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步瀛交游考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2:11:48 国学网 煜充 参加讨论
【摘 要】高步瀛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立身廉直,淡泊自守,生平交游颇广,与吴汝纶、严范孙、陈援庵、余嘉锡、程金造、顾学颉等人交游。考其交游情况有助于了解高先生生平、著述、思想以及文学史、经学史上的地位。本文拟分前辈宿儒、至交好友、往日同僚、学生弟子四个方面考察其交游情况。 【关键词】高步瀛;交游;生平;考证 高步瀛(1873—1940)【1】,字阆仙,又署阆轩,私谥贞文,河北霸县辛店乡北头村人。著名文选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师从桐城派古文大师吴汝纶先生。历任畿辅大学堂教席(1901年)、学部图书局主编(1906年)、教育部佥事(1912年)、国立北京高等师范教席(1922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27年)、辽宁萃升书院教授(1930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保定莲池讲学院教授(1931年)、辅仁大学教授(1939年)等职。著有《古礼制研究》、《史记正义校补》、《选学举要》、《古文辞类纂笺证》、《文选李注义疏》等三四十种著作。其中大部分未予刊行。其二女儿高立芳于六十年代中叶将高步瀛全部著作并诗文日记存于中华书局,【2】但限于各种原因保存下来的稿本屈指可数(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载,至于留存大陆未经付印的各种原稿及日记等尚多,风闻经红卫兵之乱,已付劫灰)。高步瀛先生交友广泛,曾与吴闿生、鲁迅、陈垣、黄节、沈兼士、余嘉锡、曾广源、吴承仕、齐宗颐等著名文史学家交往。本文考其交游情况分门别类加以考证。 一、前辈宿儒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安徽桐城人,散文家。同治进士,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师事曾国藩,为“曾门四弟子”之一。曾为严复《天演论》作序言,他的文章“既得桐城派整饬雅洁之长,又不全落桐城窠臼,风格矜炼典雅,意厚气雄,得于《史记》者尤深。”【3】著有《桐城吴先生文集》、《诗文集》、《东游丛录》、《深州风土记》等。 尚秉和《高阆仙先生传》载,君恨不受业于桐城吴挚父先生,乃即其遗书而私淑之,尽得其传。而记向赅洽,尤长于笺注。见《民国人物碑传集卷十一》。《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载,时桐城吴汝纶挚甫先生主讲席,阅先生骈丽之文,尝自叹弗如,然先生从此治学,益攻本源,而为文遂擅骈、散两家之长也。【4】《高步瀛学案》载,因擅长骈文,颇受莲池书院主讲桐城派古文就吴汝纶先生推崇。经吴点拨,遂专攻古文辞,得兼擅骈、散之长。【5】《高步瀛的思想与著作》载,步瀛受知于吴汝纶,尽通其学,长于文诗。北游京师,更肆力于清儒考据之学,佐以辞章、义理,故著作皆精博可读,因是遂为北方大师。【6】吴汝纶也许是对高步瀛影响最大的人,一方面,高步瀛领会桐城派考据、辞章、义理之学,并将考据学发挥至极,以致有学者将高氏的《古文辞类纂笺证》称为学问之渊海,考据之门径。当时日本学者还把他的考据与广东黄节的诗学,桐城吴闿生的古文并称为“中国三绝”。另一方面,高氏发挥了桐城古文的优点并加以改造,“步瀛治学博洽精深,实事求是,不好为非常可喜之论。故每有所笺注,必溯流穷源,枝分缕析,辨别异同。”【7】见《莲池书院回忆录》、《吴汝纶全集》等。 另外考察高步瀛与同门师兄的来往情况也可窥见其生平情况。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载,与高步瀛同门的师兄弟有:傅增湘、谷钟秀、籍忠寅、邓毓怡、尚秉和、梁建章、李景濂诸先生。有关诸先生生平情况本文暂不详述。 严修(1860—1929),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属生。原籍浙江慈溪,先人移居天津,世营盐业,家道殷富,是天津有名的盐商之一。严修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学者,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驱。