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理论 >

词学理论研究与信息科技


    一、  前言
    現代資訊科技發達,對人類生活造成深遠的影響;而古籍數字化,則使我國的學術研究,起了重大的變化。用模數轉換器將複雜多變的資訊,轉換為可以量度的數字和資料,建立適當的數字化模型,再轉變為一系列二進位碼,引入電腦內部統一處理,這個便是數字化的過程。數字化通常將連續變化的輸入,如圖畫的線條或聲音信號,轉化為一串分離的單元,在電腦中用0和1表示。[1] 古籍數字化則利用現代資訊技術,將古代文獻轉化為電子媒體的形式,通過光碟、網路等介質保存和傳播。我國古籍數字化的發展,經歷了古籍資料庫檢索系統、光碟版古籍、古籍網路化三個階段。[2]
    古籍數字化之後,學者要蒐集研究資料,不需再像從前往圖書館翻查索引或古籍,只需使用古籍資料庫檢索系統、光碟版古籍或電腦網絡,很容易便找到所需古籍。而在電腦的搜尋器鍵入關鍵詞,會找到很多有關資料,對學術研究提供了不少方便。如筆者在Google搜尋器鍵入“詞學理論”四字,搜尋器便可在0.22秒內,找到大约 12,100,000 條结果。這些搜尋結果,包括詞集,如辛棄疾詞全集 [3];論著的專章,如《古代詞學理論研究》之第六章〈 古代詞學理論研究〉[4] ;論文,如〈李清照詞及其詞學理論〉[5];甚至整個文學網頁,如中國文學網等 [6]。
    由此可見,現代資訊科技發達,電腦網絡的資源十分豐富,對一般學者作學術研究,甚有幫助。不過,一直主要靠古籍資料做研究的中國古典文學理論,能否利用資訊科技,作進一步的研究呢?現代資訊科技把古籍數字化,除了協助學者搜尋相關古籍和論文外,還有甚麽作用呢?
    本文以筆者研究詞學理論某一課題為例,探討資訊科技與詞學理論研究之間的問題。究竟資訊科技與詞學理論研究的關係如何?資訊科技對詞學理論研究有何影響?資訊科技對詞學理論研究有何好處及局限?以及如何利用資訊科技,使詞學理論研究,能獲得最大的得益。
    二、 資訊科技與詞學理論研究的關係
    現代資訊科技發達,中港台的學術機構大多擁有完備的電子圖書館系統,方便讀者檢索書籍、期刊、論文,例如香港城市大學邵逸夫圖書館 (http://www.cityu.edu.hk/lib/),便有一個十分方便快捷的檢索系統。筆者要找有關中國古典詞學理論的書籍,只要登上該圖書館的網頁,鍵入關鍵詞“詞論”,電腦便能把該圖書館有關詞論的藏書、期刊、學術論文等,全部依序排列出來,如劉夢芙:《近現代詩詞論叢》(electronic resource)、陳滿銘:《蘇辛詞論稿》(electronic resource)、劉鋒燾:《宋金詞論稿》(electronic resource)、龔兆吉:《歷代詞論新編》(electronic resource)、邱世友:《詞論史論稿》(electronic resource)等840個參考書目。
    如果筆者認為城市大學圖書館的詞學理論藏書不足夠,還可再登入香港高校圖書聯網(港書網HKALL),更能找到劉永濟:《詞論》、胡雲翼:《詞論》 、張祥齡:《詞論》 、潘文竹:《陳亮詞與詞論研究》(electronic resource)、方智範:《中國詞學批評史》 、曹辛華, 張幼良:《中國詞學研究》 、崔海正《中國詞學研究體系建構稿》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國古典文學硏究室編:《詞學硏究論文集, 1949-1979》等4144個參考書目。面對如此豐富的參考資料,學者便可從容地按圖索驥,瀏覽和借閱有關的書籍和論文,與從前埋首在圖書館查閱圖書卡、尋找參考書的日子相比,今天的學者蒐集研究資料,實在省時方便得多。
    除了學術機構的電子圖書館系統,中港台尚有不少電子文獻資料庫、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網頁、電腦軟件等,對研究詞學理論,都發揮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其中與詞學理論研究有關的文獻資料庫和研究網頁,大概有以下數個,現分述如下:
