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7:11:50 国学网 华林甫葛剑雄 参加讨论
注释: [1]班固:《汉书•地理志》,《汉书》卷28,中华书局1975年版。 [2]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刍议》,载《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年第1期。 [3]谭其骧:《在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正确对待历史文献资料》,《学术月刊》1982年第11期。 [4]史念海:《河山集•三集》自序。 [5]盛叙功:《历史地理刍议》,《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增刊;尹国蔚:《历史地理学科性质评议》,《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2期。 [6]周振鹤:《建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设想》,《历史地理》第15辑。 [7]马正林:《论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历史地理》第9辑。 [8]王社教:《历史农业地理学刍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陈国生:《关于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学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辑,以下简称《论丛》;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9]黄盛璋:《论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5期;李并成:《西北民族历史地理研究刍议》,《甘肃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10]王振忠:《社会史研究与历史社会地理》,《复旦学报》1997年第1期;吴宏岐:《历史社会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王振忠:《历史社会地理研究刍议》,《论丛》2005年第4辑。 [11]龚胜生:《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医学地理学思想》,《论丛》1995年第3辑。 [12]雍际春:《论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内容及其任务》,《论丛》1994年第3辑。 [13]赵海军:《论历史科技地理》,《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14]黄盛璋:《论绿洲研究与绿洲学》,《论丛》1995年第2辑。 [15]韩光辉等:《〈北京历史地图集〉编制理论实践和社会评介》,《论丛》1993年第3辑。 [16]介永强:《历史宗教地理学刍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7]陈桥驿主编:《浙江古今地名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刘南威主编:《广东省今古地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裴淮昌主编:《湖南古今地名辞典》,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刘纬毅:《山西历史地名词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8]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992年版;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990年版;施和金:《中国历史地理》,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等。 [20]谭其骧、史念海、陈桥驿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1]邹逸麟主编:《中国人文地理•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第1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孙进己主编:《东北历史地理》第1、2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吴必虎:《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米文平:《鲜卑石室所关诸地理问题》,《民族研究》1982年第4期。 [24]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靳润成:《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5]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截至2007年,已出版郭红、靳润成:《明代卷》,傅林祥、郑宝恒:《中华民国卷》,李昌宪:《宋西夏卷》。 [26]牛平汉主编:《清代地理沿革综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版;牛平汉编著:《明代地理沿革综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版;郑宝恒:《民国时期政区沿革(1912—1949)》,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7]陈长琦:《郡县制确立时代论略》,《河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周伟洲:《新发现的秦封泥与秦代郡县制》,《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等。 [28]胡阿样:《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地理分布》(上、下),《历史地理》第8、9辑等;石泉等:《东晋南朝长江中游地区侨州郡县地望新探》,《论丛》1995年第4辑等。 [29]谭其骧:《金代路制考》,《论丛》第1辑;郑世刚:《略论宋代“路州县”三级行政体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等。 [30]田尚:《唐代政区中的府制》,《郑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等。 [31]王大华等:《论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及其终结》,《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周继中:《论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年版等。 [32]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中国方域》1996年第5、6期;《中国历代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的关系》,《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等。 [33]靳生禾等:《中国古地理文献中地方等第刍议》,《历史地理》第10辑;翁俊雄:《唐代的州县等级制度》,《北京师院学报》1991年第1期等。 [34]陈伟:《秦苍梧、洞庭二郡刍论》,《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周振鹤:《秦代洞庭、苍梧两郡悬想》,《复旦学报》2005年第5期;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文史》2006年第1、2辑。 [35]《论丛》1997年第3辑。 [36]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 [37]《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88年第3期。 [38]冼剑民:《南越国边界考》,《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郭声波:《党项发祥地——唐初“河曲十六州”研究》,《历史地理》第11辑;郭声波:《唐代黎属羁縻州研究》,《历史地理》第18辑;《唐代河西九曲羁縻府州及相关问题研究》,《历史地理》第21辑;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杨旸:《明代辽东都司》,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9]周振鹤:《中国历史上两种基本政治地理格局的分析》,《历史地理》第20辑;余蔚:《两宋政治地理格局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40]分别是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辽金农业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和吴宏岐:《元代农业地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年版。 [41]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2]王社教:《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周宏伟:《广东历史农业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耿占军:《清代陕西农业地理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萧正洪:《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马雪芹:《明清河南农业地理》,台湾洪叶文化1997年版;李令福:《明清山东农业地理》,台湾五南图书2000年版;陈国生:《明代云贵川农业地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李心纯:《黄河流域与绿色文明——明代山西河北的农业生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吕卓民:《明代西北农牧业地理》,台湾洪叶文化2000年版;杨果:《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王双怀:《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43]史念海:《论两周时期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3、4期;《黄土高原及其农林牧分布地区的变迁》,《历史地理》创刊号,1981年;史念海、朱士光、曹尔琴合著:《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等。 [44]赵永复:《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变迁》,《历史地理》第4辑。 [45]杜瑜:《甘肃、宁夏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农牧业发展研究》,《黄河流域地理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第五集,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 [46]司徒尚纪:《历史时期广东农业区的形成、分布和变迁》,《论丛》1987年第1辑等。 [47]邹逸麟:《有关我国历史上蚕桑业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选堂文史论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48]钮仲勋:《魏晋南北朝矿业的分布与发展》,《历史地理》第4辑;黄盛璋:《唐代矿冶分布与发展》,《历史地理》第7辑。 [49]赵松乔:《中国农业(种植业)的历史发展和地理分布》,《地理研究》1991年第1期。 [50]李为:《历史时期中国造纸业的分布与变化》,《地理研究》1983年第4期。 [51]华林甫:《唐代粟、麦生产的地域布局初探》,《中国农史》1990年第2、3期;《唐代水稻生产的地理布局及其变迁初探》,《中国农史》1992年第2期。 [52]韩茂莉:《论宋代小麦种植范围在江南地区的扩展》,《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年第4期;《宋代桑麻业地理分布初探》,《中国农史》1992年第2期。 [53]曹树基:《清代玉米、番薯分布的地理特征》,《历史地理研究》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4]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限国内发行。 [55]葛剑雄:《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葛剑雄著第1卷《导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冻国栋著第2卷《隋唐五代时期》、吴松弟著第3卷《辽宋金元时期》、曹树基著第4、5卷《明时期》、《清时期》、侯杨方著第6卷《1910—1953年》。 [56]费省:《唐代人口地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翁俊雄:《唐初政区与人口》,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出版;《唐朝鼎盛时期政区与人口》、《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5、1999后出版)。 [57]韩光辉:《北京历史人口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薛平拴:《陕西历史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8]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合著六卷本《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等。 [59]李仪俊:《我国的人口重心及其移动轨迹(1912—1978)》,《人口研究》1983年第1期、《1953—1982年我国人口重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60]司徒尚纪:《海南岛历代民族迁移和人口分布初探》,《历史地理》第7辑。 [61]唐亦功:《京津唐地区金代人口变迁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62]韩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3]杜瑜:《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1期;郭正忠:《唐宋城市类型与新型经济都市——镇市》,《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林立平:《试论唐宋之际城市分布重心的南移》,《暨南学报》1989年第2期;张南:《安徽汉代城市功能初探》,《安徽史学》1991年第4期;刘敦愿:《春秋时期齐国故城的复原与城市布局》,《历史地理》创刊号等。 [64]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杨平林:《历史时期河西地区城市地理初探》,《历史地理》第8辑;葛剑雄:《西汉长安——陵县:中国最早的城市群》,《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版;王玲:《北京与周围城市关系史》,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版;李孝聪:《论唐代华北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65]参见陈桥驿《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6]陈桥驿主编:《中国六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 [67]谭其骧:《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历史教学问题》1982年第1、3期。 [68]陈桥驿主编:《中国七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 [69]冯贤亮:《“七大古都”说论辩始末》,《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11期。 [70]朱士光:《中国八大古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1]《历史地理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侯仁之燕园问学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朱士光《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侯仁之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2]侯仁之:《再论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历史地理学专刊。 [73]徐兆奎:《滦河流域的两个古代别都》,《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历史地理学专刊。 [74]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历史地理》第12辑。 [75]胡阿祥主编:《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军事地理要览》,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6]史念海:《唐代前期关东地区尚武风气的溯源》,《唐史研究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7]辛德勇:《楚汉彭城之战地理考述》,《学术集林》卷8、《论刘邦进出汉中的地理意义及其行军路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第4期、《巨鹿之战地理新解》,《历史地理》第14辑。 [78]陈可畏:《赤壁考》,《史学月刊》1984年第3期、《论赤壁大战与赤壁考》,《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3—4期、《楚汉战争的垓下究竟在今何处?》,《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2期。施丁:《陈下之战与垓下之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6期等;辛德勇:《论所谓“垓下之战”应正名为“陈下之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1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79]靳生禾、谢鸿喜:《潞川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山西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等。 [80]黄盛璋:《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地理学报》1957年第4期;《敦煌写本〈西天路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理》创刊号。 [81]李之勤等:《蜀道话古》,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元代陕西省的驿道和驿站》,《西北史地》1987年第1期。 [82]刘希为:《隋朝交通路线考述》,《江海学刊》1991年第1期。 [83]王颋:《元云南行省站道考略》,《历史地理研究》第2辑。 [84]杨正泰:《明代国内交通路线初探》,《历史地理》第7辑;《明代驿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85]均为中华书局1996年版。 [86]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7]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88]周振鹤:《秦汉宗教地理略论》,《中国文化》第3辑;《秦汉风俗地理区划浅议》,《历史地理》第13辑。 [89]胡阿祥:《中古时期郡望郡姓地理分布考论》,《历史地理》第11辑。 [90]张桂林:《试论妈祖信仰的起源、传播及其特点》,《史学月刊》1991年第4期。 [91]张伟然:《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论丛》1991年第4期。 [92]王清廉等:《中国佛寺地域分布与选址相地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93]吴成国:《论东晋南朝婚姻礼制的地域差异》,《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94]王日根:《地域性会馆与会馆的地域差异》,《论从》1996年第1辑。 [95]史念海:《两唐书列传人物籍贯地理分布》,《顾颉刚纪念学术论文集》。 [96]李泉:《试论西汉高中级官吏籍贯分布》,《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2期;《东汉官吏籍贯分布之研究》,《秦汉史论丛》第五辑。 [97]王尚义:《汉唐时期山西文人及地理分布及其文化之特点》,《山西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等。 [98]肖华忠:《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论丛》1993年第3辑。 [99]收入周振鹤主著《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 [100]叶忠海等《南宋以来苏浙两省成为中国文人学者最大源地的综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101]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02]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3]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4]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5]王子今:《秦汉区域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6]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7]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书店1996年版。 [108]卫家雄:《明清闽台风俗通义》,《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3期。 [109]单树模:《论苏北古代文化地理》,《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110]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11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1993年版。 [11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鞠继武:《中国地理学发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988年修订版等。 [113]孙冬虎等:《中国地名学史》,中国环境出版社1997年版;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地名学史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4]郗志群:《最近十年来〈水经注〉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5期。 [115]鞠继武等:《建国以来徐霞客及徐学研究综述》,《徐霞客研究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16]《徐霞客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17]《徐霞客游记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8]顾颉刚:《〈禹贡〉注释》,收入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主要论文有顾颉刚《〈禹贡〉中的昆仑区》,《历史地理》创刊号。史念海:《论〈禹贡〉的著作年代》,《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张淑萍等:《〈禹贡〉九河分流地域范围新证》,《地理学报》1987年第1期等;著作有李长傅《禹贡释地》,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等。详见华林甫《近年来〈禹贡〉研究述略》,《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10期。 [119]顾颉刚:《〈山海经〉中的昆仑区》,《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谭其骧:《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中华文史论丛》总第7辑;袁珂:《〈山海经〉写作的时地及篇目考》,《中华文史论丛》第7辑;朱玲玲:《从郭璞〈山海经图赞〉说山海经图的性质》,《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等。 [120]胡宝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地志》,《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4期。 [121]华林甫:《隋唐〈图经〉辑考》,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报》2007年第27—28期。 [122]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王恢:《括地志新辑》,台湾世界书局1974年版;华林甫:《〈括地志〉辑本校读》,《文献》1991年第1期;陈伟:《〈括地志辑校〉的几点商榷》,《历史地理》第13辑等。 [123]华林甫:《〈元和郡县志〉的地名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等。 [124]王文楚:《〈太平寰宇记〉成书年代及版本问题》,《复旦学报》1996年第2期等。 [125]李勇先:《舆地纪胜研究》,巴蜀书社1998年版等,以及施和金《祝穆与〈方舆胜览〉散论》,《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126]华林甫:《〈通鉴〉胡注地理失误举例》,《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4期。 [127]郭声波:《〈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的价值与缺陷》,《论丛》2005年第1辑。 [128]施和金相关系列论文均见其所著《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9]华林甫系列论文《〈嘉庆重修一统志〉陕西统部的编纂过程》,《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版;《道光年间〈一统志〉各省定稿进奏时间》,《历史地理》第20辑等。 [130]华林甫:《关于〈皇朝地理志〉的几点初步认识》,台北故宫《学术季刊》2007年春季(第24卷第3期)。 [131]胡阿祥:《〈南齐书•州郡志〉札记》,《历史地理》第10辑。 [132]施和金:《〈宋史地理志〉补校考》,《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徐规:《〈宋史•地理志〉补正》,《历史地理》第14辑等。 [133]冯永谦:《〈辽史•地理志〉考补》,《北方文物》1998年第3期;张修桂等:《〈辽史•地理志〉平议》,《历史地理》第15辑。 [134]施和金:《新旧〈元史•地理志〉补校考》,《文史》2004年第3辑;《〈明史•地理志〉补校考》,《文史》第33辑。 [135]安徽教育出版社已出六种: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2006)、钱林书《续汉书郡国志汇释》(2007)、胡阿祥《宋书州郡志汇释》、吴松弟《两唐书地理志汇释》(2002)、张修桂等《辽史地理志汇释》(2001)、郭黎安等《宋史地理志汇释》(2003)(2006)。 [136]邹逸麟:《〈汉书•沟洫志〉笺释》,《历史地理研究》第一辑等。 [137]周振鹤:《〈汉书•王子侯表〉笺正》,《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 [138]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39]详见华林甫《〈括地志〉辑本校读》、陈伟《〈括地志辑校〉的几点商榷》两文(见上)。 [140]曹婉如等编,文物出版社1990—1997年版。 [141]详见曹婉如《近四十年来中国地图学史研究的回顾》,《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年第3期。 [142]陈正祥:《中国地图学史》,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79年版;卢良志:《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84年版等。 [143]李孝聪:《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等;华林甫:《英藏清军镇压太平天国地图考释》,《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 [144]谭其骧等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45]侯仁之主编:《环境变迁研究》1984年10月创刊,至1996年已出五六集,出版者有海洋出版社、燕山出版社、辽宁古籍出版社等。 [146]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147]张家诚:《气候与人类》,《论丛》1988年第3辑等。 [148]龚高法、张丕远、张瑾珞:《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历史地理》第5辑;龚高法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49]张丕远等:《18、19世纪时期我国农业秋收灾情等级序列的分析》,《中国气候与海面变化研究进展》(二),海洋出版社1992年版。 [150]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历史地理》第8辑;《黄淮海平原北宋至元中叶的气候冷暖状况》,《历史地理》第11辑等。 [151]《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2]《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53]《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区划》,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年版。 [154]《近四千年来中国地理环境几次突发变异及其后果的初步研究》,《论丛》1995年第2辑等。 [155]《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论丛》1988年第1辑等。 [156]《历史上毛乌素沙地的变迁问题》,《历史地理》创刊号;《历史时期黄淮平原南部的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研究》第2辑。 [157]《鄂尔多斯沙漠化形成和发展述论》,《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等。 [158]《呼伦贝尔草原的变迁》,《历史地理》第4辑;《额济纳河下游环境变迁的考察》,《论丛》1994年第1辑等。 [159]《历史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农牧业的交替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历史地理》第5辑。 [160]《燕北地区两种对立青铜文化的自然环境透视》,《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全新世大暖期燕北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地理学报》1997年第1期等。 [161]《明代毛乌素沙地变迁及其与周边地区垦殖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62]文焕然等:《历史时期中国马来鳄分布的变迁及其原因的初步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第3期;《中国野生犀牛的灭绝》,《武汉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第1期;《近五千年来豫鄂湘川间的大熊猫》,《西南师范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第1期、《中国历史时期孔雀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历史地理》创刊号;《中国珍稀动物历史变迁的初步研究》,《湖南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第2期等,何业恒的论文已结集为《中国珍稀兽类的历史变迁》一书,1993年4月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163]《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 [164]《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93年第4期。 [165]参见《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原载《学术月刊》1962年第2期;收入《长水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6]《〈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中华文史论丛》第7辑。 [167]《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地理》创刊号。 [168]谭其骧主编:《黄河史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69]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2年版。 [170]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黄河水利史论丛》,陕西科技出版社1987年版。 [171]参见《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第五章。 [172]《长江水利史略》,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版;《海河史简编》,水利电力出版社1977年版;武同举:《淮系年表全编》(1929);韩昭庆:《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3]谭其骧、张修桂:《郡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复旦学报》1982年第2期;张修桂:《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历史地理》创刊号;施雅风等:《青海湖萎缩的原因分析与未来趋势预测》,《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一)》,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陈吉余:《长江三角洲江口段的地形发育》,《地理学报》1957年第3期和《钱塘江河口沙坎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地理学报》1964年第2期等。 [174]谭其骧:《海河水系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地理》第4辑。 [175]史念海:《中国的运河》(修订本),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76]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复旦学报》1980年增刊。 [177]曾昭璇:《珠江水系下游河道变迁》,《华南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77年第1期。 [178]林汀水:《辽河水系的变迁与特点》,《厦门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179]王守春:《历史时期塔里木河下游河道的一次大变迁》,《干旱地理》1996年第4期。 [180]李并成:《唐代敦煌绿洲水系考》,《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1期。 [181]傅林祥:《吴淞江下游演变新解》,《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182]《罗布泊科学考察与研究》(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奚国金:《罗布泊迁移过程中一个关键湖群的发现及其相关问题》,《历史地理》第5辑;苏北海:《谁说罗布泊是游移湖》,《新疆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朱玲玲:《关于罗布泊的几个问题》,《北京师院学报》1987年第4期。 [183]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太湖以东及东太湖地区历史地理调查考察简报》,《历史地理》创刊号;魏嵩山:《太湖水系的历史变迁》,《复旦学报》1979年第2期等。 [184]徐建春:《杭州史地新探》,《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5期等。 [185]周魁一等:《古鉴湖的兴废及其历史教训》,《论丛》1991年第3辑。 [186]邹逸麟:《广德湖考》,《论丛》第3辑。 [187]张淑萍、张修桂:《〈禹贡〉九河分流地域范围新证——兼论古白洋淀的消亡过程》,《地理学报》1989年第1期;贾毅《白洋淀环境演变的人为因素分析》,《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2年第4期。 [188]孙冬虎:《明清以来文安洼的水灾与聚落发展》,《论丛》1996年第3辑。 [189]刘德岑:《从大野泽到梁山泊》,《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190]邹逸麟:《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历史地理》第5辑;吴忱主编:《华北平原古河道研究》,《华北平原古河道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191]张修桂:《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河床历史演变及其影响——三峡工程背景研究之一》,《历史地理研究》第2辑;华林甫:《清代以来三峡地区水旱灾害的初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192]王文楚:《上海市大陆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地理》第3辑;张修桂:《上海地区成陆过程概述》,《复旦学报》1997年第1期;张修桂:《上海地区成陆过程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历史地理》第14辑等。李元芳等:《天津北部全新世海侵》,《地理集刊》第18辑等。 [193]《中国史稿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1979、1990年版。 [194]《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4年版。 [195]《中国历史地震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1986、1990年版。 [196]《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地图出版社1981年版;《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90年版;《辛亥革命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现代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99年版。 [197]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198]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二集》,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199]司徒尚纪主编:《广东省历史地图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年版。 [200]史念海主编:《西安市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 [201]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02]刘和平、谢鸿喜主编:《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03]任乃强等主编:《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巴蜀书社、成都地图出版社2002年版。 [204]《中国人口地图集》,中国财经出版社1987年版。 [205]如三秦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的《陕西省志》第二卷《行政建置志》有20幅历史地图;1993年2月河北人民出版社的《河北省志》第2卷《建置志》内有4幅历史地图;1992年6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慈溪县志》卷首,有《历代境域变迁图》等。 原载《中国历史学30年(1978—2008)》 (作者单位: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华林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刘咸炘《中书》思想研究
- 下一篇:世纪课题: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