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历代名臣对立奏议选评(十)(2)

http://www.newdu.com 2018-03-09 国学网 陈友冰 参加讨论

    王恢劝伐匈奴对 《汉书·武帝纪》《资治通鉴》卷十八《汉纪》
    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1):“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2)上乃召问公卿曰:“朕饰子女以配单于,币帛文锦,赂之甚厚。(3)单于待命加嫚,侵盗无已,边竟数惊(4),朕甚闵之。今欲举兵攻之,何如?”
    王恢曰:“臣闻全代之时,(5)北有强胡之敌,内连中国之兵,然尚得养老、长幼,种树以时,仓廪常实,匈奴不轻侵也.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为一;然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
    韩安国曰:(6)“臣闻高皇帝尝围于平城,七日不食;(7)及解围反位而无忿怒之心。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公,故遣刘敬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8)。臣窃以为勿击便。”
    恢曰:“不然。高帝身被坚执锐,行几十年 ,所以不报平城之怨者,非力不能,所以休天下之心也(9)。今边境数惊,士卒伤死,中国槥车相望,(10)此仁人之所隐也。故曰击之便。”
    安国曰:“不然。臣闻用兵者以饱待饥,正治以待其乱,定舍以待其劳;故接兵覆众,伐国堕城,常坐而役敌国,(11)此圣人之兵也。今将卷甲轻举,深入长驱,难以为功;从行则迫胁,衡行则中绝,疾则粮乏,徐则后利,(12)不至千里,人马乏食。《兵法》曰:‘遗人,获也。’(13)臣故曰勿击便。”
    恢曰:“不然。臣今言击之者,固非发而深入也;将顺因单于之欲,诱而致之边,吾选枭骑、壮士阴伏而处以为之备,审遮险阻以为其戒(14)。吾势已定,或营其左,或营其右,或当其前,或绝其后,单于可禽,(15)百全必取。”上从恢议
      【作者介绍】
    王恢王恢(?-前133年),西汉大臣,燕国人。边吏出身,后任大行令。他反对向匈奴和亲。元光二年(前133年),在他的建议下,汉武帝派他为将屯将军,和韩安国、李广、李息、公孙贺,率军在马邑诱敌伏击匈奴。事情败露,匈奴撤退。王恢为保全师,没敢追击。三十万大军无功而返。王恢率军追击,又虑为所败,引用罢归。汉武帝怒其不出击匈奴辎重,欲诛之,恢自杀而死。
      【注释】
    (1)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雁门:位于山西代县,设有雁门关,长城上三个重要关隘之一;马邑:县名,在今山西朔州市境内;豪:以赀财、武力雄于乡曲者;大行:大行令。秦代设置,称“典客”,为九卿之一,掌管王朝对少数民族之接待、交往等事务。汉朝沿袭。汉景帝时改称“大行令”。
    (2)亲信边:亲近、信任边民。
    (3)朕饰子女以配单于,币帛文锦,赂之甚厚:我将打扮好的美女送给匈奴王做妻子,又赠送很多金钱、丝和绸缎给他。饰:粉饰、打扮;单于(chányú)复姓;起源于后周。源于古匈奴孪鞮氏,出自匈奴王族首领的“撑犁孤涂单于”,汉化改姓为氏。历代匈奴王族的后裔子孙中,凡是为王者,便可以“单于”为姓氏。后即作为匈奴王的代称;帛:丝织品;文锦:有花纹的绸缎;赂:本指贿赂,这里指赠送。