    (一)學術研究機構的電子文獻資料庫
    1. 臺灣研究機構的電子文獻資料庫不少,其中資料較齊備的是:
    (1)臺灣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npm.gov.tw)
    這個資料庫收藏了十三經、先秦諸子、二十五史等經史典籍外,還有全唐詩、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朱子語錄、四庫總目、古今圖書集成、藝文類聚、太平廣記、紅樓夢、白沙全集、資治通鑑等典籍的檢索系統和電子文獻資料,這些資料對一般的文學理論和詞學理論研究,甚有幫助。
    2. 香港學術研究機構的電子文獻資料庫,有:
    (1)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華夏文庫(http://www.chant.org/scripts/member_login.asp)
    這個文庫載有經學典籍、歷史、哲學思想及文藝等相關資料,可作詞學理論研究的輔助參考資料。
    (2)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博文網站(http://bowen.chi.cuhk.edu.hk/index.htm)
    「博文」網站是一個電子文獻資料庫,其中不少資料與詞學理論研究有關。
    (3)香港大學論文網站(http://cjn.lib.hku.hk/kns50/Navigator.aspx?ID=1)
    這個論文網站可以檢索學術論文,對學者查找論文題目,十分有用。
    以上幾個資料庫檢索網站,收錄了經、史、子、集等經典古籍的電子資料,對學者研究詞學理論,實在十分有幫助。
    (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網頁
    一般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網頁不少,但這些網頁的內容較基本,大多只可作輔助用途,如搜尋文章和詩詞作品原文等,現介紹如下:
    國內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網頁
    (1)新國學網(www.sinology.cn)
    這個文學研究網站,以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為目標,並可下載傳統文化經典和文學作品。
    (2)中國詩詞網(http://poetic.ayinfo.cn/index.htm)
    此網頁載有古代詩詞和現代詩詞的原文,提供詩詞基本常識、介紹詩人生平、賞析詩詞;網頁又介紹諸子百家和中外名著,附有詩詞朗誦和詩詞吟唱示範,可作參考之用。
    (3)禪茶一味網(http://www.1wei.com/wenxue/book/318_4.htm)
    此網頁載有不少詞集、聲韻啓蒙、詞學名詞解釋等專題,可供學者參考。
    香港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網頁
    (1)大唐風采(http://www.mfbmclct.edu.hk/chis2/tangdynasty3/index.html)
    此乃唐代詩詞網頁,網頁內容主要略述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詩風特色,以及每段時期的代表詩人及其作品,亦可作參考之用。
    (2)中國指南–文化觀止(http://www.chinavista.com/experience/b5index.html)