【8】出版有《严修东游日记》、《严范孙先生古近体诗存稿》、《蟫香馆手札》等著作。陈宝泉先生撰有《严范孙先生事略》。 《高步瀛的思想与著作》载:“次年(1902年),赴日本游学,习师范。既归国,天津严范孙先生(修)为直隶提学使,主冀省教育事,署先生为直隶学务处查学委员。光绪三十年(1904年),严氏内用学部侍郎,调先生入学部图书局任编审,兼董理顺天府学务总处。旋奏补为学部主事。【9】据《严修东游日记》载:“……张右卿、高阆仙、赵次原、胡玉孙、刘竹生、芸生、徐毓生、李芹香、华芷舲先后来谈,至夜十时乃散。”【10】严修先生长于高步瀛,对其爱护有加,亦有知遇之恩,故归此类。 此外河北新安黄心权先生当为高阆仙启蒙教师。《高步瀛传略》载,外家聘邵州黄秉钧(字心权)先生课训子弟,先生从而受书,励志横经、不舍葺夜,强记默识、莫与为俦,黄先生谓为聪明深智,必成伟器,而大爱悦奇之。《高步瀛先生评传》亦载此事。 二、至交好友 齐宗颐(1881-1965),字寿山,直隶高阳人(今河北高阳)。曾进同文馆学习,后赴德国留学,毕业于柏林大学。曾任教育部佥事、视学等职位。【11】齐宗颐先生还和鲁迅翻译过《小约翰》。《不寂寞集》载:“最使鲁迅先生难以忘怀的,还是他俩在一九二六年七月的那次合作。那是鲁迅即将离开北京之际,决心译完荷兰作家望·蔼覃著的长篇童话集《小约翰》。【12】 据程金造回忆:先生的知友齐宗颐(寿山)先生,是我乡前辈。寿山的尊君齐令辰老先生,是清季省中的名进士,与当时学者多有往还。他曾对寿山说:你别看高阆仙年岁小,这些常来的进士翰林,都不如他。高阆仙根柢坚实,渊博精通,人又极聪明正直,是不可限量的。贞文(高步瀛)先生,长于寿山八九岁,推其年,当是先生三十岁左右时,齐老先生说的这话。齐先生与高步瀛先生是至交好友,二人交往甚密,且对其学术成就了解颇深,以至于寿山曾对程金造说:“阆仙的渊博,可举一件事说明。李善注《文选》,号一代书箓,还有不知缺疑之处。阆仙作《李注义疏》,却都把李崇贤而不知者注出,你就可想见了。”【13】 齐如山(1875—1962),京剧理论家、剧作家。又名宗康,河北高阳人。出身宦门,父亲为清代进士。齐如山幼年受家庭熏陶,博习经吏,19岁入北京同文馆学习德文、法文,毕业后曾三次赴西欧各国游历,回国后,追随孙中山,投身国民革命。他一生治学甚勤,著作颇丰,酷嗜戏剧,以毕生心力从事戏剧研究,对京剧研究尢深:自民国以来,他与梅兰芳合作编戏多年,由其执笔(包括改编)者30余种。【14】如山先生与高先生往来也很密切,《河北真儒高步瀛》载:“常与往来的都是当时在北京的知名学者,如傅增湘、樊增祥、吴闿生等,为梅兰芳编写新京剧的齐如山,经常同高步瀛研究典故声韵。”【15】 陈宝泉(1874—1937),字筱庄,天津人。中国近代教育家。曾留学日本。1912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多数。1920年后任教育部次长、河北省教育厅厅长等职。【16】1921年后,天津陈宝泉掌立国立北京高等师范,聘请其到校讲学,他于部务之暇,授所注桐城姚氏《古文辞类纂》一书。【17】曾与高步瀛合编《国民必读》、《民教相安》、《国民镜》等,由北洋官报局公开印行,社会影响极大。【18】因高步瀛先生早年供职于教育部,故而与陈先生有过接触。陈先生还是著名的教育家,主要著作有《陈宝泉教育论著选》、《中国近代学制变迁史》、《近代教育制度变迁小史》等。 杨汉云,生卒年不详,直隶涿县人(今河北涿县)。杨先生的生平资料不多,唯一能查到的就是程金造的《回忆先师高步瀛阆仙先生》。“先生旧友杨汉云,在先生家校《刘申叔集》,他是个博通经籍的清季举人,和我也就熟识了。”杨先生常在高步瀛家,与之关系甚好,常与高先生探讨学问之事,程文载,杨先生、高先生与程金造讨论《史记》、《左传》的情况,足显杨先生学问渊博精深。北平沦陷期间,先生拒绝到伪师范大学授课,且以国事忧心。对于敌人先生巍然不惧。“先生既不出门,而江陵曾广源(浩然)与杨汉云两先生,总常去看先生。”“及后两人皆发现门外不远,总有一人视守,此盖先生开罪敌伪,遂被监视,然先生不惧也。”【19】高先生不忘国难,忧国忧思,《高步瀛的思想与著作》载,步瀛未尝一日忘国家之难,居平深念:分崩离析,不可悬志;将帅猜疑,不可制敌。 曾广源,生卒年待考。音韵学家。字浩然。湖北江陵人。曾在前中国大学任教,著有《反切释例》、《戴东原转语释补》等书传于世。另有《丰韵讲义》未刊行。【20】另据《湖北省志人物志稿》载:“曾广源,字浩然,江陵人。清举人,民国初年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有《音准》等著作行世。”