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总结贞观之治的经验,可用一句话概括:政治理性。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专门研究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出版著作:《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唐高宗的真相》;《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敦煌民间结社研究》等。先后在《百家讲坛》主讲《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和《唐高宗真相》。与著名作家阿城合作编剧电视剧《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位一共23年(627-649),因为治理天下成效显著,历史上誉为“贞观之治”。唐太宗曾经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而从隋朝的覆亡中,唐太宗一班君臣也确实获得诸多启发。那么,唐太宗的时代对于今天是否也有启发的意义呢?答案是肯定的。 贞观时代,肯定有许多问题,但是历史给予的评价,却不是凭空虚设的。首先,贞观时代,中国获得了极高的国际地位。唐朝皇帝被称作“天可汗”是从贞观时代开始的,是唐太宗为唐朝的皇帝们赢得的。在一个以唐朝为中心的国际领域,中国的皇帝被尊为天可汗,尽管那不是现在我们所知的世界的全部,那仅仅是地球的一部分,我们也得承认,唐朝拥有的国际地位是罕见的,是后来更多的朝代望尘莫及的。其次,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最和谐的君臣关系。唐太宗是历代皇帝中最圣明的君主,心胸开阔,大度能容,理性知性,聪明智慧。魏徵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贤臣,耻君不如尧舜,国家应以百姓之心为心,胆识与见识同在,尽忠首先尽职。再次,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最和谐的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从此成为描绘和谐社会的典型词汇。最后,贞观时代,制度建设发达,法制观念突出,不仅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也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 贞观之治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在今天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呢?总结贞观之治的经验,可用一句话概括:政治理性。 唐太宗在古代历史记载中基本上是明君形象,有千古一帝的美誉。唐太宗在运用最高权力时比较理性,在古代帝王中,能够理性运用最高国家权力,他可以说是最出色的。 理性,尤其是政治理性,首先一个源泉来自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国历史演变到唐朝,经历很多大风大浪,治乱兴衰无所不有,积累的经验已经很丰富,统治者如果能够理性地面对历史,就能够得到治国的启发和智慧。历史学在古代和我们现在的概念不同,那时候历史学和现世政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政治家来说,了解历史懂得历史是基本素质,唐太宗身边都是历史学家。唐太宗为什么那么理性呢?因为他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尤其是隋朝的迅速灭亡,给贞观的君臣以巨大的震动,他们必须走出隋朝灭亡的定律,才会避免隋朝的下场。 其次,从个人角度讲,唐太宗一班君臣有治理好天下的愿望。唐太宗尤其具有这个动机,因为他要改变人们对于玄武门事变的坏印象,一定要治理好天下为自己树碑立传。唐太宗身边的大臣都是从隋末过来的,对国家民众把握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对国家向何处去,有深刻的思考,深知自己与国家荣辱与共的关系,所以贞观时期有一大批这样的大臣,一心一意、同心同德,都把国家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比如公主出嫁,因为是皇后所生,皇帝想让女儿多带嫁妆,有什么不对吗?但魏徵就能出来阻拦,认为不符合礼法,会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国家。结果,皇帝接受了,皇后也接受了。为什么?君臣之间,公私分明,凡是有利于国家的主张就坚持。君臣有此共识,那么建设的问题就不可能出现原则性的分歧。 具体而言,贞观时代的政治理性,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纳谏和进谏。君主纳谏,大臣进谏,以君臣群策群力的机制,运用大家的智慧治理国家,这本来在理论上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在实际的执行层面,往往因为领导人的个人心理作怪,为了个人的面子,而拒绝接受意见。长此以往,当然就形成了个人专断、刚愎自用的局面。唐太宗求治心切,明白纳谏的积极意义,做到了克己纳谏。而以魏征为首的大臣们,也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坚持了正确的决策,正当地维护了国家与政府的形象,很好地完成了国家与社会的建设。