    這個網頁主要提供詩經、唐宋詩詞、志怪小說等古典文學作品資料;另外附有藝術、書畫、文學、音樂各方面的資料,可供參考。
    (3)新亞研究所–典籍資料庫(http://newasia.proj.hkedcity.net//resources/25/shiji/)
    這個網頁主要上載經史典籍、唐詩三百首、佛經等資料,可供查閱。
    台灣的傳統中國文學網頁(http://www.literature.idv.tw/ebook/ebook1.htm)這個網頁收錄了大量詩、詞、賦及古文等評論篇章,可作參考之用。
    上述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網頁,其內容雖然十分豐富,刊登的文學作品數量多,種類也齊備;但要深入探討專門的中國古典詞學理論,這類網頁尚有不足之處,未能幫助學者作深入研究。
    (三)中國古典詞學理論研究專門網頁
    筆者自1987年開始研究劉熙載的詞論,當時電腦尚未普及,筆者要研究中國古典詞學理論,除了到圖書館翻查有關的書籍、期刊、論文外,還可查看古籍的微型膠卷。若要深入研究詞學理論某一課題,主要還是要翻查古籍。現代資訊科技進步,電腦網絡能夠提供詞學理論專題的部分資料。例如筆者要研究劉熙載詞學理論的詞三品說,便可參考以下比較專門的網頁:
    文學遺產網絡版之文獻輯錄(http://wxyc.literature.org.cn/Default.aspx),這個網站由《文學遺產》編輯部編輯出版,內有王兆鵬、劉學:《20世紀詞學研究論著目錄索引(一至十四)》,索引以作者姓名排列,內容完備,幾乎包羅了二十世紀中外學者研究詞學的書籍和論文,可說是研究詞學的入門索引。但因索引以作者姓名排列,而非以論題排列,故檢索需時,有待改進。現舉目錄索引六之部分詞論專書及論文如下(http://wxyc.literature.org.cn/journals_article.aspx?id=1183):
    (1)雷虹:《從〈宋六十名家詞〉諸跋看毛晉的詞學觀》,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4月
    (2)雷履平:《朱彝尊詞綜發凡在詞學理論上的貢獻》,四川師院學報,1982年4月
    (3)雷茂奎:《人間詞話境界說辨識》,文學評論叢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7月
    (4)李炳南:《王國維境界說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76年6月
    (5)李國俊:《敦煌曲譜的新探討——葉棟陳應時兩先生譯譜之比較研究》,第二屆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1年6月
    (6)李惠霞:《納蘭容若及其詞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1月
    (7)李錦旺:《清代尊詞理論平議》,文學評論青年學者專號,2000年
    2. 心裁國樂譜交流網站(http://mayasun.idv.tw/default.asp?CAT_ID=4)
    台灣孫新財(心裁)先生設立的心裁國樂譜交流網站,網站內容集中討論國樂專題。網站的內容豐富,包括我國古典樂書,既有原文,亦有孫先生的按語和評論,可作研究詞律、詞樂的參考資料庫,現舉網站中部分專書目錄如下。
    (1)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雜事之屬.教坊記(http://mayasun.idv.tw/topic.asp?TOPIC_ID=1154)
    (2)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雜技之屬.羯鼓錄、樂府雜錄(http://mayasun.idv.tw/topic.asp?TOPIC_ID=97)
