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袁济喜:从狂欢走向悲歌的《列子》(5)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三、从狂欢到悲歌
    循着《列子·力命》的这一思想,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放纵欲望即是任从命运,顺从万物之道的结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敢于对于儒家的人生与道德观发起冲击,彻底将人的生存本体提升到最高道德与惟一境界,非此篇莫属。只有生于同时的张湛还敢对其大胆肯定,到了唐代的卢重玄时就不敢放言其是了,只好用模棱两可的话来支吾。张湛在题解中说:
    夫生者,一气之暂聚,一物之暂灵。暂聚者终散,暂灵者归虚。而好逸恶劳,物之常性。故当生之所乐者,厚味、美服、好色、音声而已耳。而复不能肆性情之所安,耳目之所娱,以仁义为关键,用礼教为衿带,自枯槁于当年,求余名于后世者,是不达乎生生之趣也。
    张湛与《列子·杨朱篇》的作者强调万物的自性即是本体,顺从自性而不加以拘束即是最大的伦理。至于其他的道德标准都服从这一人生需要。中华民族是以“乐天知命而不忧”,“生生之谓易”为人生信条的民族。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将人的生命作为本体。然而在对于人生何者为本上,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儒家认为人之为本在于他的仁义道德,老庄则认为人之为人在于其自由无待的逍遥境界。当一个社会尚处于人文精神覆盖时,这种理念与人生信仰还有人去相信与实践。比如魏正始年代的嵇康便是这种理想人物。但当嵇康这样的人物被杀之后,这种理想便被解构。事实上就连嵇康的好友向秀都不相信这种理想,而倡导当下性与独化论的思想,与嵇康的想法大异其趣。西晋朝野奢靡成风,世族贪婪成性,同这种人生哲学的流行是有密切关联的。再从西晋太康文人的人格境界来说,汉末文人的风操已荡然无存。建安年代的弥衡、孔融、杨修因为个性孤傲而被杀,建安文人以驰骋个性为特征,所谓“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正始年代更有嵇康、吕安的恃才傲物,特立独行,而太康文人则大多趋炎附势。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文人都成为权臣贾谧的“二十四友”。陆机本与西晋有亡国之仇,但为功名所诱,入洛做官,后因卷入晋末“八王之乱”中而罹祸。潘岳为求升迁而投靠杨骏,但在贾氏集团翦灭杨骏集团的政变中险些送命。于是他痛感“匪择林以栖集,鲜林焚而鸟存,”意识到在政治斗争中所托非人,那就十分危险。于是改换门庭,投向贾氏集团,终于罹祸而亡。
    既然理想世界已破灭,惟有现实的欲望可以抓住不放,因此,作为外在之物的传统道德就只好退居其次了。这是对于人与天地时空相参照后的自省。《杨朱篇》中假托杨朱鼓吹:
    百年寿之大齐;得百年者,千无一焉。设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几居其半矣。夜眠之所弭,昼觉之所遣又同居其半矣。痛疾哀苦,亡失忧惧,又几居其半矣。量十数年之中,逌然而自得,亡介焉之虑者,亦亡一时之中尔。则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而美厚复不可常厌足,声色不可常玩闻。乃复为刑赏之所禁劝,名法之所进退;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誉,规死后之余荣;偊偊尔慎耳目之观听,惜身意之是非;徒失当年之至乐,不能自肆于一时。重囚累梏,何以异哉?
    《杨朱篇》的作者既然否定了无不能生有,主张有无的界限即在于运动过程中,运动是高于一切的,因此生命在于运动的含义即是任从欲望的纵肆。也可以说,作者将中国传统的厚生乐生的价值观向极端的方向发展了。原其所由,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汉魏以来,人生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对于及时行乐的重新认识。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便有此类想法。魏晋文学中更是不乏这一类的吟咏。唐代文人吴竞在《乐府古题要解》卷上指出: “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146;,晋陆士衡‘置酒高堂,悲歌临觞146;,皆言当及时为乐。又旧说《长歌短歌》,大率言人寿命长短分定,不可妄求也。 ”魏晋以来 重情的风尚对于文学领域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名士裴 頠批评当时社会风气:“历观近世,不能慕远,溺于近情。”[11] 东晋干宝抨击西晋风气时也指出当时人“任情而动”。[12] 西晋文人世情炽烈而骨气孱弱,文思绮靡而风力萎缓,在创作中往往追求词采、声律和用典的妍丽自赏,形成了“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的特征。南朝齐梁时代的著名诗人江淹少而孤贫,早年仕途坎坷,怨恨和愁思是他经常着力刻划的两个主题,读他的《青苔赋》、《恨赋》、《别赋》常可感受到“人生到此,天道宁论”的孤苦情绪。但晚年的江淹勘破世尘,加上仕宦显达,于是转向在日常生活中寻求乐趣。他在《自序》中说:“人生当适性为乐,安能精意苦力,求身后之名哉!故自少及长,未尝著书,惟集十卷,谓如此足矣。重以学不为人,交不苟合,又深信天竺缘果之文,偏好老氏清静之术。仕所望不过诸卿二千石,有耕织伏腊之资,则隐矣,常愿幽居筑宇,绝弃人事,苑以丹林,池以绿水,左倚郊旬,右带瀛泽。青春谢,则接武平皋;素秋澄景,则独酌虚室。侍妾三四,赵女数入,不则逍遥经纪,弹琴咏诗,朝露几间,忽忘老之将至。淹之所学,尽此而已矣。”这是江淹对自己人生哲学的表露,其中有着明显的及时行乐的想法。
