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理论 >

略议宋玉及与赋与楚辞


    【内容摘要】楚国第二大诗人宋玉,一生辞赋贡献卓著。什么环境使成?他的身世是一个谜,文章重点进行了研究,掀开了大起大落的原因。
    【关 键 词】宋玉;赋;辞
    【作者简介】于试,湖南作家、屈宋学者、《华人论坛》副总编
    宋玉是继屈原之后,中国史上最早的又一座文学高山。战国诗人除屈原外就是宋玉。宋玉承先启后成为楚辞的殿军、汉赋的始祖。
    因此,要弄清宋玉,必须弄清楚辞与赋的辩证关系。
    一、关于辞
    楚辞,又名辞,楚国流行之辞,源起于楚国。楚辞从民间诗词养料引发,一枝独秀,屈原以情入诗,一唱三叹,波回云转,吟兮不止,从而,标新立异为一种纯文学样式,具有划世代意义。
    楚辞是南方的。南方当时的民间诗词养料便是巫觋文化。大自然的变化,很多东西人们无法解释也无法抗拒,俯仰变幻莫测的天地,便想象出许多天神地怪来,祈求通过祭拜、唱颂、贡礼而解决,巫觋便应运而生,念念有辞,载歌载舞,作法使灵。上至帝王,下至草民,无不信以为真,以卜国家命运、人世死生。这种种宗教活动深深浸润了楚辞;楚辞里面刻画的不少场景,以及行事语词,都有巫术活动的闪烁;同时巫觋活动的唱词也是押韵的,有带“兮”的,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它打破了《诗经》四字格贯体。屈原包括在内的当时人,都信风水,敬鬼神,择吉日,做道场。以巫术为底色,以诗词为载体,抒发政治情怀,嗟叹个人命运,《离骚》、《天问》、《九歌》等作品无一例外。
    由屈原带头形成的固定的文学样式,踵继者如宋玉、唐勒、景差之流的楚国诗人发扬光大,此世之作,皆称楚辞。楚辞的集大成者是屈原,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楚辞专称的首次出现是《史记酷史列传》中所提“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成为书名是《楚辞章句》。王逸在西汉人刘向编辑基础上汇制专书,以真正独立文体的称谓立下来。历史上以辞命名的有汉武帝的《秋风辞》,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为什么说辞又谓“骚”?因为萧统所编《文选》中专立骚类,王逸的《楚辞章句》、刘勰的《文心雕龙》都把《离骚》放在第一位置。由此,声名显赫,移而以骚代辞,辞即骚。也就是说,辞如没有骚的特点,便不成为辞。那么辞骚有哪些要素?一是铺排抒情,文彩绚丽;二是有诗的节奏,有韵;三是骚体化句式结构,如:。。。。。。兮。。。。。,。。。兮。。。,。。。。。。。兮、。。。。兮。。。等;四是比兴象征手法,语义委婉含蓄,借喻寄托;五是不以“赋”命名,以赋命名便不称之为辞。
    宋玉写楚辞的“拿手戏”是《九辩》和《招魂》。这两篇辞是紧承屈原《离骚》风格的圭臬。
    《校定楚辞序》(宋、黄伯思)有言:“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谓‘楚辞’。”
    二、关于赋
    我们说诗辞歌赋。诗指诗经。《诗经》是古代的诗,是一切韵文之源。北诗南辞。南方主要盛行辞,以屈原为代表,先秦为界。诗辞发展开来,于是歌赋迭出,能唱为歌,能诵为赋。
    正式以赋大诵于世的时代是汉朝。为什么呢?这与汉高祖刘邦分不开。他是楚人,《大风歌》便是其杰作。家乡情使得汉赋风靡天下。文人相习作赋,可将司马相如为代表。从离骚体分拨而为赋体文学体式。
    汉代,辞赋几乎混为一谈,又用骚体又称赋。怎么断开呢?凡用骚体而不以赋命名者,概谓后继之楚辞。凡用骚体而以赋命名者,概谓骚体赋。
    赋之分类为:以骚体写的赋叫骚体赋,以问答体写的赋叫文体赋,以古诗体写的赋叫诗体赋。
    赋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直言铺陈,就是不隐讳而放言,并且大胆修饰夸张;二是体物写志,即极力刻画物体之形态,充分抒发个人情感:三是不配乐,但讲究气势节奏与抑扬顿挫,便于吟诵。