    (3)類書類.藝文類聚、北堂書鈔;四庫全書.子部.天文算法類.推步之屬.古今律歷考;四庫全書.集部.詞曲類.詞集之屬.樂章集、晁无咎詞、白石道人歌曲(http://mayasun.idv.tw/topic.asp?TOPIC_ID=212)
    (4)四庫全書.集部.詞曲類.詞選之屬.花間集、尊前集;四庫全書.集部.詞曲類.詞話之屬.碧雞漫志(http://mayasun.idv.tw/topic.asp?TOPIC_ID=1166)
    (5)樂府指迷、渚山堂詞話、西河詞話、詞苑叢談;四庫全書.集部.詞曲類.詞譜詞韻之屬.御定詞譜、詞律、詞源(http://cmusic.idv.tw/suona/forum/topic.asp?TOPIC_ID=2963)
    3. 中華詞論經典(http://chanologilism.1gb.hk/forumdisplay.php?fid=72&page=1):
    本網站載有清代詞譜及詞話的全文和作者簡介,方便讀者查閱詞話的原文,所載詞話有: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舒夢蘭《白香詞譜》、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沈雄《古今詞話》、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等等。
    4. 教授詞學理論的網上教室:超星學術視頻–超星數字圖書館-詞學研究專題(http://210.40.8.29:85/playvideo.asp?id=7649)
    本網站名超星學術視頻,內容是學術講座,由著名學者講授學術專題,包括哲學、宗教、治學方法、新聞傳播學、法學、文化、世界文學、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藝術、世界歷史、中國歷史、科學技術十二個範疇,其中古代文學類有不少與詞學理論研究有關的課題。如由中山大學彭玉平教授主講的〈詞學研究專題〉,便有以下十五集專題講座。
    (1)清豔:走進“花間”之本色(一)至(六)
    (2)音情之悲與詞體之尊–李清照《詞論》解讀(一)至(三)
    (3)從狩獵古典到創造經典(一)至(六)
    此外還有與詞學研究有關的專題,如南京大學張宏生教授主講:〈清詞的傳承與開拓〉(一)至(三)、澳門大學施議對教授主講:〈新宋四家詞說–詩詞曲文體專題〉(一)至(四)、華南師範大學陳建森教授主講:〈詩詞鑒賞的三個層次〉(一)至(十一)等等,都是很有學術價值的講座。讀者上網絡觀看,除了不能發問之外,便如上了一課。
    5. 百度百科的劉熙載專頁(http://baike.baidu.com/view/126086.htm),內容有劉熙載的人物簡介、生平介紹、理論著作、劉熙載年譜、文藝評論家劉熙載、以及劉熙載的文學理論“詩品出於人品”簡介。其中以“詩品出於人品”的內容,最能簡潔地道出劉氏詩學理論和詞學理論的大概,現引錄如下:
    劉熙載非常重視藝術家的主體修養,並認為:“詩品出於人品。”(《詩概》)作詩作文,不僅要有高超的藝術修養,更要有高尚的人格修養。關於“人品”。劉熙載在《詩概》中引《楚辭·卜居》中屈原的話,將人品分為三種類型:“悃款樸忠者”、“超然高舉,誅茅力耕者”、“送往勞來,從俗富貴者”。所謂“悃款樸忠者”,是指居廟堂而憂民,居江湖而憂君的品格;“超然高舉,誅茅力耕者”,是指不諛權貴,安于貧困,超然出世的品格;而“送往勞來,從俗富貴者“,則是利口偽德的徇欲小人的志行。關於“詩品”,因所論物件不同,劉熙載有時又稱為“詞品”。他在《詞曲概》中引陳亮《三部樂·七月二十六日壽王道甫》詞句,講了三種詞品:“元分人物”,“崢嶸突兀”、“媻姍勃窣”。劉熙載的詞三品是按性情的表現來分的。詞中性情“悉出於溫柔敦厚”,如蘇軾、辛棄疾,是“至情至性人”,即“元分人物”,“為最上”;詞中不時體現出“溫柔敦厚”之性情的,為第二等詞品,即“崢嶸突兀”,“猶不失為奇傑”;至於“媻姍勃窣”則“淪於側媚矣”,為徇欲小人的性情了。
