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认遭到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钟华的恶意批评,北师大教授季广茂在自己的博客上做出强烈反应,宣称要“做回畜生”,并称批评者为“屁眼教授”,连续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近10篇文章予以攻击。目前,此事已经在学者和网友中引起广泛关注。接受记者采访时,季广茂表示自己的确言词过激,但是“一看到钟华的文章,感性的我立即占了上风”。 (2月24日《新京报》) 这是一场典型的批评,引发的却是非典型的愤怒。我们当然为当今高校的师德现状发一浩叹,甚至可以哀叹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逐渐沉沦。但我们不能舞动着道德大棒挥向季先生,把该事件简单地置于师德的漩涡。我们应追问:一场原本可以良性互动的学术批评,何以被异化?我们该探问,季先生在批评之后何以气急败坏?我们更需明晰:如何构建成熟的学术批评,又如何祛除学术利益化? 如何对待学术批评?在批评中,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被批评者,都要出于引导学术进步,促进国家、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的基本立场,容忍对方的批评,哪怕是尖刻的批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杨立新教授这段见解深得我心。我们注意到,钟华对季广茂的学术批评并非完美无瑕,也有漏洞,如钟华所称——在个别问题的处理,或者分寸的把握上,今天看来可能还是存在一些不适当的地方。作为回应,季广茂告诉记者,钟华除了指出的两处硬伤、两处笔误之外,其余的都站不住脚,有的是断章取义,有的是子虚乌有……此时,季先生如果针锋相对、基于学术范畴内的回应,应该让人喜闻乐见,问题是,季先生的愤怒如滔滔江水,种种污言秽语绵延不绝,这就使正常的学术批评被扭曲。 不能回避的是,在当前许多时候,正常的学术批评早已罕见。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吉德认为,当下的学术批评有时像善于吹嘘的促销女郎,逢喜欢处就不切实际地吆喝;有时像紧急出征的号令,充满着浓浓的火药味;有时像无人问津的小草,在边缘的角落里自生自灭;有时像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陷入自恋境地而不能自拔。所谓批评变成了一场失去批评意义的“批评秀”。这种“批评秀”具体表现有:霸王式批评、人情式批评和学究式批评。这番认知可谓有的放矢,虽辛辣却戳中了批评界中大行其道的潜规则。同时,值得关注的还有,如何驱除霸王式批评、人情式批评和学究式批评?又如何建立健康的反批评?如何让学术批评在砥砺中互相提升? 一言以蔽之,在正常的学术批评日渐稀缺时,批评容易陷入“一捧就笑、一骂就跳”的困局;在当前的学术品质、学术道德和学术研究泥沙俱下之际,在重大课题的申报与重大利益挂钩时,当事人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批评,当然也很难潜心做学问、搞研究。(王石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