应该承认,进谏是不容易的事情,但是贞观君臣以大局为重,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发展之间,明白轻重,知所去留。从唐太宗到魏徵,都知道纳谏在政治生活中的宝贵性,所以极力保障纳谏进谏的有利环境,提意见的人即使言辞激烈,也能得到朝廷的谅解甚至奖赏,最后形成了人人争言的良好气氛,甚至如裴矩这样在隋朝以佞臣闻名的大臣,在贞观时代竟然也敢于提出反对皇帝看法的意见。 贞观时期的政治理性,还表现在制度化的运作上。当时的中央政权,是一个分层决策的体制。八座议事,就是部长会议,由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首长尚书)和左右仆射参加,是高级行政会议,处理国家的行政工作,解决工作如何办理的问题。部长会议解决不了的问题,上交宰相会议讨论,宰相由三省(中书、门下、尚书)长官和皇帝指定的参与朝政的大臣组成,他们开会的地点叫做“政事堂”,所以也称政事堂会议。宰相会议解决不了的问题,再上交皇帝参加的御前会议,由皇帝和有关的宰相开会讨论。分层决策,可以让国家政府的课题根据轻重缓急进行分工处理,皇帝只处理重大的和疑难问题。如果所有问题都由皇帝负责如朱元璋那样,至少会造成怠政等问题。 政治理性,也表现在制度化的方面。尊重制度与法律,是政府的首要任务,原因很简单,法制是政府制定的,并且利用国家的权威去执行的。自己制定的法制自己都不尊重,如何赢得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尊严和尊重。历朝历代,常有最高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弃国家法制于不顾,结果成为政治祸乱的根源。有一官员犯法,唐太宗很愤怒,下令杀人。但是这个官员所犯罪行,不足以处以死刑,所以大理寺的法官戴胄反对,并以法律条款为根据。唐太宗说,法律的权威要维护,但是皇帝的权威就不要维护了?法律的信誉要维护,皇帝的信誉就不要维护吗?皇帝已经下令,你却不让执行,这不是让皇帝丧失信誉吗?戴胄回答,法律是皇帝与天下人共同拥有的,皇帝的一时决定和命令虽然也应该维护,但是比及法律来,这是小信,法律才是大信,小信与大信之间发生冲突,小信理当服从大信。最后,皇帝妥协。执法遇到上级阻力,古今一理,如果不能抗上执法,法律几乎就不能获得尊重。所以,法律是社会秩序赖以存在的底线,国家不能有力地维护法律,说明起码的理性都没有具备。 一般的印象中,贞观之治是无法没有魏徵的,没有魏徵的进谏,如何谈论唐太宗的纳谏呢?其实,只要仔细研究魏徵的官职就会发现,除了忠诚与能力以外,魏征的进谏,常常是职务性的需要。魏徵开始做谏官,不言而喻,那是专门提意见的官职。后来当门下省的官员,甚至长期负责门下省的工作,而门下省专门审查中书省草就的皇帝诏敕,同意的下发不同意的要驳回。这个关键的岗位,让魏徵经常面对皇帝的新决定,提意见因此变得日常化。换句话说,魏徵的贡献,也有制度设置的一个层面,因为专门设置门下省为皇帝的新决定把关,所以这个岗位突出了魏徵的忠诚和能力。这种制度体现的政治理性,显然是需要给予足够重视的。 制度创新当然也是政治理性。张蕴古是唐太宗的一个大臣,因为泄露禁中语(相当于泄密),皇帝一时怒不可遏,下令杀人。张蕴古有罪,但罪不至死。火气过后,唐太宗立刻后悔。但是,人死不能复生。唐太宗积极与大臣们商量,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重犯,一项制度创新因此诞生。这就是复奏制度。从此以后,凡是皇帝下令杀人,要反复多次才可以执行。结果,史书记载自从实施了这项制度,“全活者甚众”。在这项制度的创立过程中,唐太宗看重的是制度的理性,不敢依赖自己的一时判断。那么,这项新制度,是提高了皇帝的权威还是有损皇帝的威信,当然是前者。 政治理性,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民为本”思想的贯彻执行。这本来就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理论。《尚书》已经提出“民为邦本”的思想,孟子更把这个思想概括为民贵君轻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唐太宗时代就是这种理论的实践。贞观之初,朝廷考虑如何减少犯罪问题,有臣建议严厉打击,唐太宗认为去贼最好的办法就是减轻百姓的负担。他知道换位思考。 减轻百姓负担,是唐太宗制度调整的一个重要着眼点。精兵简政,合并州县,减少官员,降低皇室成员的爵位,放宫女出宫等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减轻百姓负担,希望达到藏富于民。唐太宗常说的一句话至今中国人耳熟能详:“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来自《荀子》的说法,让人明白君民的依存关系。过去,我们会批判说,这是唐太宗在利用百姓。其实,如果社会结构无法改变,唐太宗这样利用百姓,总比隋炀帝那样利用更受百姓欢迎。如果政治家连这点政治理性都不具备的话,不以百姓的存活为意,只是一味地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社会动乱的后果可想而知。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其实是政治最基本的原理。古往今来,凡是百姓、国家、统治者三者关系如此摆放的时代,一定就是国泰民安的时代。反之,如果不管百姓死活,不顾国家根本利益,全力以赴追逐统治集团利益的,比如东汉后期,那么天下大乱就不可避免。 唐太宗一班君臣赢得贞观之治的美誉并非偶然,至少在政治理性方面,他们的努力是具有当代价值的,虽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但是作为政治家,政治理性却是不可或缺的。 孟宪实 党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