    钟嵘在《诗品》中说,诗六义: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为“诗之所用”,风雅颂为“诗之成形”。赋原是诗中的表现手法,到汉代发展成为文体之一了。但赋的本质表达手段,依然如此:赋承楚辞而来、因此,赋的铺陈扬厉手法如辞,且冠以“赋”名。
    前面已讲到辞即骚,它是不可以赋来命名的。如果以赋命名,又用骚体的写法,我们叫它什么?叫骚体赋。如汉代贾谊所写《吊屈原赋》。
    当代史学家蔡靖泉在,《楚辞学史》中鉴别道:“从文体着眼,屈原作品宜称为‘骚’而不宜称为‘赋’,因为‘骚’可特指屈原创新的楚辞体诗歌,而‘赋’则是宋玉、唐勒等人在屈骚及前人文学创作的基础上奠基式而由汉人成其制的一种韵散结合的体裁,严格说来,属于文而不同于诗。”
    三、赋之文体赋
    先讲文体赋。文体赋具有什么特征?就是注重文采,注重韵律,有问有答的一种散文化的文学体裁。这种散文化的赋的结构一般为三段式:起问(缘起)——答问(中心、主体)——结论(结局)。起问段是散文化的句子、答问段是韵文化的句子,结论段是散文化的句子,形成“散-韵-散”的句法规律。当然,也有两段式的。所有大赋和宋代新文赋,都包括在内。
    文体赋又称文赋、散体赋:它是从何而来?又为何兴起?
    来源有三:春秋到战国,群雄纷起,百家争鸣,纵横家游说各国,论道说理成为时髦风尚。如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等所论所著皆议论问答式,有疑而问,有问而发,而发则振聋发聩,有气势,令人敬畏,意欲治国安邦。此其一。其二,中国民间诗歌、巫傩歌舞的滋润,三百零五首的民歌集《诗经》,都能说明它渲染的力量,曾有一定的影响,南北文人不能不学。《诗经》常多四言句式,楚辞从诗中变革。三是楚辞的分孽延伸,潜移默化。文体赋中段的句式,是从楚辞所特有的“兮”字句而演变成为文体赋的两种句型,即六言句和四言句。因此,我们说,赋是取三者所长,兼而有之,累经千代而不衰。时至今日,赋作亦行,多为纪念史实,把玩闲情罢了。
    宋玉的赋实谓文体赋。
    文体赋之所以兴起,还与作者创作目的有关。因为要适合官场的需要,歌功颂德、以为晋身阶梯;因为要借物言志,摹状讽喻,催生社会政治效果;因为要借机张扬自己的才学,造势扩大声誉:因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会遇知音,交流感慨。
    一经流传,于是乎,从战国到汉代、宋朝,飞黄腾达不已。
    四、宋玉的赋
    在宋玉以前,正式以赋命名者,尚未见经传,是宋玉给古老的历史文学贴上了一个新的标签。他创立的三段论式,开辟了大赋的先河,冲破了楚辞、诗经所原来有的韵文形式,也打破了先秦诸子说词的干涩隐晦,即形成了又韵又散,又问又答的全新模式的文体赋。三段式:起始段提问(散句)——中间段是主体段,答问(韵句)——结尾段(散句)。
    这种体式,能把一种陈述变成对话,能把一种假设表现得真实可触,能增加动态感,随着空间、人物转换,激活思维的多向发展,使道理软化在生动描写中,给读者美的享受,以致精神愉悦、气血通达。
    宋玉的赋,风格多样化。有微谏即曲谏。设喻劝谏,曲线救国,与屈原的直谏诤言有别。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曰:”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这段话有几点值得注意:屈原后学中,宋玉排在笫一,说明他的成就最高,是继承屈学的最得意弟子。再者,叙所作之赋大受嘉奖,文彩斐然。还有一点就是,多讽谏(曲谏)不直谏。所谓“莫敢”,是地位、资历使然,宋玉不过“一介寒士”。古往今来,莫不如此。话儿说得委婉一点,说得形象一点,这也是做官的诀窍,为人的一般准则。比如他的《风赋》、《钓赋》、《讽赋》、《御赋》、《笛赋》,洋洋洒洒,由此而及彼。运用类比移用手法,用大量篇幅写此,让听者沉入此中,然而作者笔锋一转,画龙点睛说彼,听者才醒悟,才首肯。原来不是浅显的是深层次的东西呵!
