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河畔露天剃头情景 江志伟 文 汪苹 图 “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在我老家安徽省黟县,人们把“理发”说成“剃头”,每年春节都有个习俗叫“剃头过年”。 家乡的剃头店有大有小,大的可以摆下四五张剃头椅,小的则连一张椅子都摆不下,只能勉强放一只小凳子将就。我最爱光顾的剃头店是紧挨北门桥头的那爿四面凌风、古色古香的剃头店。店里一排有些年头的古旧剃头木椅,转动起来会发出晦涩苍桑的响声;临着漳河的一排徽派建筑风格的木格花窗,推窗即可远眺山景,俯瞰鱼游;最为美妙的是,由于其临溪吊脚楼式的砖木构架,使得那些剃头师傅们,无需远去水井旁汲水挑水,只需将水桶拴好长绳,便能轻松愉快地从店堂下的河中提上清水来。 更为美妙的是店中高悬着的“土风扇”了,这可是夏天剃头不可缺少的降温工具。那长方形的“土风扇”,是用又粗又厚的土布制作的,高悬在每张木椅的上方,每只“土风扇”的中下部都有一根绳索绕过空中的滑轮,垂直到端坐着的小伙计的手中,随着小伙计的一拉一放,一长排“土风扇”在“刺啦刺啦”的声中前后摆动,“呼啦呼啦”地扇动清风,那场面非常壮观。 记得我小时候最喜欢剃头,那缘由有二:其一是冲着这“土风扇”而去。因为剃头店里的老师傅非常喜欢我这个小毛头,我每次剃头都是免费,交换条件是替小伙计换换手,拉一个小时的“土风扇”。小小年纪能掌控那么多的“土风扇”为他人扇风,感觉好极了。其二是冲着妈妈给的剃头钱。省下这笔钱买小人书,坐长凳上,边拉“土风扇”边看小人书。 原先我以为“土风扇”只是我家乡剃头店的专利,后来发现,它是徽商巨贾们家中“清风徐来”的变种而已。近些年来,每逢耳畔响起“低碳经济”、“零排放”之类的新词时,我总会惦念起家乡的“土风扇”来。 其实,我家乡最惬意无比的剃头,还是在河边露天的剃头担上,那句“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的歇后语,只有在这儿才是最恰如其分的。因为那剃头挑子,正好一头是冷冷的木椅、明镜与剃头家伙,另一头则是火热的炉火与水锅。就这样,在一冷一热、一天一地、一谈一笑之间,手推剪与土木梳搭档,剃须刀与长条磨刀布厮磨,露天剃头便在这原生态的氛围中进行着。 后来,我考取了一所远离家乡的省属重点高中,也告别了家乡的剃头店和露天的剃头担。记得那次给我“剃告别头”的老师傅,附在我的耳边,有些动情地说:“想不到刚刚要给我们的小毛头刮嫩胡须时,你就要走了……”让我心酸了好久好久。 不过,在随后的人生旅途上,无论离家乡有多远,无论都市里的发型有多时尚,我总会矢志不渝地坚持回老家剃过年头,陪妈妈和弟妹们过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