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尔等枉立庙堂受国恩,却原来尸位素餐负虚名!”这是昨晚看戏《于谦》时,于大人在朝堂上的唱词。当时蒙古瓦剌部在太师也先统领下入侵大明,明英宗受太监王振鼓唆,亲征瓦剌,结果在大同外围遭遇“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消息传来,京城大乱!英宗之弟郕王监国朱祁钰召集廷议,有大臣侍讲徐珵等妄言星相有变,说什么紫微星受困,唯有南迁陪都南京方可避此亡国之灾。如此谗言,激起朝堂之上忠义之士公愤,于大人怒而斥之,就有本文开头那一句的唱词。 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永乐19年进士,宣德初年授御史,明史上说于谦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于谦为官,性耿直,势刚烈。当时朝堂纷乱,皇帝被俘,国顿时失主;郕王监国权威不张,群臣说是来朝堂议政,然而危急形势下,那些从未经受此等危机的大臣们惊慌之下,早失去了主张,居然“众莫知所为”。朝堂之上争来吵去,议战者寥寥,而议战者自身的抗战理由更是泥塑的菩萨——一推就倒!想想明军精锐的数十万部队都随英宗出征,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眼下北京城中不过万数的杂散老兵,那些个敢战的将军哪里有敢胜的信心?于是徐珵等人的南逃路线占了上风,既然明知打不过人家,还不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就在朝堂上议战无力,逃为上计,郕王也被说动,眼看大明朝就要再次迁都的时候,于谦挺身而出。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于谦一句话,在情在理,更列举了南宋一去不复返的亡国偷安的历史悲剧,警醒朝堂众人,更震慑了那些只会自己打小算盘,不顾大明社稷,不念天下苍生的无良臣子。郕王这才算是找到了主心骨,于是下定决心坚守北京,一切全赖于谦调度军机,征各地勤王义师入京。英宗正统十四年八月被俘,郕王于当年九月即位为明景帝,尊英宗为太上皇,于谦则由兵部侍郎升任尚书,统领军务。十月,也先挟战胜余威,兵临北京城下,却屡屡被坚城死守的大明将士击败,不得已只得退兵。 也先看到图谋大明江山已不能得逞,于是想把英宗送回,派使臣与明朝讲和。这时的明景帝坐上皇位不过一年,如果英宗回朝,如何自处?要知道这个帝位本来就是英宗的,难不成要让位?所以景帝对也先的议和很是头疼,不知道该怎么办。又是于谦帮他决断,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景帝闻听此言,这才放心了,所以,在迎回英宗回朝上,于谦是欢迎的,而且是起了决定作用的。不幸的是,景泰八年,将军石亨、内侍曹吉祥与大臣徐珵迎英宗复位,随便编了个于谦等人改立东宫,意欲谋反的罪名,将于谦打入死牢。英宗虽明知于谦无罪,反而有大功于大明,但迫于迎立者师出无名,不打倒于谦,恐怕饶不过石、曹、徐等人,到时反落的自己的皇位也变的尴尬,权衡之下,只得顺从徐珵等人杀了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这一首诗作名篇,一次次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无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