    在劉熙載看來,既然“詩為天人之合”,詩歌是天理與詩人性情的融合,那麼,“詩品出於人品”,詩歌的品位源于詩人的品格,進而以詩人的人品來論詩歌的詩品,也就是天經地義的事了。
    劉熙載論書也強調“書品”與人品“的統一。劉熙載說:“書也者,心學也”;“寫字者,寫志也”;“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概》)。為此,劉熙載進一步提出“理性情”的要求。他說:“筆性墨情,皆經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書概》)
    劉熙載“詩品出於人品”的命題,對於促使藝術家注重內在修養、追求人格完善,促使批評家知人論世、對批評物件作出比較全面準確的把握,都有積極意義的。[7]
    從以上列舉有關中國古典詞學理論的專門網頁,可見資訊科技中的電腦網絡,對詞學理論研究,能提供有用的參考資料,尤其是百度百科的劉熙載專頁,更能簡潔地道出詞三品說的梗概。不過,要深入探討詞三品說的精粹,單靠以上網頁的資料,當然遠遠不足,尚需參考不少文獻和專著,才能把詞三品說分析得淋漓盡致。由此可見,資訊科技與詞學理論研究關係密切,資訊科技對詞學理論研究有一定貢獻。
    (四)協助研究的電腦軟件
    1. 文件檔案Word:學者可使用 Word軟件,把研究成果寫成論文,這個軟件簡單易用,可以修改和增刪內容,也可以隨時更新,換上新的論點,不像從前以手抄錄,若有錯誤便要重頭抄寫,浪費時間和紙張。
    2. 統計軟件Excel:方便學者以表格形式統計數據,使論文更有系統。
    3. 統計軟件SPSS(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一般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大多使用這套統計軟件,來處理調查問卷的數據和意見。
    4. 樂活蒙恬筆:這種手寫輸入法軟件,給不熟悉倉頡輸入法的學者,帶來意想不到的方便,學者不需學習倉頡輸入法,便可直接在電腦上寫作,文思無礙,省時便利。
    5. 論文檢測系統turnitin:香港城市大學有一套論文檢測系統,只要把學生的論文上載,系統便能檢測其論文有何部分與別人的論文雷同,有沒有抄襲別人的著作。近年國內不少大學的論文檢測系統十分先進,有助維持學術界的聲譽和原創精神,杜絕抄襲的不正之風。
    上述五種電腦軟件,無論在寫作論文和統計資料方面,都有助學者研究。本文不需使用統計軟件,只用文件檔案Word和樂活蒙恬筆寫作,快捷方便。筆者以手寫版寫作論文後,不但節省抄寫和校對的時間,還可節省金錢和紙張,實在令人稱便,可見現代科技發達,令人類生活日漸改善。
    從以上論述,可見資訊科技與詞學理論研究的關係密切,尤其在搜集資料,如古籍、參考書籍、作品、期刊、論文各方面;以及利用學術研究機構的電子文獻資料庫、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網頁、中國古典詞學理論研究專門網頁等網站,查閱各項原始資料的出處、原文、典故等等,可說方便快捷。而查閱期刊、論文等,更有助學者釐定研究方向,不會出現研究項目雷同的情況。同時,學者還可以利用電腦軟件,把研究資料和心得化為文字,成為學術論文或研究報告,或利用統計軟件來統計和分析研究資料,更可通過論文檢測系統,防止別人抄襲。
    三、詞學理論研究使用資訊科技的好處及局限
    根據上文所述,資訊科技對中國詞學理論研究,是好處多於壞處的。資訊科技最有用的是電子圖書館的檢索系統,學者可以迅速地搜集與研究範圍和課題有關的參考資料,如書籍、期刊、學術論文等。其次是各學術研究機構的電子文獻資料庫,學者只要進入有關學術機構的網頁,便能大致知道該研究課題的研究方向和情況。若發覺研究該課題的學者已大不乏人,即使再作深入研究,往往只能拾人牙慧,未能別出機杼,學者可以考慮改變研究方向,或另覓新的研究課題,這樣才不會徒勞無功。
