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但开风气不为师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飞宇    新华论坛读书沙龙    (责任编辑:admin)
——读《胡适杂忆》
    在文化界,胡适的大名无人不知,从以前的大批判和到现在的推崇,胡适先生在文化界的影响无人可抵。听说前些天李敖先生到北大时,曾斥资35万,建议北大给胡适塑像以资纪念,一来是对胡适在中国文化界和教育界的地位的肯定,二来是以报答当年的知遇之恩:胡适曾给过李敖1000元。一个过往的文化界领袖,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可能是因为文化是从人心中“以人宏道” ,让人认识到大道的意义和价值。曾被看作文化沙漠的香港,在蔡元培先生逝世,全城都在悼念这位文化界领袖,可见文化对人影响之深。但作为武化之领袖如蒋介石等,其塑像在权力消隐之后却逐渐被拆除。可见其用权力建立起来的影响和用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不能同日而语。
    对于,胡适先生的了解以前比较肤浅,今在胡适热的推动下,读了唐德刚先生著《胡适杂忆》后,对胡适有了全新的认识。
    唐德刚先生写的传记式历史,文白夹杂,亦庄亦谐,很有意思,最为重要的是唐德刚先生以和胡适的亲身交往经历为出发点做的历史记述,读来真切实在,其中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胡适意义的在那里?读过《胡适杂忆》后知道,胡适先生之地位不能从学术来定位,论学术,胡适先生并不没有百年扛鼎之作,以让百代之推崇和景仰。重要的是先生是开风气者: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以其一时之名望开风气之先,据杏坛之首,在胡适的推动下,新文化运动才四夷宾服,海内大定。从这一点上来说,胡适的作用是新文化运动之领军人物,是胡适利用其名望,把握时势,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遂在文化界开辟了一个时代。这正如其所说:“但开风气不为师”
    胡适怎么来完成其历史使命的,胡适利用不仅仅是其才学,更为重要的是利用其名。李宗仁评介胡适是“爱惜羽毛”,指其对名的爱惜,岂不知胡适为人,名对其意义重大,这个一来更胡适本人的修养有关,二来对于文化界来说,名节如食粮,不可废弃,在文化界做领袖,名节的影响不可低估,对名节的要求,近乎苛刻,这样才能赢得文化界人物的肯定和推崇。就在现在,文化界评论某某人士动不动就说;“人品如何?”,作为文化界的领袖胡适岂能例外。胡适在美国读博士的时候,国内已经被《新青年》捧的全国知名,胡适不得不马上回国,以孚众望,一般的博士需要三四年完成,胡适读了两年后就回北大任教。后来,胡适曾对唐德刚说:“我写文章其实是很慢很慢的”为什么?原因是胡适成名太早,如果胡适的文章有什么差错,这个影响很是不好,这害得胡适写文章写完改了又改,好不容易才发一篇文章,正如梁启超的文化手迹都为梁启超刻意为之,因为梁启超成名太早。胡适以其名望为支点,以北大为跳板,从教育界走向政坛,成为中国驻美国大使。但胡适做官,是学者做官,是靠名望做官,没有学会在官场对上级逢迎、对中层结党羽、对下层做福做威的一套,正如唐德刚评价胡适先生的话说:搞政治不敢搞“造反”;谈恋爱,不敢搞“大胆作风”。更为中肯的评价是胡适从政:没有大政治家的肩膀、中上级官僚的眼皮和政客或者外交家的手腕;甚至没有足够的政治家手腕。以作为一个政治家或者外交家要求来看胡适的话,他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人物,但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足够给胡适增加名望值,胡适存在的全部意义是文化上的,而不是政治上的。胡适作为外交家做的并不是很成功,但这时的胡适已经名声如日中天,“我的朋友胡适”的口头语已经成为一种时髦,胡适朋友遍天下。胡适因为外交家的做的不是很好遭到罢免,但这不重要,重要的赢得名声为其谋得了另外一职:北京大学的校长。这使他加强了真正文化意义上的领袖地位。
    1949年,胡适离开了北大,到了美国,这是胡适最为黯淡的一段岁月。没有了生活开支来源,碍于名声和习惯,不会操作于商业或者其他谋生之术,只得就职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管理员,哥伦比亚大学因为其名声太大不能给予一个中文教授的职位,因为这给其他美国中文教授构成威胁。所以,胡适就在这样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职位上“谋生糊口”,也正是这个时候,胡适才和“胡适的小朋友”唐德刚混的很熟。
    在这个时候胡适在大陆正是受到批判正热的时候,一个如此大名鼎鼎而又受大陆攻击的人闲着,在台湾的蒋介石看到了胡适的“剩余价值”,遂任命其为台湾“中华研究院院长”,胡适之名为其谋得了“饭碗”。
    其后,在很有影响的“雷震案”中,胡适和蒋介石有过节:因为对雷震一案的不满,胡适是很有看法,但自己是看人家眼色吃饭,不能有任何过激反应,但作为文化人,其良心不可泯灭,遂有胡适以杨万里的《桂源铺绝句》抄来以安慰当事人。
    看完胡适从政,从政治上来说没有什么可以称道之处,但从文化上来说,胡适是以人宏道,完成了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做好注脚。胡适以大名为支点,以自己品质为基础,以学术为依托,胡适从根本上阐释和展现了文化界所需要的理想境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对一个从几千年从专制刚走出来的民族来说,其启发和示范意义不可低估,可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让人认识到一种理想的文化精神是什么样的,什么样文化境界是我们所需要的努力方向。但对社会来说,胡适体现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意义并不是很大,从《胡适杂忆》上点滴介绍的美国的自由传统来看,一个个人的自由建立,需要法律画出人和人的界限,需要物质的做基础,需要文化做熏陶,这是建立个人自由的框架,而胡适所体现自由之精神只有文化意义上,对民众来说,这只是胡适可以拥有的“世外桃源”。
    百年风云过后读胡适,在唐德刚的笔下的胡适平易近人,可亲可敬,是一位“老好人”,但开风气不为师,胡适的价值不仅仅于此,他的丰富内涵需要更多的挖掘。
    最后说,《胡适杂忆》这本书不错,唐德刚先生写的其他几本传记都不错。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