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粉丝的时代,这是一个泛娱乐的时代,这是一个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推动社会不断向前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偶像辈出,李宇春凭“帅”有了自己的“玉米”,郭德纲借“侃”有了自己的“钢丝”,最值得一提的是,历史学教授易中天靠品读三国,也有了大批拥趸,自称“乙醚”。 出版业的标准是超过4万发行量就称得上畅销,而《易中天品三国》首印55万册、版税高达14%,3年保底发行量不低于20万册,35家出版社竞相出版。 不仅如日中天的易中天,这两年走进书店,畅销书架上总会有几本解读历史的书籍,先是吴思《潜规则》、《血酬定律》,然后是《天朝的崩溃》、《正说清朝十三帝》、《历史的坏脾气》、《帝国的惆怅》等等,而网友“当年明月”在网上写明史的帖子吸引了300万次的点击率,讲述的是“明朝的那些事”,赢得一帮自称“明矾”的粉丝。 21世纪刚刚开始,一股民间写史读史热潮已经势不可挡,其中大胆的观点和新颖叙述方式区别学校历史课本,频频引起共鸣。这一思潮看似异军突起,实则早就埋下了种子,是先前精英思想向大众的普及,民间史家们出现以及他们的努力本身就是在谱写新的历史。 1976年,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一年。 这年4月,一个北京青年带着强烈的革命梦想到农村插队。他是那个时代最激进的人,不仅思想“极左”,而且是革命行动中的积极分子。他在学校就已是团支部书记,一到农村就担任了“第三生产队团小组长兼青年突击队队长”。 在他面前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农村,领导人教导,要去那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果然,他的思想深受震动,不过,受教育的方向却转了一个180度的大弯。20多年后,他凭借这段插队经历的反思,写下了《潜规则》与《血酬定律》两本大作,他的名字叫吴思。 吴思革命理想在农村四处碰壁的同时,30岁的教师易中天在相隔万里的新疆,报考了武汉大学文学系研究生。易中天只有高中学历,工资比大学毕业的同事们低。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考研没什么崇高的目的,就是想提高工资改善待遇。20多年后,易中天评点三国,成为文化名人。 很少有这样“深入人心”的文化名人。易中天在北京签名售书,公安分局副局长亲自带着100多个警察维持秩序,最后不得不叫停了签售。在成都,戴着墨镜的易中天过红绿灯被认出来了,一群市民跑上去拍照造成交通瘫痪。在厦门,大街上几个搭客的摩托仔对着他指指点点,用河南话大声说:“看,那就是易中天!”吴思在读书人群体中引起的震动则含蓄得多,那是一种“心脏收缩”的感觉。《潜规则》不仅提供了解读历史的新视角,在今天的各种出版物上,也被广泛地用以解析正在发生的事件。 21世纪刚刚开始,在中国民间,继文学热、经济学热之后,历史热势不可挡地来临,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被颠覆,大胆的历史观念频频引起共鸣。吴思与易中天只是“历史热”的两位代表,两人之外还有更多重新书写、审视历史的人物已经或即将发出声音。他们年长如易中天者,也有年方26的青年;他们有大学教授,报社记者,也有银行职员,公务员,却很少有历史学家;他们身处四方,经历迥异,都不约而同出书立说风靡男女老幼,并拥有自己的“粉丝”。 为什么是“历史热”? 为什么是“现在”?实际上,巨大的历史潜流早已酝酿了这次思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