选择的作用,支配人认识职业、认识职业对自己的意义,而且还支配人对待职业的信念、态度、行为。由于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多元化,学生还受到其他职业的诱惑,有的同学到教育系统是在就业重压之下的无奈之举,能找到什么就干什么,教师职业不是自己最爱,也不是自己所长,这样的职业心态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自身潜能的发挥,也影响自己的职业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 
    一般而言,按照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兴趣的分类,选择教师职业,应该符合喜欢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兴趣,具备喜欢帮助别人的价值观,愿意把帮助人作为职业的重要部分,并以帮助他人为乐。只有选择了自己真正喜欢并看重的职业,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好职业。如果毕业生从内心没有真正认识体会到这一点,就会影响自己的职业状态。只有信念和责任感才能使人坚定地在职业之路上走得更远,做得更多,成就更大,而不是其他因素。这一点,在很多人身上都得到了印证,也希望能够在更多的毕业生身上得到印证。  (北京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肖淑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