【21】曾先生精通中医,对至交高步瀛先生极为关心,但高从不收礼于人,故曾先生告之于程。据程金造回忆:“先生既常头痛,而曾广源先生通医理,与我谋所以治先生之病,谓病此在头部积血,食广柑可愈。曾老因嘱余买广柑馈先生。我谓曾老曰,先生从不受礼奈何?曾老曰,你买他受,因你不是受礼。次日我携一笼广柑至先生家,则耀宗(阆仙之侄)与先生外甥(朱仲思之弟)皆不敢收。不得已,嘱我自己拿去。我将一筐入先生书室,先生说好,放桌上吧。及后日,先生因有一七律谢馈橘诗赐我。”【22】诗见后文。 吴闿生(1878—1950),近代诗文家。原名启孙,字辟疆,号北江,安徽桐城人。吴汝纶子。曾留学日本。归国后,讲学京师。所为古文,“雄古简奥,序次有节奏神采”著有《北江文集》、《北江诗集》、生平事迹见《桐城文学渊源考》。吴闿生与高步瀛共同编写过《国文教范》、《古今体诗约选》、《古文范》、《孟子文法读本》等书。【23】吴闿生与高先生同为吴汝纶之弟子,且都有留学日本经历,归国后,二人同讲学于京师,又讲学于辽宁萃升书院。【24】《高步瀛学案》载,1930年,应王晋卿、吴北江(吴汝纶之子)等人之邀,就任沈阳萃升书院讲席,主讲“三礼”及“两汉六朝文”。【25】 此外沈兼士、吴承仕、杨树达、余嘉锡、王国维、陈寅恪、樊增祥也与高步瀛多有接触。如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载,陈寅恪先生为高步瀛写的条幅和画的扇面很多。而樊增祥先生和高步瀛先生确是忘年交,樊先生常到高府同高步瀛先生谈诗论文,或一同出去吃吃小馆子,偶尔也约集一两位朋友,到戏园里听听京剧。如此等等。《高步瀛的思想与著作》载,高步瀛与朋友交笃于义气,有过,直指其非;遇困乏,则周济无吝啬。患难贫贱总角之交,虽其后执方不同,而恩谊绸缪,久而不忘,先生不改。高步瀛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对待朋友一丝不苟,据程金造回忆,先生是个清洁自守的人,又很乐成人之美,济人之急。 三、往日同僚 陈垣(1880—1971),号援庵,广东新会人,1910年毕业于光华医学院。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成绩卓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重。1926年后历任辅仁大学校长,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主任等职。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等。【26】高步瀛先生与陈垣有多次书信往来,《陈垣来往书信集》载,高步瀛给陈垣写过四封书信。有三封信是和陈垣先生学术交流,涉及《四库全书》、《新旧唐书》、《全唐文》等内容。一封信是介绍刘汝霖从陈垣先生学习藏经。陈垣先生大寿叙文也是高氏所作。【27】程金造回忆,沈先生(沈兼士)请老师撰《陈援庵先生六十寿叙》一文【28】。作为北师的老校长陈垣先生还亲自登府邀请高先生讲学,讲学不足一年先生就与世长辞了。《身等国宝、志存辅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第二章办学实践·广揽名师》载,赋闲2年后,1939年9月1日,被陈垣、沈兼士延聘为辅仁大学国文系教授,以近70岁高龄讲授中国古典文学(两汉六朝文),虽终日头痛不止,也不休息。《河北真儒高步瀛》亦载,1939年夏,沈兼士、余季豫、陈垣等人,力邀高步瀛出任辅仁大学、中国大学教授。【29】 钱玄同(1887—1939),近代著名文字音韵学家。浙江省吴兴县人。原名夏,字中季,少号德潜,后改掇献,又号疑古,常效古法缀号于名前,称疑古玄同。著有《说文部首今读》、《说文音符今读》和《中国文字学说略》等。【30】钱玄同与高步瀛在学术思想上虽有分歧,但私交甚好。据《钱玄同传》载:钱玄同和高步瀛学术见解不同,但私交很好。……尽管钱玄同和高步瀛在对待一些传统的文化上,见解相异或相对,但学校每年发聘书时,钱玄同总是到高步瀛府上,亲自送上教授聘书,以表示对高步瀛的尊敬,这或许也能见出钱玄同的雅量。【31】《笺证、考据学大师——高步瀛》载,每年发聘书时,钱先生(系主任)总是到高先生家亲自送上教授聘书,以示尊敬。可见两人私交并不很坏。至于两先生之争,在于事理之是非曲直,并无私人成见、个人意气掺杂其间。从这里也可窥见学者的胸襟宽广,与一般人挟私愤者不同。