    如果说吹牛也是一种艺术,当然并不排除,宋玉是善于吹牛的祖师爷。他打开了游戏文学的序幕。其《大言赋》《小言赋》谁能与之比肩?这也叫逗乐子。宋玉是为君王乐,发展到今天,搞笑段子是为老百姓乐。不妨劝一劝,相声、小品、商人、政客、“快乐大本营”、“杂烩汤”之类,应该到宋玉庙里去烧一烧香呵!
    细微之处见精神。屈原追求美政,宋玉追求美学。他的《高唐赋》、《神女赋》、《舞赋》、《登徒子好色赋》都是中国早期文学的不刊之作。对美景的描写、对两性的描写、对美的看法,皆抒发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令人陶醉,为后人的小说、诗歌、理论的美学延读,加足了底气。写得腻一点,写得狂一点,也没关糸的。
    宋玉的作品,目前可证的有辞《九辩》、《招魂》两篇;有赋《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讽赋》、《御赋》、《钓赋》、《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舞赋》、《高唐对》等13篇。除此而外,《隋书·经籍志·小说类》在“《燕丹子》一卷”条目下的附记里说:“又《宋玉子》一卷、录一卷,楚大夫宋玉撰”。明朝归有光也搞了个宋玉选集,叫《鹿溪子》。
    由于宋玉的承先启后,楚赋发展到汉朝,大有成“灾”之势,文人竞相模仿,热闹窜上顶峰。著名楚辞学者吴广平先生认为:“如果不带偏见的话,应当承认汉代虽以辞赋为文学代表样式,但产生的所有辞赋作家,似无一人从整体上超过宋玉;也无一人,像宋玉那样对后世产生那么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这个评价,我看没有错!
    五、宋玉的出生
    宋玉又是如何出生的呢?
    宋玉原本并不姓宋。从姓名学训诂。“宋”姓来源于地名宋国,宋国在何处?河南商丘一带。杜预《春秋释地》云:“宋、商、商丘,三名一地。”当时人以地名为国号,后来发展到以国为姓氏。”“宋”字是商字的别写,宋字宝盖头,表示房屋、洞顶;下面“木”字指桑,读如“桑”音。《列子》“越之东有辄木之国”,注音“木”字为又康反切。木字古有桑音,种桑之家。宋字从木得声,桑与商,上古音相近。《诗经》中之“采桑”者即于宋地,也就是商地。
    宋玉本姓子,以宋为氏。《通志·氏族略二》曰:“宋氏,子姓,商之裔也。”即殷商的后代,出身贵族。《元和姓纂》卷八:“宋、子姓,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周武王封于宋,传国三十六世,至君偃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楚有宋玉、宋义、宋昌。”据《史记·殷本纪》和《宋微子世家》记载,公元前1039年,周成王把商朝旧都商丘一带的地方封给了微子启,建立宋国,国都商丘,微子启因而也称为宋微子。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国、楚国所灭,其地被齐、楚、魏三国分占。宋国灭亡后,宋国公族子孙便以国名为氏,称为宋氏。宋微子是殷王的后代,宋玉是宋微子的后代,可以叫宋玉子,或子宋玉。公族子孙用以表示不忘来历,不过,公族以外的诸人是没有资格以国为姓的。
    “玉”者何来?远古祖先崇玉,认为玉精美高贵,是道德的表征,玉又通巫,成为祭祀鬼神的礼器。所以,用“玉”命名,一则表示其人不凡,性灵,二则表示其人之美,脱俗。这个名,是父母为他取的,还是他自己取的,亦或君王命之?是个谜。
    宋玉取字没有?先秦两汉未有记载,但明朝有个大学问家叫归有光的却说有字。他衷爱宋玉的作品,编辑了一个选集,书名唤《鹿溪子》,并在书前小序中说鹿溪子:”姓宋,名玉,字子渊,楚大夫屈原弟子也。”子者,姓也;渊者,深也。渊是对玉的诠释,喻道德深厚,非一般所及。“鹿溪子”是号。字和号是父母取的,还是自己取的?