    (4)单于待命加嫚,侵盗无已,边竟数惊:但匈奴王更加傲慢无礼,不断入侵掠夺,边境数次受到侵扰。嫚(màn):傲慢、怠慢;竟:同“境”。
    (5)臣闻全代之时:战国时期代县一带自为一国,故曰“全代”其后为赵襄子所灭,代始属赵。
    (6)韩安国:(?—前127),西汉梁县成安(今汝州小屯村北)人,名安国,长孺为其字。韩长孺在政坛几上几下,不算顺遂。他扬名于汉初吴楚七国之时,在梁国颇有作为,也得到太后的宠爱。曾抵罪入狱,受狱吏之辱。起为梁王内史,不久又犯法失官。后投靠田蚡,官至御史大夫、中尉、卫尉,丞相田蚡死后,他差一点当上了丞相。汉武帝时渔阳防守匈奴不利,不久吐血而死。司马迁《史记》卷一百八、列传第四十八有传,班固《汉书》卷五十二有《韩安国传》。
    (7)高皇帝尝围于平城,七日不食: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匈奴人在马邑攻击韩王信,韩王信乘机勾结匈奴人在太原谋反。白土城的曼丘臣、王黄拥立前赵国的将领赵利为王,反叛朝廷。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军平叛。朝廷军队到达北方前线后,恰好遇到异常寒冷的天气,百分之二三十的士兵冻掉了手指头。刘邦率领军队到了平城,匈奴大军将平城团团包围,汉朝军队无力突围。数日后,汉朝军队断粮,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计策,派人到匈奴单于的王后活动。单于接受了王后的建议,解除了对汉军的围困。此时,汉军已经被围困了七天。
    (8)故遣刘敬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刘敬:刘敬,齐国人,原名娄敬。他最初是刘邦军中一个推车的兵士,在汉五年随军进驻洛阳以后,为刘邦办了几件大事,被刘邦封为“奉春君”、“建信侯”,并被赐姓为“刘”。结和亲:地界和亲盟约,即上面汉武帝说的将美女送给匈奴王做妻子,又赠送很多金钱、丝和绸缎给匈奴,以求不犯边。五世利:五代获和亲之利。从高祖起,经惠、文、景至武帝,共五代。
    (9)“高帝”句:被坚执锐:身披坚硬的铠甲,手拿锐利的武器。指亲自上前线;休天下之心:让天下人休养生息的仁心。
    (10)中国槥车相望:一辆辆运送战死士兵的棺木在国内道上接连不断。槥(huì):小棺;中国:国中。
    (11)“定舍”句:定舍:安定地守在军营内。舍:指军营。常坐而役敌国:经常安坐不动地迫使敌人俯首听命。
    (12)“从行则迫胁”句:如果孤军深入就会受到威胁,齐头并进就没有后继,进军太快就会缺乏粮食给养,进军缓慢就会丧失有利的战机,还没有走到一千里,就会人马都缺乏粮食。从行:纵行,孤军深入;衡行:并行,齐头并进。
    (13)遗人,获也:就像把军队送给敌人,让其擒获。遗(wèi)赠送;人,这里指军队。
    (14)审遮险阻以为其戒:谨慎地隐蔽在险要之处作为防备。戒:戒备。
    (15)禽:同“擒”。
      【翻译】
    雁门郡马邑县的豪强之士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武帝建议:“匈奴刚刚与汉和亲结好,亲近信任边境吏民,可用财利引诱他们前来,汉军预设伏兵袭击,这是肯定会打败匈奴人的妙计。”
    武帝召集公卿讨论这个建议,武帝说:“我将打扮好的美女送给匈奴王做妻子,又赠送很多金钱、丝和绸缎给他我将打扮好的美女送给匈奴王做妻子,又赠送很多金钱、丝和绸缎给他。但匈奴王更加傲慢无礼,不断入侵掠夺,边境数次受到侵扰。我对此事很忧心,现在打算攻打匈奴,你们看看如何?”