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曾留学日本,历任教育部佥事、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出版有《呐喊》、《彷徨》、《热风》、《野草》、《而已集》等。【32】 《鲁迅日记》中多次提到高步瀛。如在1915年9月至1929年5月的《鲁迅日记》中,多次提及高阆仙先生名讳。记录了高先生“招饮”,鲁迅莅席;高母生日,鲁迅亲进贺仪,出席庆典等事。鲁迅在日记中还记载了高阆仙赠送给自己的许多书籍:如1921年9月13日赠《吕氏春秋点勘》、1921年10月7日赠《吴氏平点淮南子》、1924年5月6日赠《论衡举正》、1924年11月10日赠《淮南子集证》、1925年7月7日赠《抱朴子校补》、1923年5月15日,高阆仙代鲁迅购买《王右丞集笺注》等。自然,鲁迅也常将其珍爱之书献予高阆仙。这些事例也能看出二人以文会友的深厚感情。《日记》还载,1925年8月,鲁迅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去佥事职务,高阆仙作为鲁迅的直接领导,14日中午至鲁迅家,进行慰问。【33】关于二人之间的关系,《新东方杂志》(第二卷第七期)载,(高步瀛)与绍兴周豫材先生在教部同僚,比案削牍,十有余年,气谊弥深,结契无忤(周即举世之共知鲁迅先生也)。其女高淑芳的回忆也可证二人深厚的友谊,《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载,周氏与我父亲同事多年,虽个人见解不同,间有齰龉,惟彼此友谊不恶;而周氏对于我父亲也颇敬惮。 程金造先生这样评述:“先生有脾气,个性强,而周树人鲁迅先生,一般人也认为个性强。当高先生任社会教育司司长,鲁迅先生在社会教育司任佥事时,就有人猜想,二人必有冲突,不能团结。而事实却是相反,两人相处甚好。国民党迁都南京,杨杏佛被刺死,高先生知友齐寿山与杨至交,遂辞职回到北平居住,曾因事到南方,见到鲁迅先生,鲁迅总是向齐寿山问高先生的情况,尝对寿山说:‘当我们同在北京相处时,也不感到阆仙怎么样。现在,我们都分散了,总令人常常想到阆仙。阆仙是个行不违其所学的人。’”【34】 高步瀛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执教多年,与马衡、黄节、李长之、陈垣、吴承仕、钱玄同、许寿裳、黄药眠、钟敬文、杨树达、潘龄皐、马叙伦等人同事多年,有着深厚的感情。《高步瀛学案》载,与吴承仕、沈兼士、钱玄同、杨树达、黎锦熙、陈垣、余嘉锡等人友善。对待朋友高先生亦坦诚相待,友爱敦厚。《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载,当时师大教授如吴承仕、沈兼士、钱玄同、杨树达、黎锦熙、陈垣、余季豫诸先生,均与父亲想出甚得,成为学术上道义之交。《高步瀛的思想与著作》载,步瀛立身廉直,非分不取,尤不可犯以非议。甚至高步瀛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每天都有二三百人到高府哭吊,由此可见高阆仙先生高洁的品行与人格魅力。 四、学生弟子 程金造(1908—1985),字建为,史学家。河北省高阳县旧城村人。解放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任副教授,著有《史记管窥》。1985年夏病逝于北京。【35】 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期间,蒙老师高阆仙指教,孜孜不倦地钻研史籍、古文,卓有成绩。据先生回忆:“我在1927年上师范大学预科,常去听中文系的课。与黄节先生谈论高先生时,黄节先生说,好啊!好啊!考据家,主古文。”【36】此外程先生多次到家请教,探望。上文的馈橘之事,既是一个证明。馈橘之后高步瀛先生写过一篇谢诗。名《建为馈橘一笼赋诗以谢》(1938年2月):“香橘经冬色渐红,故人持赠满筠笼。枯棋不减商山兴,嘉树犹存楚客风。差幸剥余存硕果,肯教霜后委秋蓬。黄柑堪詟金源乞,每食毋忘上将功。”查《五四以来诗词选》和《二十世纪名家诗词钞》均有此诗。【37】 程先生是高先生最器重的学生之一,以致程先生多次撰文追念恩师,曾撰《高步瀛传略》、《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38】程金造还是著名的《史记》研究专家,曾和高步瀛先生、杨汉云先生探讨《史记》。【39】 顾学颉(1913—1999),字肇仓。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毕业,文学士,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毕业。