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理论 >

看《楚汉传奇》,学中华成语


        秦末汉初,即俗称的楚汉战争时期,是一段充分表现我们先辈聪明智慧的历史时代。如果从陈胜吴广、刘邦项羽武装反秦起义开始,直到垓下之战霸王乌江自刎,汉朝胜利,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2年间,短短七年,我们的先辈竟给后人创造了许多中华成语,它们既有人格方面的哲理,又体现了那一时期人的聪明才智,教给人们怎样精辟地生活以及处理政治、战争中的难题。前段时间电视台热播的《楚汉传奇》故事,尽管本身的确有不合历史常规的场景,但这部电视剧在内容中收进了若干描写和叙述我国古代成语的生动故事。以人生年龄长短和男女性别作为关联内容的,在楚汉时期尚出现两组别致的成语,这就是现在人们口头常作为贬词的“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勇”和“仁“本来是两个褒意词,但用于这二成语,却变成了可笑的贬意。这两个成语故事各出源于《史记》和《汉书》,都记在主写韩信的《淮阴侯列传》和《韩彭英卢列传》里,这是一段内容十分生动的韩信和刘邦的对话。
        时正当公元前206年刘邦进入咸阳定三秦,后被项羽封为汉王之后,刘邦接纳前来投奔的韩信,并隆重地设坛破格拜为大将军。韩信自然从内心感激,这时刘邦专门请韩信进行一次座谈,向他请教得天下之计划,于是韩信倾谈了一番治军治国大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段,是对比了项羽和刘邦的优秀长短之处,列举了项羽之失策,把他比为“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即表面勇敢和仁慈,但实际只如同一个缺乏智谋而个人蛮干的小伙子以及一个无知妇人虚情假意的女人。《史记》描写这段韩信对项羽的评语时文字十分精彩:“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是说项羽所为多是表面文章,实际不能用人,对人虚伪。这两个精彩成语,后来广用于形容历史上那些虚伪不实在的政坛人物。更为有趣的是,楚汉之间尚有一种以人物和动物相联的历史成语,即用动物来比喻政治之间的险恶复杂的人事关系。最明显的如“养虎遗患”和“兔死狗烹”两大成语。“养虎遗患”成语故事,源于《史记》的《项羽本纪》,是纪录楚汉已经形成相争对立后的一段刘邦与臣下张良、陈平的重要对话。此时刘邦有长期维持楚汉对峙大局的想法,却遭到臣下的激烈反对,张良、陈平具有平天下建立统一王朝的雄心,便从大局对刘邦分析:“汉有天下大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这是一句非常的比喻,意思是假如不乘现在天下大好形势消灭项羽军队,就好像家里养着一只猛虎将来会形成大灾患。这一建议后来为刘邦采取,最后终于击溃楚军统一中国建立汉朝。这是一句哲理很深的历史成语,启发过历代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与此比喻手法相近是楚汉时期另一条著名成语“免死狗烹”。这一成语故事的主角是刘邦的建国功臣大将韩信,他为刘邦打天下建立了奇勋,不料汉朝建立后却成为汉高祖刘邦首选危险篡权的可疑大臣。项羽死后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曾几次想用造反罪杀韩信,韩信也自知早成为国家危臣,有一次正好原项羽大将钟离昧亡归韩信,韩信利用此机会将钟离昧杀死并主动向刘邦献昧首,表示忠诚,不想多疑的刘邦当时立即命人将韩信捆缚。这使韩信十分后悔,怨恨地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意思是人的命运和动物一样:狡猾的兔子死尽了,捉兔的良犬也该烹煮而食;高飞的鸟雀都亡尽了,弓箭也当藏起无用了。一个国家安定了,敌国灭亡,一个个谋臣也同样应当被杀。这一句玄妙的成语,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若干王朝初建时大杀功臣的一项固定计谋,历史上很少有几个开国帝
        王不杀功臣的。应当指出的是,上述这句成语,在楚汉之际曾为许多政治人物熟悉,人们常以此语作为指导政策的一种有效计谋。《汉书·蒯伍江息夫传》也曾记载,楚汉时一位名叫蒯通的谋士,曾为刘邦、韩信多次出谋划策,助韩信出兵为汉攻下东方齐数十城,平定天下,且使韩信因为功高自立为齐假王。但正在此时,蒯通又劝韩信要自己保存实力,与汉抗衡,这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危。蒯通机智地举了历史上许多实例,证明许多功臣都“立功名而身死”,然后举了“野禽殚,走犬亨;敌国破,谋臣亡”的通理,他还向韩信分析了根本原因是:“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这里将成语中的“兔死狗烹”和“鸟尽弓藏”合成一句来笼络叙述,实际为同一个意义。可惜韩信并未听取蒯通的忠告,最后还是被刘邦和吕后惨杀了,而且是最残忍的“夷信三族”,即全族家人被杀。这时,韩信才幡然觉悟,临死前说出“悔不用蒯通之计”的话来,可惜已完全晚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