    如是说,宋玉,姓宋,名玉,字子渊,号鹿溪子。
    从宋玉名字上,我们去分析,宋玉的根必定在宋国,更重要的是,他不是君王之后,也是达官显贵之后。其父母当是很有礼教水平的,很有文化涵养的,也是很有财富的。不然,这个名字取不出来,草民百姓不会想这么深。
    从宋玉学问上,我们去分析,他写了那么多空前绝后的赋,其文化含量之博大,堪称伯仲者有几?从他辞赋中,自比凤,自比鲲,超然独处,瞧不起凡夫俗子的性格,也不是在一般环境下养成的。如此学问,焉有不学之理?学而焉能无钱?自古贫穷读书难,盲盲奔走者、夥矣!
    为什么又说“宋玉是楚籍宋人”?据史料推算,有专家认为,宋玉大约生于楚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也有说前309年,不可否定。)那就是说,宋玉出生12年以后宋国才灭亡。宋玉随着家人逃难到了楚国郢都,成了楚国人,还是早在宋国灭亡前,其父看到势头不对,便提前来到楚国呢?如提前,则是在楚国出生。我认为,在楚国郢都出生的可能性大些。第一,父母为孩子取名,颇通巫学。巫学乃楚地特产,说明父母在楚地时间长。笫二,宋玉本人楚文化功底深厚,没有充裕的时间熏陶,没有楚师的培育是不可能一蹴而就,写出彪炳史册的辞赋的。笫三,那时候,都相信荐举,接受者和荐举者关系很不一般,接受者对荐举者所荐之人是值得放心的。西汉司马迁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晋代习凿齿云宋玉:”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如非老友知已,怎能举荐?既然举荐,决非贸然之为;既然称“徒”称“友”,必然相处很久。从三岁到十二岁,九年读书时间,不可忽视呵。十二岁到二十岁出仕,是苦读、博学、交游的黄金阶段呵。笫四,世传屈原和宋玉是师徒关系,宋对屈顶礼膜拜,步屈之后尘;屈原死后,并编楚辞合集。即使不是师徒关系,也是在屈子故都自幼儿受其影响,耳濡目染,日久生情,不会空穴来风。
    六、宋玉的出仕
    他什么时候出仕?当的什么官?当了多久?亦无确切记载。
    按司马迁所说,屈原死后,宋玉出仕,他的赋作才飞起来。如果屈原是前283年沉江的,那宋玉只有十六岁。少年得志。然而,前278年(顷襄王21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鄢郢,顷襄王的安逸日子随即消失,便带领群臣迁都,偏安陈地,企图振国,忧不可终,后又从陈迁巨阳,迁寿春,此后再未回故都,直至前263年死去。宋玉事襄王以后,才有机会扬才露己,写出御用赋作。襄王最有闲情逸致的时期是前298年到前278年这20年。而宋玉在郢都事襄王仅五年时间。其后至襄王死去的十五年时间,宋玉随侍没有或多久?据《九辩》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而平”,大概是事实。游国恩先生在《楚辞概论》中推测“至幽王时,年逾六十,因秋感触,追忆往事,作《九辩》以寄意”。
