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理论 >

清儒名字训诂撷谈


    清人的训诂考据之学讲究无征不信、实证不诬,力求在充分占有可靠材料的基础上作判断、下结论,显现出了敦朴严谨的学风。为获得大量可用的训诂材料,清儒广开路径,旁求博讨,甚至连古文献中的人名资料亦勤加搜采。由此,依据名字之义考求古训、裁正疑误也成为清儒常用的一种训诂考据方法。
    在清儒看来,古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往往有一定的联系,或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或相因相关。惠栋《九经古义》卷一六说:“《仲尼弟子列传》云:‘巫马施字子旗。’……案《说文》云:‘施,旗貌。齐栾施字子旗,知施者旗也。’古人名字相配,故《白虎通》云:‘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七云:“古人名字必相应。……《春秋传》如归生、归父之字子家……(仲)由之字子路,(樊)须之字子迟……皆义相协。……若(公孙)黑之字子皙,则又以相反为义也。”基于此,清儒普遍认为古代人名资料具有训诂研究价值。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云:“名字相应,故训所存”;“名字者,自昔相承之诂言也。……盖名之与字,义相比附,故叔重《说文》屡引古人名字发明古训”。这说明,利用古代人名资料,依名字相应之理推考,可以发明古训,窥见语言文字的古初之义。俞樾《春秋名字解诂补义》在考论冉雍的名字时说:“冉雍字仲弓,盖取辟雍春射之义。《文选·东京赋》‘徐至于射宫’薛综注曰:‘射宫谓辟雍也。’此可以证仲弓名字,而‘辟雍’古义亦即见于此矣。”可见,考究冉雍名字之间的语义关联及其蕴涵的文化信息,即知古人用以指称天子所设大学的“辟雍”一词,古义与射事相关。因此,章太炎在《正名杂义》中说:“若能搜集故言,如昔儒之为《春秋名字解诂》者,其于古训当愈明也。”
    清儒利用古代人名资料,依循名字相应之理,求证古义,考辨古籍,解决了不少文献语言文字解读上的疑难问题。兹撮要略述三点:
    其一,纠正了前人在古书字词训释上的一些错误。例如,《国语》中有“布宪施舍于百姓”“施舍分寡”“明施舍以导之忠”等句,三国韦昭分别注曰:“施,施惠。舍,舍罪也”;“施,施德。舍,舍禁”;“施己所欲,原心舍过”。对此,王引之不以为然:“同一‘施舍’而前后屡易其说”,均非;他认为“施舍之言赐予”,此据《孟子·公孙丑》中“孟施舍”名字之义的对应关系可以推知:“施,其字也。先言施后言舍者,襄十年《左传》正义曰:‘古人名字并言者,皆先字而后名。’……舍之为言予也(舍古音暑,与予声相近),施之为言赐也,赐亦予也,故名舍字施。”(《经义述闻》卷一八、卷二二)可见,“施”与“舍”能构成同义关系,上引《国语》中“施舍”即为同义连文,谓给予德惠;“舍”实为“予”之借字,其义并非赦免、解除之类。清人孙诒让对王氏之解甚为认同,其《古籀拾遗》云:“王说辨别‘施舍’之义甚析,实则凡‘施舍’之训赐予者,舍即予之借字。《隶续》载魏三体石经《大诰》‘予惟小子’,予字古文作舍。”
    其二,考释了一些在后世湮晦不彰的古词古义,使之得到确切的训解。如《诗经·羔羊》:“素丝五紽。”毛传:“紽,数也。”可见“紽”是计算丝缕数的单位词。然则,一紽有多少丝呢?王引之作了这样的考证:“紽之数今失其传。案《释文》曰:‘紽,本又作佗。’春秋时陈公子佗字五父,则知五丝为紽,即《西京杂记》之矣。”(《经义述闻》卷五)此就古人名字钩考“紽”之义,谓一紽五丝,令久已散佚的古义复明于世。又如《尚书·盘庚》:“先王有服。”俞樾《群经平议》卷四解云:“《说文·又部》:‘,治也。从又从卪。卪,事之制也。’然则服事之‘服’字本作‘’。……卪为事之制,故服亦为制。郑石制字子服,是也。”此据春秋时郑石制的名字,考释《盘庚》之“服”,推其义为制度,使这一鲜见的古义得以昭显。
    其三,辨订了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文字讹误。如《史记》所载孔子弟子伯虔,字子析,王引之谓“虔、析,皆敬也”,“析”与“惁”通,并进而认定后世《说文》传本中“悊,敬也”之“悊”是“惁”字之误:“二徐本惁误作悊,音陟列切。案悊乃哲之重文,已见《口部》而训为知,不得又见《心部》而训为敬。”(《经义述闻》卷二二)又如《说文》:“耴,耳垂也。……《春秋传》曰秦公子耴者,其耳垂也,故以为名。”段玉裁注:“今按《左氏传》秦无公子耴,惟郑七穆子良之子公孙辄字子耳。以许订之,古本《左传》当作公孙耴。……《左传》云:‘以类命为象。’生而耳垂,因名之耴。”这说明,《左传》传本中“公孙辄”之“辄”应校订为“耴”,否则与“子耳”之义不相应。又如,洪颐煊《读书丛录》卷六:“《(襄公)十九年》‘郑杀其大夫公子喜’,《释文》:‘喜,二《传》作嘉。’……古人名字相配,嘉字子孔,宋有孔父嘉,则作嘉字为是。”是谓《公羊传》传本此处作“喜”者为误,当如《左传》《谷梁传》作“嘉”,若此,便与“子孔”之字义相协,俱有美好之意。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