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漫谈 >

大道至简 守常明变:听王守常院长谈“中国智慧”


    
    王守常院长作为影响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三大团体之一“中国文化书院”的早期参与者与现任“掌门人”,是中国新时期“国学”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当之无愧的中国当代文化大家,却没有丝毫所谓架子和排场。年近七旬的他,奔波在全国各地讲学,他没有带秘书,上下火车连行李都不允许来接他的工作人员帮忙提取。饭桌上二两“二锅头”,一碟花生米,他吃得津津有味。当许多学术明星动辄十几万的出场费四处“跑场子”的时候,他给自己定的是最普通的教授的课酬。
    王院长的书法造诣非常高,有些书法家会惜墨如金,可是当一位编著了《新全家宝》一书准备出版的普通老人找到他题写书名的时候,他没有任何推辞,百忙之中抽空写了三个不同的版本供老人选择,且分文不取。邀请讲学的单位无论山高路远,他都不辞辛苦欣然前往,而且他最愿意上大课,因为这样受益的听众最多。当他坐在台下的时候,就像一位极其普通的老人,衣着朴素,言之简默,谦卑慈祥。而当他走上讲台,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你才感觉到他的智慧与博大。
    “如何解决当下的问题,既要回到自己的文化传统,也要向世界开放和学习。”王院长开宗明义地说,今天中国的经济、军事和安全都还有待进步,但今天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文化安全。如果我们不回到自己的文化传统,就没有自信,没有荣誉感,没有归宿感。所以我们要回归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老祖宗那里去寻找智慧和自信,返本开新!
    “中国不是地理概念,是文化、文明的概念。”“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是为‘华夏’。”王院长从文化的概念和中国的起源说起,让我们对传统、对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敬意。而王院长从对道与器、和与同、时与空等概念的解读中诠释的中国智慧,更让人拨开迷雾,豁然开朗。因此,我们仅对王院长授课的内容进行撷取和整理,力求原汁原味。
    道与器:哲学的智慧
    我们首先要明白两个概念,一个是道的概念,一个是器的概念。《易经》中说:“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道和器这两句话是了解中国文化核心的一对概念。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道确实不能用语言说清楚,说清楚就不是道了。道是万物之本,道无处不在,道在屎尿中,道在鲜花里。道是规律,是道德。花道、茶道、剑道都是道,道是万物承载的根本。
    器是什么呢?形而下者谓之器。它是具体的、可描述的东西,是术,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的关系一定是“道在器中,以道御器。” 《孙子兵法》是讲道的,第一篇就是“始计篇”起首就是讲道。“兵者,国之大事,道、天、地、将、法。”五问的第一就是道,道就是立名统一,问各位愿不愿打仗。战争都是国家最重大的事,关乎老百姓的存亡,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去体察。从《孙子兵法》里,我们对战争的性质就会有更透彻的了解。伊拉克战争只是萨达姆的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翻过二、三十米的城墙都是老百姓搭的梯子,因为政府不得民心。《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伐兵。” 战争是解决政治解决不了的,发兵的目的是以战止战的。
    《三十六计》里是没有一个道字的,只有术,所以是中国兵学中最下作、最下三滥的东西。但是很可怕的是,我们现在很多电视节目里大谈《三十六计》,还有的企业学三十六计去做营销,你觉得会有好的结果吗?你天天借刀杀人,浑水摸鱼,顺手牵羊,走为上策,谁还敢和你做生意? 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以道御器,才能长久。
    时与空:历史的智慧
    《中庸》云:“叩其两端而执中,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折中调和。折中不是百分之五十的意思,是三的意思,是要从第三个角度思考问题,要有变的思路,任何事物放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思考。
    