    再从赋作中反映的地点来看,有值得推敲的。《高唐赋》《神女赋》中讲的“巫山”在东,在今重庆市境内,与湖北郢故都近;陈(河南)在北,与巫山远,陈地无巫山。又《大言赋》《小言赋》所言阳云台,即高唐台、高唐观,亦在巫山。
    以此观之,其主要赋作应该在湖北鄢郢写就的,正是黄金时代。
    少年出英雄。首先他以作品造影响,交朋友,《风赋》发其端,加上人才又漂亮,名气竞相走焉!顷襄王爱才,学友景差投其所好,举荐宋玉,于是宋玉当上了小臣。因为宋玉琴棋书画、歌舞美艺样祥在行,学向渊博,能言善辩,便如鱼得水,伴襄王侍从,观山玩水,出入宫肆,又晋升大夫。并且,因大、小言赋而受封赏,得赐云梦之地——湖南澧水畔之宋玉城。《小言赋》曰:“楚襄王既登阳云之台、令诸大夫景差、唐勒、宋玉并造大言赋,赋毕而宋玉受赏。”一时成了襄王宠臣。明朝史家张燮认为其,沉重时,如远刺心血,洒作红雨喷人;轻松时,若破涕成欢……慷慨热肠,风流冷眼,一身饶兼之。上世奇人,岂得傲以先鸣之道术哉?
    景差是什么人物?出身贵族,楚国公族三大姓之一,为顷襄王大夫,辞赋家,和襄王关系很铁。唐勒,任登徒之职,司外交,位尊大夫。宋玉经常和这些人并驾齐驱,有时候还和襄王两人游玩,和这些显贵人员问对时,宋玉总是要拔头筹。你想想、该是多么出风光呵!景差荐他,唐勒忌他,可同不同侧面,说明他了不得呵!楚国朝野都知道有个才貌双全的宋玉子。《九辩》说“一介寒士”,那是后来的事。
    有人说,他在前272年才入仕,时至26岁,倒是符合人情,但有矛盾之处,早在前278年郢都就被秦白起攻占,楚急迁都于陈,内忧外患,安乐环境全被破坏,宋玉哪有条件写赋呢?退一步说,陈郢远距高唐(巫山),非鄢郢如邻,襄王去来不便,且迁都以后,再未南归。也许,是楚纳秦妇以后,“好了疮疤忘了痛”,旧地重游?那么,从前283年到前278年止,宋玉做官也就是15年。如果从前283年算起到前263年顷襄王卒,是20年;如到考烈王前246年,就是37年。
    假设宋玉在前309年出生成立,他在前283年出仕,亦正好27岁,当是青春得意,才华横溢。无论写赋的功力,或则与屈原师生关系,都说得过去。
    彭德先生说他就是宋元王。我以为、不是宋元王,也是宋国贵族,隐身他托。
    他徒陈没有?应该是去了,至少十年。襄王病,写《招魂》。《招魂》是一篇回忆录。玉后受黄歇排挤出局。
    宋玉为什么爬不起去?他哪些不足处?先看史料——
    《登徒子好色赋》: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休丽,口多微词,又性好色,愿王忽与出入后宫。”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于是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
    《讽赋》:楚襄王时,宋玉休归。唐勒谗之于王曰:“玉为人身体容冶,口多微词,出爱主人之女。入事大王,愿王疏之。”王谓玉曰:“为人身体容冶,口多微词,出爱主人之女,入事寡人,不亦薄乎?”