    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網頁、中國古典詞學理論研究專門網頁也十分方便,學者要查閱文學理論的原文、出處、注釋等,都可以利用上述網頁查閱。因此,資訊科技使研究詞學理論的學者,在搜集資料、查證資料兩方面,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同時,學者使用協助研究的電腦軟件,如使用樂活蒙恬筆和文件檔案Word撰寫論文,既方便快捷,可以修改和增刪內容,也可隨時貯存和更新論點。因此,資訊科技對詞學理論研究,可說貢獻良多。
    另一方面,資訊科技也有其局限,學者若只利用電腦網絡搜集或查證資料,而不往圖書館翻查古籍或原始資料,有時會出錯或有限制,或會流於片面。又有部分資深學者,對電腦網絡不熟悉,沒有上網習慣,不喜歡把研究成果上載網頁,於是在網站和網頁,往往沒有顯示其研究成果;加上海峽兩岸的電腦網絡未能完全相通,其他學者便不知道有該研究項目,很容易做成滄海遺珠,或做了類似的研究。
    其次,網絡上的資料,由於乏人監管,往往資料欠齊備,有時學術水平也很參差。有些網頁上的文章,作者寫作態度欠嚴謹,資料有誤或錯別字連篇;有些網上文章沒有創見,只是拾人牙慧,重複別人的論點,欠缺新意;部分文章更引述錯誤、觀點欠精確等等。學者不能隨意引用網絡上的資料,一定要翻查原始資料,再三查證校對,才不致犯錯。
    最後,有些網上文章只有論文題目、簡單的提要、內容簡介,讀者未能瀏覽全文,需要翻閱論文出處的書本或論文集。而大部分大學的碩士和博士論文,可能因涉及版權,或防止別人抄襲,往往只有論文題目和論文提要,沒有上載全文,學者便不能一窺全豹,未能達到學術交流的目的。同時,海峽兩岸的電腦網絡未能完全相通,有礙學術交流,以上是資訊科技不足之處,也是詞學理論研究使用資訊科技的局限。
    四、資訊科技對詞學理論研究的影響
    資訊科技對中國古典詞學理論研究帶來了方便,但也帶來不少問題。正如上文所述,在詞學理論研究中使用資訊科技,其影響是利多於弊的。通過萬維網和內聯網的聯繫,有關詞學理論研究的最新資料或資訊,無論遠近都能找到,使資訊的數量大增。而且方便快捷,既節省蒐集資料時間,又可打破地域限制。同時,學者在網上直接瀏覽資料,遇到適合和有用的參考資料才下載,不會浪費資源,又能掌握最新和最切合需要的資料。因此,資訊科技可說為學術研究,提供了方便之門。例如:筆者在1987年研究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所述的詞三品說,原文為:
    “沒些兒媻珊勃窣,也不是崢嶸突兀,管做徹元分人物”。此陳同甫《三部樂》詞也。余欲借其語以判詞品,詞以元分人物為最上,崢嶸突兀猶不失為奇傑,媻珊勃窣則淪於側媚矣。[8]
    筆者為了分析詞三品說,首先要了解陳亮原詞之意,此詞乃壽王道甫之作,全詞云:
    入腳西風。漸去去來來。早三之一。春花無數。畢竟何如秋實。不須待,名品如麻。試為君屈指。是誰層出。十朝半月。爭看搏空霜鶻。從來別真共假。任盤根錯節。更饒倉卒。還他濟時好手。封侯奇骨。沒些兒。媻珊勃窣。也不是,崢嶸突兀。百二十歲。管做徹,元分人物。[9]
    其大意是指王道甫遭遇坎坷,但在艱危之時,由於真有才具,故可應付裕如,絕無步履艱難之態,也不因突發事件而驚惶失措。陳亮預祝他壽至百二十歲,且必成為元分人物。劉熙載(融齋)則借此語判別詞品,以“元分人物”為上品,中品是“崢嶸突兀”的奇傑,下品“媻珊勃窣”則是側媚。
    筆者要了解三品的涵意,便要到圖書館翻查姜書閣《陳亮龍川詞箋注》、《漢書•司馬相如傳》載《子虛賦》、《龍川文集》卷二十三《祭妹文》、《漢書•西域傳》、《後漢書•班固傳》等文獻,找出“元分人物”應是善頌語,或許是指一全福全壽的人物。
