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出或处:试论孔子的弘道精神及其权变 崔发展 [摘 要] 本文基于《论语》文本,尝试探讨我们怎样才能通过其“或出或处”的权变,经验到孔子一以贯之的“弘道”精神。孔子矢志于...
孔子仁学思想中的节欲观及其现实意义 王焱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广西 桂林 541004) 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统计,在《论语》中,提及“仁”的地方共109次。...
孔子之精神境界论 黄玉顺 [摘要] 文章认为,孔子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系统的关于精神境界的思想:先按人格境界,把人分为小人、君子和圣人三等;再按心理范畴,把人分为智者、勇...
仁 与 艺 张祥龙 “仁”是最有儒家特色的一个词。其他的一些词,比如“道”、“德”、“义”、“命”、“善”、“太极”等等,是几个学派共用的,只有“仁”以及与它相关的一大...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武锋 摘要: 细读《论语》,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位具有多彩多姿性格的人,有时还很可爱。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
孔子伦理学和当代西方人本主义伦理学的比较研究 李幼蒸 作者说明:本文根据作者讲演稿改写而成。该讲演于1999年5月23日由美国人本主义伦理学协会,巴法罗纽约大学哲学系和亚洲研...
孔子仁教之形上根據 吳肇嘉 (中央大學中文所) 一、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是「不言」抑或「不聞」? 任一家派思想體系的建構,基礎都必奠定於其關於「存有」的理論...
孔子论《诗》与《孔子诗论》之比较 曹建国 张玖青 摘要:比较上海博物馆藏《孔子诗论》与《论语》等传世典籍中记载的孔子论《诗》的内容,可以使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孔子的《诗...
对孔子“至圣”地位形成的再思考 杨立民 [内容摘要] :本文将从历史的偶然性这个角度入手,着重思考、分析孔子历史地位形成过程中的偶然因素,从而对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观点提出...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孔子如何成为哲学家 张丰乾 内容提要: 本文的重点不是讨论孔子有什么思想,而是讨论孔子的思想是怎么来的,以及这些思想是不是哲学的问题。文章选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