    《宋玉传》: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而爱赋,既美其才、而憎其似屈原也。乃谓之曰:“子盍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
    《对楚王问》: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楚大夫宋玉》:宋玉身丁战国,有特立之操,不肯与俗浮沉,故其言曰:“独耿介而不随,慕先圣之遗教。处浊世之显荣,非予心之所乐。”
    我们从以上不妨推测:一、宋玉行为有失检点,说话也不太注意,又喜欢和女人打交道,女人也爱他的漂亮,想和他接近。后宫不是随便逛的,他自认为品行端正,无可挑剔,要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襄王不疑也要疑呵。二、宋玉才华横溢,但似屈原一般固执,长了傲骨,干预朝政,不会处世。襄王认为,宋玉并没有治国的才能,只配文学侍臣,远不如黄歇、庄辛、荀况。三、宋玉不随楚俗,缅怀宋习,一个人一个样子,上上下下的人都合他不来,也是襄王不能容忍的。四、贬斥朋友,抬高自己,使处境尴尬。如《登徒子好色赋》中,为批登徒子好色,却对登徒子之妻极端丑化,意谓登徒子简直是畜牲,只要是个女的就来事!作为是士是大夫是左登徒的人,会娶不到一个好老婆吗?只能是戏说。但他会深深地刺伤了登徒子的自尊心。况且登徒子未具名,则不是唐勒,便是景差之类的同僚,互为颉颃的说得上话的人,古传文人相轻,恐自此开始。而且他还对举荐他当官的景差表示不满,认为举荐不力。他不但之得罪了朋友,也似乎得罪了襄王,每每自比于鲲于凤于圣人,睥睨当世。
    景差、唐勒这些政客虽然佩服宋玉才华,甘拜下风,但觉得宋玉靠不住,今后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便找岔子,从品行上诋毁他。所以宋玉的官也当得很累,不像后来的司马相如那么幸世。
    七、宋玉的归宿
    迁都陈郢后,黄歇主权,权倾朝野。黄歇尚理性思维,研究治国安邦;宋玉尚感性思维,挥洒诗辞歌赋。他们不是一路人。同时黄歇也嫉妒宋玉接近襄王,也会在襄王面前告他的状,说他对抵抗外侮、巩固内政并无什么好主意,领不得兵,出不得国,当前最需要的是治国人才。此人不过是一介狂生而己。黄歇大概和襄王取得共识,他们用了外来的庄辛、荀况。
    庄辛竟敢当面指责楚襄王使用佞臣,吃喝玩乐,忘了父仇国耻,把祖宗留下的家业都败了。这如一瓢冷水,又如当头棒喝,令襄王羞愧!警醍!襄王为何不发怒反而一请再请庄辛出马呢?国难当头呵!庄辛指点江山,收拾残局,为夺回江南十五邑起了巨大作用。荀况受黄歇之请,任兰陵令,治理一方边陲,政绩显著。
    问题不是宋玉无才补天,而是没有机会,只是当混混官而已。顷襄王一死,好景不再。大约考烈王后期,宋玉被革职了。这以后的日子才之不好过了。秦兵纵横,战乱不止,这把老骨头丢到哪里是好呢?往河南商丘陈地吧,回老祖宗宋国归根落叶吧?树倒猢狲散,眷属四处无寻,瓦舍不存,秦旗飘飘,已无栖身之处。往湖北郢都住处吧,秦兵捉住是要杀头的。如投靠秦王,又是心里极不愿意的,宁愿守穷也要保持高风亮节。我是楚士,我是屈大夫学子,我要象先生一样忠于楚国,但是我不学先生跳江,我还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呵!于是,他想到了襄王赐给他的封地——过汉水,过云梦泽,涉澧水,到达浴溪河畔。这里当时还是荆楚大后方,三苗重地,秦人还未占领。