历任国立西北大学、西北师院、湖北师院、民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及人民文学出版社高级编辑。1975年退休。著有《顾学颉文学论集》、《坎斋诗词录》、《元明杂剧概说》等。【40】 顾先生十分怀念恩师,曾撰文回忆高步瀛先生:“我从高先生学习了三年,向先生请益之时较多,平日骈、散诗歌习作,多送呈请教。先生总是详细批改。有时为了研究某一问题,登府拜谒,先生也是不厌其详,热情指导。……并嘱告我们不要急于求成,要一个一个问题的彻底解决、领会前任的意见,以及自己的看法。”“当时我还写了《书愤》两首七律,并送请高先生请教。”【41】 在提携晚辈方面,高步瀛先生尽心尽力且坦诚相待。如先生向陈垣推荐刘汝霖一事。与陈垣书信中载:“兹有师大学生刘汝霖君欲考藏经以供研究。闻公邃于此学,嘱弟介绍左右。”【42】足见高先生对学生爱护有加。《高步瀛的思想与著作》载,“高先生在提拔后进方面,其引致后进,勤勤恳恳,有一长可取者,必为之揄扬。其贫苦力学者,则助之膏火,务使其成才而后已,一时学人皆敬服,推为长德。”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高步瀛先生一生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培养了众多学生,桃李满门,诲人不倦,沈兼士先生挽之云:冀北马群空,后进何人知大老;天上欃枪落,家祭无忘告乃翁。见《新东方杂志》(第一卷第七期)。高步瀛培养的学生有很多都成为了著名的学者,如《史记》专家程金造、古典文学专家顾学颉、目录学家王重民、敦煌学专家孙楷第、古典文学专家王汝弼、语言学家俞敏。此外还培养了刘汝霖、牛文青、张克强、朱家溍、王燮虞等人。 总之,高步瀛先生交游广泛,阅历丰富,其人格正直敦厚,其言行表里如一。而与其交往的大都是二十世纪以来著名学者教授,这些良师益友对其文学创作、人生态度、学术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先生著作等身,留给后人一批宝贵的财富,在文学史、经学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生高尚的人格与其卓越的成绩必将彪炳史册,千古常青。 注释: 【1】《霸县志》载,高步瀛1872年生。顾学颉《笺证、考据学大家——高步瀛先生》载,先生生于1872年。胡迎建《民国旧体诗史稿》载,高步瀛1872年生。《二十世纪名家诗词钞》载,1872年生。《五四以来诗词选》载,1872年生。王森然《高步瀛先生评传》载,先生生于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聂石樵《古经史学家高步瀛》载,1873年生,万增福《河北真儒高步瀛》载,1873年生。董璠《高步瀛先生事略》载,先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生于河北霸县。张岂之《民国学案·高步瀛学案》载,先生生于1873年。吴宝晓、徐建平《文学家高步瀛》载,生于1873年。尚秉和《高阆仙先生传》载,高步瀛先生出生于1873年。姚渔湘《高步瀛的思想与著作》载,癸酉(清同治十二年西元一八七三年)步瀛生。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载,父亲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生于霸州。程金造未提及高步瀛出生年月。今从众说。 【2】【13】【19】【22】【28】【38】【39】程金造:《回忆先师高步瀛阆仙先生》,《学林漫录》(十二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17页。 【3】郭立志编:《桐城吴先生汝纶年谱》[M]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 【4】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J]《晋阳学刊》,1983年4期。 【5】张岂之主编,陈先初卷主编:《民国学案第四卷·高步瀛学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6】【7】【9】姚渔湘:《高步瀛的思想与著作》,《大陆杂志史学丛书第一辑第八册》[M]大陆杂志社编辑委员会,大陆杂志社,1967年,第156页。 