    由於劉熙載對此三品無詳細闡釋,以至讀者有不同的體會。筆者再參考詹安泰《劉熙載論詞品及蘇辛詞》、丘世友《劉熙載的詞品說》、陸煒《劉熙載論詩品與人品》三篇文章,指出三家之論各有不同。詹安泰把融齋論風格和章法變化的一則,與三品說相提並論,有點不大合適。詹氏又把“天際真人”等同“元分人物”,論據也嫌不足。丘世友以劉氏對蘇辛詞推崇備至,遂從融齋對蘇辛詞的評語,來探討“元分人物”的意義;認為“元分人物”的詞應包含三點:(一) 性情真誠(二)溫柔敦厚(三)合乎倫理道德。“崢嶸突兀”則是潔身自愛、思想積極、氣概雄偉的詞作。“媻珊勃窣”的藝術性或高,但內容媚俗。陸煒則從詞中表現儒家道理的多寡為標準,認為詞中始終表現儒家道理者乃“元分人物”,不時表現者為“崢嶸突兀”,毫不表現者乃“媻珊勃窣”。
    筆者再參考鍾嶸《詩品》、司空圖《詩品》、楊慎《詞品》,以及融齋在《詩概》論詩品,云:
    “詩格,一為品格之格,如人之有智、愚、賢、不肖也。一為格式之格,如人之有貧、富、貴、賤也。[10] 詩品出於人品,人品悃款樸忠者最上,超然高舉、誅茅力耕者次之,送往勞來,從俗富貴者無譏焉。”[11]
    把此條與前三品說並觀,則此處之人品,猶彼處之詞品。“送往勞來、從俗富貴”者,是詞中之“媻珊勃窣”者;“超然高舉、誅茅力耕”者,自是詞中“崢嶸突兀”不落凡俗之作;而人品最上的“悃款樸忠”者,也自然是“元分人物”了。人品之表現有德操意志(即賢、不肖)與稟賦品性(即智、愚)之不同。融齋所持的標準,一以儒家經世致用、忠君孝悌為依歸。以李白和杜甫為例,劉氏以為李杜是“同一志在經世”,但天賦不同。(如太白之“斗酒詩百篇”,子美則“新詩改罷自長吟”),遂呈現飄逸與沉鬱之迥異風格,故融齋衡文必以品格為上,而不當以“悅人”、“誇人”為務。再參考《藝概》卷二《詩概》和《藝概》卷三《賦概》論及品格之篇章:
    詩以悅人為心與以誇人為心,品格何在?而猶譊譊於品格,其何異溺人必笑耶?[12]
    賦尚才不如尚品,或竭盡雕飾以誇世媚俗,非才有餘,乃品不足也。徐庾兩家賦,所由卒未令人滿志歟?[13]
    故劉氏論詞三品說,應就上述品格之意義來理解。“媻珊勃窣”者作詞,既無忠國經世之意,次乏退隱山林、獨善其身之志,故其作多以誇己之才、取悅於人為主。其內容不外綺怨,其風格多婉麗,其文字多雕飾,以示其工。詞家如周邦彥、高觀國等人屬之。“崢嶸突兀”者不甘俗流,或遯於山林,或放浪江湖,自適其適。其作品多言其高志,詞風或清空或俊爽,文字或自然或峭拔,不喜重重勾染。詞家中如張志和、姜白石等是也。“元分人物”猶言“一等一人物”,即對應於“人品悃款樸忠”者,其人於國家危亂,雖在被讒去國之際,猶拳拳抱有君國之憂而不能自已。其發之於詞,則無論其體裁是送別、詠物、懷人之作,也無論其手法是賦、比、興,皆能表現出其家國之憂、忠君之情、以及立志之堅。如蘇東坡、辛棄疾、陳亮、劉後村等人是也。[14]
    筆者當年研究詞三品說,只能在圖書館翻查古籍、文獻、期刊和論文集,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神,但受圖書館藏書不足影響,所見實在有限,而且肯定會有遺漏。但在今天,即使是《四部叢刊》、《四庫全書》這些研究文史必備的工具書,也可隨時在網絡上找到,數字化的電子版古籍,可說對詞學理論研究十分有用。古籍數字化不但改變了學者蒐集資料的方式,更可以助學者節省精神時間,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能在短時間內深入閱讀有關的研究資料,不會受圖書館藏書不足的影響。
    其次,我國古典文學源遠流長,文學作品和相關文獻數量龐大,即使是博聞強記的學者,也會有所遺漏。加上近年研究詞學理論的學者甚多,研究成果也十分豐富,學者要作深入研究,一定要掌握最新的研究路向和成果。不過,研究詞學理論的學者眾多,又分隔海峽兩岸,雖然大家可以透過研討會作學術交流,但與會者的名額有限,若能把研究成果在網絡上載,其他學者便能掌握最新的詞學理論研究領域和學術資料。因此,透過資訊科技,學者可以擴闊學術視野,蒐集資料更加完備,研究也更縝密。
