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是蜀学兴盛的重要时期,当时曾涌现出诸如骆成骧、廖平、杨锐、刘光第、宋育仁、吴之英、张森楷、吴玉章、郭沫若、蒙文通、向楚、向宗鲁、赵少咸等著名学者①,这些学...
高予远 一、问题的缘起 王阳明于龙场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乃伐木构玩易窝(《王阳明全集》,第1228页。...
马育良 内容提要:情或情感要素在儒家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郭店楚简先儒文本的发现,于这一研究又增添了新的材料和活力。情、性情观念是如...
作者:王振华 南宋的陈亮曾说世以孟子比横渠,[1](p252)此论显示出张载与孟子之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一方面在于张载与孟子一样对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具有自觉的担当精神;另一方...
丁四新 亘先无有,[1]质、静、虚。[2]质,大质;静,大静;虚,大虚。[3]自厌不自忍,[4]或作。[5]有或,焉有气;[6]有气,焉有有;[7]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者。[8] [释义]...
学衡派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一个具有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学术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光迪、吴宓、刘伯明、胡先驌、汤用彤、柳诒徵、缪凤林、景昌极、林损等。学衡派有着自己...
蜀学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其事起于西京,其词则成于东汉。博考载籍,蜀学一名盖含三义,即学人、学校、学术。《汉书》所谓:文翁兴学, 大化蜀地,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11];...
向世陵 内容提要:蔡清对朱熹《本义》的研究,是在逐字逐句的斟酌中走向前进。他对朱注强调全面理解,并多有义理发挥和字义辩证。在保合太和论中,以实理充盈诠解保合太和,符...
晁福林 【内容提要】浩然之气是孟子所提出的在强烈道德感支配下出现的一种至大至刚的豪迈无比的精神状态,它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气质特征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这种浩然...
葛荣晋 格物说虽然最早是由《礼记大学》篇作者提出,但是北宋以前它只含有道德修养论意义。从北宋二程开始,程朱理学才第一次赋予格物说以道德论和认识论的双重意义。它既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