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某作文培训班教师彭帮怀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发现了63处标点错误,直指教材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其所在的培训班已经将江苏教育出版社、河南省新华书店、国家教育部一并告上了法院。教育部信访办一女工作人员听完记者陈述后说:“教材错了,不可能!我从来没听说过!”(《河南商报》) 学校的教材都是经过国家级的专家审定的,整个编写、出版的过程都非常审慎和严密。但是不是说教材出错就一定“不可能”呢?实际上,现行的教材也是经过多次修订而来的,也修改过不止一处的不妥之处。如果教材出错“不可能”,怎么还要经常修订呢? 有意思的是,给教材挑错的还不止郑州这一例。同一天的《三秦都市报》就报道,陕西一位六旬老翁质疑小学课本中三首唐诗解释有误,其中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望(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还有流传千古的唐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即使博学如国家级专家者,稍有不慎也可能出现错漏。有人对教材提出异议也很正常,相关部门首先应该做的,是先认真看看别人的观点,然后再来判断是否合理,必要的时候还要请权威专家论证。在没有作慎重的论证,甚至连别人的观点都还没有搞清楚的时候,最好不要信心满满地宣称教材出错“不可能”。 学校教材的质量关乎孩子的未来,其重要性不必多言。教材的编写者、出版者和审批者除了必须严格尽到出版、发行、监督管理的义务,确保教材少出错误甚至不出错误之外,更要虚怀若谷,积极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鼓励别人挑错,在教学实践中丰富教材、完善教材。轻言教材出错“不可能”,不是谨慎、科学的治学态度。(乔志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