    由此可見,資訊科技對中國古典詞學理論研究的影響不少。如果筆者單憑古籍流傳下來的書面資料,雖然可以研究詞學理論部分專題,但可能會有遺漏。現在有了資訊科技提供的電子版古籍和網頁,使筆者對中國古典詞學理論的研究更深入和方便,雖然資訊科技在詞學理論研究的角色並非主角,但能起綠葉輔助之作用,利用古籍和資訊科技結合做研究,相信會事半功倍,也應是學術界未來的研究方式。
    五、結論
    以上敍述了資訊科技與詞學理論研究的關係,並分析詞學理論研究使用資訊科技的好處及局限,以及資訊科技對中國古典詞學理論研究的影響。由此可見,資訊科技與詞學理論研究的關係日益密切。資訊科技在蒐集、儲存及分析資料各方面,都有很大貢獻,作為輔助研究,實在非常方便和有用,而且節省時間和資源。但若全面採用資訊科技作詞學理論研究,仍有不少問題尚待解決,如網上資料是否正確,有沒有偽造或出錯?網頁上的論文和論點質素如何?是否原創,有沒有抄襲?其學術水平、質素如何維持?如果把研究成果或論文在網絡上載,可以流傳甚廣,有利學術交流,但容易給別人模仿抄襲。如何杜絕抄襲的惡習,如何保護知識產權,應否設立嚴謹的審核制度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還有,海峽兩岸所用字體繁簡不同,內地和新加坡用簡體字,香港、澳門、台灣用繁體字,但繁簡字對譯的電腦軟件不大精確,常常出現錯譯,令人啼笑皆非,如〝松风亮节〞竟譯作〝鬆風亮節〞,〝脑轻松〞竟譯作〝腦輕松〞等等。而且古籍大多以繁體字寫作,內地學者要把古籍數字化,除了要熟悉繁體字外,還要細心校對,避免出現錯譯的情況。最後,如何適當地使用資訊科技來配合中國詞學理論研究,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參考書目
    1. 伍慧珠博士論文:《劉熙載文體論研究》, 2009年12月2日。
    注释:
    [1] 引自網頁:http://www.hudong.com/wiki/%E6%95%B0%E5%AD%97%E5%8C%96
    [2] 引自陳陽:【中文古籍數字化的成果與存在問題】一文,http://www.guoxue.com/zt/gjszh/yjwz_004.htm
    [3] 引自網頁:http://www.1wei.com/wenxue/list/40527.htm
    [4] 引自網頁:jpkc.fudan.edu.cn/s/44/t/43/06/64/info1636.htm 發佈時間:2008-06-20
    [5] 引自網頁: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5079_1.html 作者:佚名 時間:2006-2-26
    [6] 引自網頁:中國文學網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63119
    [7] 引自網頁:http://baike.baidu.com/view/126086.htm
    [8] 劉熙載著:《藝概》卷四《詞曲概》,中國書店,劉半農藏同治十二年刻本,第十五下頁。
    [9] 陳亮:《陳亮龍川詞箋注》,姜書閣箋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第97頁。
    [10] 劉熙載著:《藝概》卷二《詩概》,中國書店,劉半農藏同治十二年刻本,第二十九上頁。
    [11] 劉熙載著:《藝概》卷二《詩概》,中國書店,劉半農藏同治十二年刻本,第二十九下頁。
    [12] 劉熙載著:《藝概》卷二《詩概》,中國書店,劉半農藏同治十二年刻本,第二十九下頁。
    [13] 劉熙載著:《藝概》卷三《賦概》,中國書店,劉半農藏同治十二年刻本,第十七上頁。
    [14] 引自:伍慧珠博士論文:《劉熙載文體論研究》,190-195頁,2009年12月2日。
    (作者单位: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