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行内人常说“无错不成报”,但一张报纸的差错多少,仍然是衡量这张报纸质量好坏以及品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对报纸的文字差错小看不得。笔者将平时所见的报纸文字差错挑重要的归纳一下,以期引起同仁的重视。 写稿者知识面不广 有些差错是由于写稿者知识面不广而形成的。比如,把血压的单位“毫米汞柱”写成“毫升”,将“更年期综合征”写成“更年期综合症”。在一篇新闻稿中,有这样的一句:“一表多户和小动力用户超容现象十分严重。”“动力”一般是指使机械做功的各种作用力,然而纵观文章的意思,应该是指电表的计量单位,因此这里的“小动力用户”应是“小功率用户”,因为这是电力部门特定的称谓,不能随意错误地改变。长三角地区近年来的乡镇沿革较快,原先的一些乡镇都被撤并,可有些文稿作者在采访中听人说说,就误以为这个乡镇还存在,因此见报后就成了差错。 对正在努力打造全国一流城市报纸的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来说,如今已经将减少报纸差错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已连续两年开展了报纸“无差错月”活动,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使差错率明显下降。作为一名采编人员,应努力扩大知识面,如此可以有助于在写稿或编稿中发现差错。 成语、惯用语运用不当 成语和惯用语能起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可有些作者由于没有理解某个成语的确切含义,或者没有理解惯用语的用法,随便运用,结果不仅达不到上述目的,反而影响了内容的准确表达。 有篇稿件将“金戈铁马”这个成语用错了,写成了“金弋铁马”。“金戈”是指金属制作的类似长矛的兵器。试想,古代战士骑着战马,手握长长的金戈,是何等的威风!而“弋”是一种带绳子的箭。这里显然误将“弋”用做“戈”。 还有些惯用语在新闻稿中也使用不当,因此造成差错。如:“我们要在工作中比试一下,是驴子是马拉出来遛遛。”骡子、马和驴子都是我国北方农民常用的牲口,其中的骡子是马和驴子交配出来的牲口,正因为骡子和马的体形差不多,因此才有了北方人常用的惯用语“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也就是形容人们在关键场合,到底是好汉还是孬种,出来比试比试。这在语言中已为人们所约定俗成,不能随意改动其语言成分。 同音字录入导致差错 许多报社自上世纪90年代末实行了电脑写稿、编稿等无纸化办公以后,加快了出稿和出报的速度,提高了报纸的时效。但在写稿中,由于很多年轻采编人员都采用语音录入法,因此使得报纸的同音字差错较多。而且由于没有纸质原稿,编辑、校对只能根据文意来判断,稍不注意就会出差错。 有这么一句话:“姑娘们就扒到车窗边把鲜花递进来。”按照文意,应是姑娘们趴到车窗边递鲜花。还有“搜场刮肚”的“场”字明显是同音字打错之故,应为“肠”。再比如:“一路上,他们目睹了满山的新坟,有的因当时根本无法辩认,连名字都没有刻下。”“辨认”的词义是分析并做出判断。这里显然打了个同音字的错别字“辩认”。另外,如果作者的电脑技术掌握不够,打词组时出现多字、别字等,这就更容易出错。 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有很大局限性,只有抱着虚怀若谷的态度向周围同志请教,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此外,还要使完善的采编制度真正发挥作用,靠制度来把关,使差错疵点尽量少地出现在报纸上。 欧福泰 中国新闻出版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