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 论朱熹的诠释思想(6)

    2018-01-06

    2、心法 心法是一种超越语言本身而基于读者体验的解释。但我们不能说,心法是与语言的解释无关的,事实上,心法的作用恰恰是在与语言解释的相互参照中才显示出来。心法所依据的...

  • 宋儒孟子观述论(1)

    2018-01-06

    在中国儒家的圣殿里,孟子踞于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席位上,但如此显赫的地位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被逐渐抬高起来的。《史记》以孟、荀合传,《汉书·艺文志》把《孟子》置于...

  • 理学之地位

    2018-01-06

    理学者,世以名宋元明之新儒学,其中程朱一派,后人认为宋学之正统者也。正统之右不一家,而永嘉之派最露文华,正统之左不一人,而陆王之派最能名世。陆王之派,世所谓心学也...

  • 易童子问

    2018-01-06

    《易童子问》,北宋欧阳修撰。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著有易学著作多种。《易童子问》是其易学代表作,因以与童子问...

  • 陆九渊心学中-[自反]、[无我] (五)

    2018-01-06

    (420 ) “有己则忘理,明理则忘己。‘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则是任理而不以己与人参也。”(473) 上引五段语录说明:(一)陆九渊确有关于“艮背、行庭、无我、无物...

  • 宋儒孟子观述论(2)

    2018-01-06

    二 宋儒不仅基于其对“道统”的体认而大力揄扬孟子,而且无论在立身处世、或者在思想观念上,也都深受孟子其人其学的影响。这后一方面是很重要的。正是通过这方面,宋儒将孟子...

  • 论王阳明“致良知”的儒家诠释学思想意义(1)

    2018-01-06

    “致良知”作为一个命题是由概念“致”与概念“良知”组成。“致”的意义如何?王阳明在《大学问》说:“致者,至也。如云‘丧致乎哀’之致,《易》言‘知至至之’,知至者至也...

  • 陆九渊心学中-[自反]、[无我] (六)

    2018-01-06

    (440)他以为“学者先须不可陷溺其心,又不当以学问夸人。”“若说道我底学问如此,你底不是,必为人所攻。兼且所谓学问者,自承当不住。某几个自主张学问,某问他:‘你了得也未...

  • 宋儒孟子观述论(3)

    2018-01-06

    三 尊宗孟子、推扬孟学虽为主调,但宋代儒林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与之相违的观点,对孟子其人其学大加怀疑、贬抑、批判以至否定,从而形成一股疑孟非孟的思潮。 北宋时期,郑厚叔著...

  • 身体之为“窍”:宋明儒学中的身体本体论建构(一)

    2018-01-06

    内容摘要:在先秦儒学与医学之中,身体之“窍”(七窍/九窍)被视为“精神”的“孔窍”、“门户”与“通道”,它们内根于“五脏”,外联于天地之气。保持“孔窍”的通畅,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