    王恢奏道:“战国之初,代国保有它的全境时,北面有强敌匈奴的威胁,内受中原诸国军队的牵制,但仍然可以尊养老人,抚育幼童,按照季节时令种粮植树,粮仓中一直有充足的储粮,匈奴不敢轻易入侵。现在,凭陛下的神威,天下一统,但匈奴的入侵却持续不断,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没有别的,只是因为在于没有使匈奴恐惧罢了。我私下认为打击匈奴对国家有利。”
    韩安国说:“我听说高皇帝曾被匈奴围困在平城,七天没能吃上饭;等到解脱围困返回都城之后,却没有愤怒之心。圣人有包容天下的器度,不因自身的私怒而伤害天下大局,所以 高皇帝派遣刘敬为使臣与匈奴和亲,到现在已为五代的人带来益处。我私下认为不打匈奴对国家有利。”
    王恢说:“不对。高帝身披铠甲,手执利器,征战将近几十年,他不向匈奴报复被困平城的怨恨,并不是因为力所不及,而是出于让天下人休养生息的仁心。现在边境经常受到匈奴侵扰,受伤战死的士兵很多,中原地区运载死亡士兵棺木的车辆络绎不绝,这是仁人所悲痛的事。所以说打匈奴是应当的。”
    韩安国说:“不对。我听说善于用兵的人,让自己的军队温饱以等待敌军饥饿,严明军纪以等待敌军混乱,安居军营以等待敌军疲劳。所以,一旦交战,就会全歼敌人;一旦进攻敌国,就会攻破城防,经常安坐不动地迫使敌人俯首听命,这是圣人的作战方法。现在如果轻易地对匈奴用兵,长驱直入,难以成功;如果孤军深入就会受到威胁,齐头并进就没有后继,进军太快就会缺乏粮食给养,进军缓慢就会丧失有利的战机,还没有走到一千里,就会人马都缺乏粮食。这正是《兵法》所说:‘就像把军队送给敌人,让其擒获。’所以我说不打匈奴为好。”
    王恢说:“不对。我现在所说的打匈奴的方法,本不是征发军队深入敌境;而是要利用单于的贪欲,引诱他们到我们的边境,我们挑选骁勇的骑兵和壮士,暗中埋伏,用来防备敌军,谨慎地隐蔽在险要之处作为防备。我们的部署已经完成,有的军队攻打敌军左翼,有的军队攻打敌军右翼,有的军队阻止敌人前进,有的军队断绝敌人的退路,这样就肯定能擒住单于,必定大获全胜。”
    武帝采纳了王恢的主张。
      【评说】
    《王恢劝伐匈奴对》涉及的是汉武帝即位后第一次对匈奴用兵的“马邑之谋”。其背景是:雁门郡马邑县的豪强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武帝建议:可以利用匈奴与汉朝和亲以及他们信任边民这个有利条件,用财利引诱他们到雁门关一带,汉军预设伏兵袭击,可大获全胜。武帝于是下令在朝廷讨论是否可以采用聂翁的建议,于是王恢和韩安国在是否层级伐匈奴上展开对辩。王恢和韩安国的各有所长各有所长亦各有其短:王恢的观点颇有锐意进取之处,既看到了和亲匈奴的弊病,也看到了汉朝国势今非昔比的有利条件。但他对征伐的结果未免过于乐观,盲目轻敌认为“现在凭借汉朝强大的国力,分出百分之一的兵力来进攻匈奴,好比强弩来射穿溃烂的毒疮,必定畅行无阻;如果制服了匈奴,还可以招抚月氏前来臣服”;韩安国的说法有些地方显得迂腐、保守,如:圣人有包容天下的器度,不因自身的私怒而伤害天下大局;安坐不动地迫使敌人俯首听命,这是圣人的作战方法。但总的来说不失守策之慎重,班固说:“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其智谋皆合于世俗取舍的标准,但都处于忠厚之心,因此天子也认为他有治国之才”;汉朝与匈奴的战事延续了近百年之久,打的十分艰苦,近乎两败俱伤,汉武帝和霍去病誓灭匈奴的雄心壮志最终也未实现,印证了韩安国的观点也有几分道理。年轻的汉武帝志在进取,不愿保守,毅然决然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最终采纳了王恢的意见,决定与匈奴打一仗;但也没有忽视汉安国的意见,作了精心部署,一面声称要与匈奴和亲,一面派遣李广为骁骑将军,屯兵云中郡,再以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兵雁门关,积极准备与匈奴决战。
