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日前如是说。他认为,一流大学主要有3个标准:一是有从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国际知名教授,二是有一大批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培养出一大批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优秀学生。这番“没有一流大学”的论断,得到了网友的一致认同…… ■释疑 大学精神不存 一流大学焉附 中国之所以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在于“大学精神”的缺失。“大学精神”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先说创造精神。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还是呆滞古板,课堂气氛依然显得压抑,少有互动,如此无异于填鸭式教学的方式很难有创新意识,毕竟创新意识也是需要开启的。 再说批评精神。这是最匮乏的,批评是一种综合性的对当前社会和学术氛围的评价与估量,这是大学应当承担的使命。可我们的大学呢?卖地丑闻不断,贪污绯闻不止,这是“水落石出”的真相。还有大学的媚权,不少地方官员群起而攻读博士硕士的新闻屡见不鲜,给一些并不具备某种学术能力的人颁发毕业证书,媚权如此,谈何批评精神? 再言社会关怀精神。说到这,第一反应便是武汉解聘功勋教授的故事,而几乎全身不能动弹的霍金教授依然在英国大学“就职”,连自己本校的精英教授都能无情对待,对整个社会还会有多少的关怀情愫呢? 龙丽纤 ■笑谈 面积和收费世界一流 许教授判断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太“狭窄”了,只有3条标准,这么少,怎能如实说清中国大学的真实实力呢?像大学占地面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知名学府吉林大学,尽管这两年在闹“债务危机”,欠了银行不少贷款,但是这根本不算什么事儿。吉林大学占地14115亩,只消拿其中一小半地皮出去卖,就能换回大笔资金,身负之债务瞬间就偿清了。 再说了,国内许多大学,比如山东聊城大学,其校门之宏伟之气魄之豪华之令人叹为观止,是世界上许多大学都无法比拟的。 还有,大学要持久经营下去,要办成千年学府乃至万年学府,总得要有可观的收入吧,而在创收方面,我国许多大学显然是世界一流的。当前我国大学收费跟世界许多大学相比,绝对走在前列,利润相当可观。 陈明君 ■延伸 没有土壤更让人揪心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世界一流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丁学良博士曾经在其著作《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中提到,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物质实力,二是制度,三是精神气质。 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更重要的是学术自治的制度和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换言之,这也恐怕正是目前国内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所在。 在当前,官学暧昧的迹象比比皆见,搞行政成了多数教授的追求,行政权力影响和主导着学术尊严与自由,官学一体成了中国大学的独特风景和典型特色。在这种情况下,学术失范和腐败行为竞相产生,即使在国内一流高校,这样的丑闻也屡见不鲜。 事实上,国内的一些高校尽管在论文数量、研究成果、招生人数以及博士数量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但其学术数据泡沫、研究成果严重重复及低效、学生培养质量难尽如人意等方面的问题仍是制约大学向前的掣肘。 邓为 ■思考 当好二流就挺好 许智宏院士的话,真的是一句大实话。 当然,做不成“世界一流大学”其实也不耻辱,因为“一流”始终是少数。大学存在的价值,不在于是“几流”,而是发挥育人与学术的重要社会性功能。只要功能作用发挥良好,当好“二流大学”其实就挺好。问题就在于,我们有些大学本来就只有“二流”的水准,却非要盲目地去追赶“一流”,不仅浪费了太多太多的资源,也导致既丢了芝麻也没捡到西瓜——最终,连“二流大学”都当不好。 陈一舟 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