    从晋末开始,门阀士族的地位走向衰落,大批寒人崛起。宋齐梁陈的开国君主都出身低微,如宋武帝自称“布衣”。南朝政府中掌管重要机务与军务的都是寒门人士,门阀士族中人成了新贵的点缀。南朝的开国君臣大都起于寒素,有些人本身就是无赖。这些人一旦骤富,贪欲更甚于地位稳固的世族中人。如梁将鱼弘公开宣称:“我为郡有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人庶尽。丈夫如轻尘栖弱草,白驹之过隙。人生但欢乐,富贵在何时?146;” 当时追求感官刺激、穷奢极欲的风气发展到了南朝愈演愈烈,尤其在齐梁君臣中十分流行。梁武帝父子史称不好声色,但整个梁宗室却是淫靡成风的。正如梁武帝萧衍《净业赋》中描写的:“怀贪心而不厌,纵内意而身骋。目随色而变易,眼逐貌而转移。……”这种纵欲生活正是当时齐梁君臣所着意追求的。它构成了齐梁文化的氛围,宫体诗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梁元帝萧绎对“情性”的认识可以说又进了一步。萧绎曾亲撰《金楼子》,在《立言》篇中,他指出:“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文学是用来抒发内心情思的,文章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至如文者,惟须绮纷披,宫徵靡漫,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就当时南朝文人来说,他们已逐渐演变成新型统治集团的文学侍从。如果说,刘宋时的谢灵运在其山水诗中参悟玄道,透露出傲视新朝的孤独之气,到了稍后的谢朓、谢庄等人,则在皇室的倾轧中苦苦挣扎,丧失了人格尊严,最终亦不免罹祸。齐梁时的沈约、王融等人,尽管与最高统治者有矛盾的一面,骨子里是瞧不起这些新贵的,沈约为此得罪滩武帝忧惧而死。但世族的软弱性在他们身上越来越显示出来。如沈约“昧于荣利,乘时籍势,”“用事十余年,未尝有所荐达。政之得失,唯唯而已。”[13] 由这些文人创作而成的“永明体”以讲究声律、词采、用典和抒发清怨为特征,虽不乏哀婉动人之处,但终究缺少建安文学中的那种黄钟大吕之声与正始之音的深沉邈远。它和萧梁宫廷文学一起,构成了当时文学的主要景观。当时由南入北的文学家庾信在晚年追思梁亡的诗中,对梁代士大夫的精神状态有过生动的描写,说他们是“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庾信对对梁亡的反思是足可以为后人作鉴的。六朝末期文学精神的消解,引致了许多反面的现象,也引起了《文心雕龙》和《诗品》对此的反拨,这正是物极必反的结果。从狂欢到悲歌,这正是《列子》书中所映射出来的六朝文士演生路径的必然走向。也启发了唐代文学精神的重建。[14]
    [1]近代学者马叙伦曾提出:“盖列子书出晚而亡早,故不甚称于作者。魏晋以来,好事之徒,聚敛管子、晏子、论语、山海经、墨子、庄子、尸佼、韩非、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说苑、新序、新论之言,附益晚说,成此八篇,假为向叙以见重。而刘勰乃称其气伟采奇,柳宗元谓其质厚少伪,洪迈、宋濂、王世贞且以为简劲出庄子右,刘埙谓漆园之言,皆郑圃之余,岂盲于目者耶?”(《列子伪书考》,《列子集释附录》,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305 页。)
    [2]谭家健:《六朝文章新论·列子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年,第 86 页。
    [3]王瑶先生指出:“魏晋间人诚有许多依托或作伪的情形,但其动机实在还是为了拟古和补亡,并不是故意作伪欺世的。”《中古文学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第 84 页。
    [4]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中华书局, 1979 年,第 468 页。
    [5]《世说新语·文学》:“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
    [6]林语堂:《中国人》 ( 郝志东、沈益洪译 )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第 35 页。
    [7]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册,中华书局, 1979 年,第 946 页。
    [8]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第 546 页。
    [9]《论语·宪问》。
    [10]《庄子·人间世》。
    [11]《晋书·裴 頠传》。
    [12]《晋纪·总论》。
    [13]《南史·鱼弘传》。
    [14]《梁书·沈约传》。
    (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