【8】中国教育报刊社,南开大学编:《南开大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页。 【10】严修撰;武安隆,刘玉敏点注:《严修东游日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3页(1904年6月16日,东京)。 【11】曹克嘉:《李大钊是齐宗颐婚姻介绍人》[J]《世纪》,2010年05期 【12】姜德明:《不寂寞集》[M]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92页。 【14】吴同宾,周亚勋主编:《京剧知识词典》[M]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85页。又见贺宝善:《我的外公齐如山》,《温故12》[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4页。 【15】万福增:《河北真儒高步瀛》,《河北历史名人传·科技教育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46页。 【16】王淑芳,王晓明主编:《北师大逸事》[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9页。又见张岂之主编,陈先初卷主编:《民国学案第四卷·高步瀛学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3页。又见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高步瀛先生评传》[M]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281页。 【17】聂石樵:《古经史学家高步瀛》,《励耘学刊》(2007年第5辑)[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261页。 【18】国家图书馆藏有高步瀛和陈宝泉编写的《国民必读》铅印本(时间不详)、《民教相安》石印本,北洋官报局,清光绪31年(1905年)。《国民镜》铅印本,直隶学务处,清光绪32年(1906年)。 【20】许嘉璐主编:《传统语言学辞典》[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559页。 【21】湖北省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人物志稿》[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1807-1808页。 【23】钱仲联:《中国文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1394页。 【24】查国家图书馆有:吴闿生评解、高步瀛集笺《国文教范》石印本,京师:国群铸一社,民国2年(1913年)。吴闿生评选、高步瀛笺释《古今体诗约选》(四卷)石印本,京师:国群铸一社,民国2年(1913年)。吴闿生评选、高步瀛集笺《古文范》(二卷)4册,铅印本,上海朝记书庄:宁波文明学社,民国8年(1919年),上海中华书局。高步瀛集解、吴闿生评选《孟子文法读本》(七卷)4册铅印本,上海:北京直隶书局,民国11年(1922年),书名页及版心题重订孟子文法读本;11行21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单边单鱼尾,钤“一九四九年武强贺孔才捐赠北平图书馆之图书”印。 【25】张岂之主编,陈先初卷主编:《民国学案第四卷·高步瀛学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26】王宗华主编:《中国现代史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37页。 【27】陈智超编著:《陈垣来往书信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46-347页。 【29】万福增:《河北真儒高步瀛》,《河北历史名人传·科技教育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48页。 【30】《中国语言学家》编写组编:《中国现代语言学家》[M] 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3页。 