    马邑之谋的具体经过是:首先聂壹逃进匈奴做间谍,对单于说自己能斩杀马邑官吏,献城投降。单于贪图财物,信以为真。聂壹返汉后斩杀了几个死罪囚徒,把他们的头悬挂在马邑城上,告诉单于的使者说马邑的高级官吏已经死了,可以发兵。军臣单于果然统率十多万骑兵,入侵武州塞(县名,今山西左云县)。武帝派出五位将军连同车骑步共三十万在马邑设伏。这五位将军是卫尉李广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轻车将军,大行令王恢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护军将军。各位将军都隶属韩安国,约定在单于进入马邑时纵兵出击。其中王恢、李息、李广三部从代郡(治所在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出兵,主要攻击匈奴后勤部队。可惜汉军伪装得太过火,军臣单于一路抢劫到马邑一百里外,看见牛羊遍地,却不见一个人,就起了疑心。于是攻打汉军卫所,捉到武州尉史(匈奴传说是雁门尉史),问出了伏兵实情,引兵北还。王恢听说单于跑了,想想自己带兵不过三万人,万一匈奴合兵一处,肯定抵挡不了,就没去打匈奴的辎重部队。这场大规模的伏击战就这样窝窝囊囊地夭折,双方都白跑一趟。武帝以王恢首发战争却临阵脱逃将王恢下狱,廷尉判处王恢畏敌观望死刑。虽然王恢辨说自己是想保存汉朝三万精兵,且贿赂丞相田蚡一万斤黄金通过太后求情,武帝依然不肯饶他,说单于虽然逃了,但是王恢如果敢击匈奴后勤部队,还是可以有所斩获,以慰将士之心。于是王恢自杀。而武州尉史被单于封他为天王,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汉奸。
    “马邑之谋”拉开了汉朝与匈奴的战端序幕,这次伏击计划的失败虽然由于汉朝的亭尉被俘和盘托出伏击计划,军臣单于得以脱险,汉军劳师无功,但也证明以下几个事实:
    1、自从汉高祖平城之围以来,匈奴骄横无比,汉朝皇帝连续五代奉行和亲政策,只能换取暂时的苟安,并不能彻底解决国家安危大患,国家的安危必须建立在富国强兵的基础上;
    2、汉朝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今非昔比,已经具备反击匈奴的实力,战国时期的代国能够反击匈奴,秦国吞并西戎开疆辟土、乃至秦王朝大举进攻匈奴,加以修筑长城,御敌于国门之外,很值得后世借鉴;
    3、“马邑之谋”后,匈奴军臣单于便回到草原,再不敢进入马邑,匈奴人看到了汉朝的实力,也未敢发动对汉朝的大规模战争。“马邑之谋”成为汉朝打击匈奴的前奏曲。
    4、“马邑之谋”之后,汉武帝接受教训,再没有采取数十万大军进攻匈奴的战略方针,而是采取轻装骑兵、多路出击的正确方法,从而获得丰硕战果。
    5、同匈奴战争是汉武帝一生政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从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的四十四年当中,汉与匈奴始终处于时战时休、战多于休的敌对状态。从马邑之谋开始,雄心勃勃的汉武帝决计反击匈奴,经过十多年的征战,取得了空前的巨大战果,大汉国威四海皆知;后来又联合乌孙,打算消灭匈奴,直到晚年还不断出击匈奴,长期的对外战争也使汉朝国力下降,力不从心,汉武帝也落得一个穷兵黩武的骂名。历史证明消灭强大的匈奴民族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攻伐与和亲并举,才从根本上解决汉匈对峙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