    然而命运乖舛。有史料称,他半途妻子因病磨难,撒手西去,以至床冷孤灯。更有甚者,儿子在战乱中也打死了。至于后继有人没有,历史难查。按道理侥幸推测,宋玉毕竟不是一般老百姓,不致于孤独到死,不至于一个儿子或者一个女儿也没有。除了遭受战争的创伤,就是盗贼土匪抢掠,不止一次,而是多次。也是饥寒起盗心吧。他的名气、,他几十年的积累,都是让人揣摩的眼红的。可能有心的早就踩了点,当然一往二来就把他搞穷了。花儿红,有人逢;花儿落,有人拨。什么朋友呵,也没有了。《九辩》里发了很多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独申旦而不寐兮”,“无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不得见阳春”等等,有可能是真实写照。前半辈子享福,后半辈子作孽。值得称道的就是,他不畏温饱艰难,一心悲愤“专思君兮不可化”,“重无怨而生离兮,中结轸而增伤”“谓骐骥兮安归?谓凤凰兮安栖?”总是希望楚国复兴,本人复用,以身报国。
    他在宋玉城安顿下来,按易经指线,有先人保佑,环山抱水,东邻远古建都的城头山,西有春秋楚将封地申鸣城,澧水通汉水,澧州通荆州,水陆两便。《九辩》中,我们看到他老先生有时坐车:“车既驾兮竭而归”;有时又坐船:“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有时却神游:“放游志乎云中”。
    宋玉在赐田宋玉城(今之临澧县)做了些什么?不少学者认为其老死在临澧,宋玉初墓居此。因此笔者推论,他应该做了如下事情:第一、养病养老,恢复精神,续弦教子,办学行艺,吟写辞赋。此处遗存尚有看花山、放舟湖、学馆、艺馆、宗庙。第二、踏歌屈原遗踪,无外乎云梦泽沅澧一带,寻找精神寄托,观望世局变化。第三、定心编篡楚辞。在世局险恶的情况下,人们焦虑生计,富人关注家业,官人把脉权势,哪有心思管那些没用的东西?谁还管屈原的事?这时候、只有宋玉是最佳人选!他成了无事人,又不是无田土的人。论忠敬屈原,论挚爱楚辞,论渊博能力,论环境条件,论远大抱负,非玉莫属!我们看到的最早的第一个汇编楚辞,只有《离骚》和《九辩》。历史若无宋玉,便会失去传本。保存楚辞以及传播中原,泱泱文化继起,当首推宋大夫了。唯楚有材、于斯为盛。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八十二《襄阳记》说,宋玉、王逸、张悌、习凿齿等文学大家都相继出生在襄阳,影响大,所以这块土地上蔚然成风。南楚亦是,文人墨客,竞相摇曳。
    宋玉死后,临澧有宋玉墓。为什么有河南、湖北、湖南三处坟墓?为什么宋玉故里有宜城、钟祥、江陵、秭归四处之争?而遗迹则更多。区区一介文人,比不上楚襄王,比不上春申君,比不上秦将白起,然而这些人死后,都远不及宋玉的风光!秦朝暂歇,从汉至今,吊唁、研究宋玉者络绎不绝。究其原因,愚以为存在三个方面。秦收六国,始皇专政,横征暴敛,焚书坑儒。秦始皇是北方人,从不喜欢楚辞,当然楚辞没有市场。到汉文帝时,因统治需要,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封闭了一个时期,但没有封锁住。和平盛世多才学呵!楚辞出土了。这是一。笫二方面,楚辞与巫傩是孪生姊妹。汉是楚汉天下,不管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信巫傩,就必咏楚辞,屈宋辞赋乃不径而走。第三方面,自古打江山重武,守江山重文;守的时间相对长些,那么重文的时间就长些。歌舞盛世,汉赋兴旺,统治者重视,也是这个道理。第四方面,文章千古事,刀砍火烧都是毁灭不了的!金钱留不下来,财产传不下来,权力留不下来,天下至理!人以文名。有宋玉就有文化,有宋玉才有灵气。代代读宋玉,几处争名人,从学而起始,引以为荣。试问鲁庄公能比孔子有名吗?李白就比唐明皇的影响大。试从今天举一例,朱德能如鲁迅流传吗?鲁迅的文章进了中学课本呵,也许若干年后,后裔们还读着鲁迅,而不知朱德元帅何许人也。
    参考文献:
    1、吴广平楚辞全解岳麓书社2008
    2、郭建勋楚赋文体研究中华书局2007
    3、彭德宋玉生平考2007
    4、金荣权百年宋玉综论江汉论坛2009
    5、姜书阁宋玉及其辞赋考辩先秦辞赋原论齐鲁书社1983
    本文在湖南大学民族论坛楚文化研讨会上交流
    2003-01-03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