【31】周维强:《扫雪斋主人·钱玄同传·五九·与高步瀛交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46页。 【32】钱仲联:《中国文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675页。 【33】鲁迅:《鲁迅日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34】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J]《晋阳学刊》,1983年4期。 【35】政协河北省委员会学委会、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近现代历史人物辞典》[M]香港:亚洲出版社,1992年,第535页。 【36】毛谷风:《二十世纪名家诗词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10-111页;华钟彦:《五四以来诗词选》[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49页。文中注释载:建为是高阆仙的学生程金造的字,当时高先生以国事忧心,头痛不已,其老友曾广源先生通中医,谓多吃广柑可愈,程遂进柑一笼,三日后,程往谒高,高之老友杨汉云以此诗见示,并云“红指红军,黄指皇帝后裔。” 【37】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J]《晋阳学刊》,1983年4期。程金造:《高步瀛传略》,载《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7辑》[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39页。 【40】高增德,丁东编:《世纪学人自述第4卷》[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339页。 【41】顾学颉:《笺证、考据学大家——高步瀛先生》,载《海峡两岸著名学者:师友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70页。 【42】陈智超:《陈垣来往书信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47页。 参考文献: [1]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J]《晋阳学刊》,1983年4期。 [2]程金造:《回忆先师高步瀛阆仙先生》,《学林漫录》(十二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3]姚渔湘:《高步瀛的思想与著作》,《大陆杂志史学丛书第一辑第八册》[M]台湾:大陆杂志社,1967年。 [4]吴汝纶著,宋开玉整理:《桐城吴先生日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5]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6]邢赞亭:《莲池书院回忆录》,《河北文史资料选辑》[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 [7]尚秉和:《高阆仙先生传》,《民国人物碑传集》[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年。 [8]复旦大学历史系:《辛亥以来人物传记资料索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 [9]孙邦华:《身等国宝 志存辅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10]董鼎:《学府纪闻 私立辅仁大学》[M]南京:南京出版社,1982年。 [11]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J]台湾:《传记文学》第七十卷第五期。 [12]董璠:《高步瀛先生事略》[J]台湾:《大陆杂志》第二十五卷第九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由宗炳《画山水序》而来的“道”的联想
- 下一篇:《乐府诗集》古辞与本辞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