    毛主席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说了一段话:“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批判与继承,优秀的要继承,腐朽的要批判;民族的我们要继承,封建的我们要批判。”对文化要批判地继承。一个事物发生在一个特定时间内,在那个时代是错的,在这个时代可能是正确的;在那个时代是正确的,在这个时代他可能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容易形成错误的思维方法,这个思维方法叫做一分为二,换个角度叫两元对立的思考方式,现在我们还要加上合二为一。
    西方的论证方式是数学和逻辑,而中国喜欢举例子。比如关于孝道,有一个舜的故事。舜的家人对他不好,但他努力耕作,孝老爱亲,大家把他当孝子看待。但舜娶了老婆不告诉父母,因为如果告诉了父母,就不会让他娶。在古代,娶老婆不告诉父母是不孝。那么,舜到底是孝?还是不孝?如果仅仅从娶和不娶两端来思考问题,肯定没有办法解释,但从第三个角度“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考虑,那舜显然是孝子。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古代有男女有别的要求,“男女授受不亲之谓大礼”,男人不能随便碰女人身体。但是,假如你嫂子掉在水里,你不救她她就淹死了,你管她就违反了“授受不亲”原则,怎么办?有时空的概念就能解决问题,在当时的情境下,必须放弃所谓大礼而“援之以手”。因此,一个社会没有原则就会乱,但如果原则没法适应社会,而社会变化太快,不能依据时空的变化去纠正就错大了。
    和与同:团队的智慧
    中国文化对于管理有许多启示。我们说要建立和谐社会,那“和”是什么?最早出现在中国的音乐史里,“音因序而和”,也就是七个不同音音节组合在一起,构成和弦,好的音乐就是和的音乐,强调多样性和多元化。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中,和就是多元化,就是合作,而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一团和气。
    
    春秋诸子百家中,墨家和儒家有“和同之辩”。墨家强调“尚同”,告诉统治者要统一思想和行动才能治理好国家。儒家强调文化“和为贵”,“前面还一有句话”礼为先“。历史书有记载,齐景公有个大臣据特会拍马屁,两人关系极为亲密。景公问晏子,我和我最喜欢的臣子,我们是“同”的关系还是“和”的关系?晏子说,你和你最喜欢的臣子是“同”的关系,不是“和”的关系。“君说是,臣说是,君说否,臣说否。”这是同。“君说是,臣可否;臣说否,君说是。”这才是和的关系。也就是说,领导说对的,我就说是对的,他说的是错的,我也不逆着他,跟着他说错的,永远和上级保持一致,这是同。而和的概念是,领导说是,下属可以提反对意见;但下属提反对意见的时候,领导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明辨是非,如果下属错了,能够纠正过来。兼听则明,偏听则信。自然界的生物要多样化,社会也需要多样化。联合国大厦的门口刻着这样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法国人说,你说的每一句我都反对,但我用生命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和则相生,同则不继。和是强调多元化,只有多元化才有生命力!
    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要善于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学会欣赏和赞美别人,才能建构一个和谐的社会。
    德与仁:养生的智慧
    中国传统养生的智慧,对今天的人很有意义。现在养生是热点,打开电视到处都是保健品广告,仿佛吃了这些就能长命百岁。这些广告都是无耻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大学》里说:“富润屋,德润身”。金钱装饰房子,道德滋养身心,一个只考虑自己利益的人不会长命。老子说:“死而不亡者为寿,亡者其道犹存。” 亡是忘的通假字。一个人的生命不是以身体生命来延长,而是在于以社会、于民族、于国家、于家庭、于个人所体现出来有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人生要在有限的生命里体现出价值,人民就不会忘记你。
    体会出生命的意义之后,再讲养生的办法。清代晚期桐城派著名学者方苞对“仁者寿”做了精辟的注解。他说:“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能做到这四点,你就会长寿。孔子没有对“仁者寿”作更多的解释和论证,但是,“仁者寿”这一概念作为儒家经典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并在历代学者对于儒家经典中有关养生思想的不断的诠释中发挥出新的内涵,从而构成了儒家养生学的基石。儒家特别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在养生中的作用,主张突出个人养德的主动性,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的境界,并认为这是人们得以长寿的基本要素。
    气之温和,就是脾气温和,纠结的人容易得肝癌,因为气淤伤肝。质执慈良,讲的是本心,发乎本心地关心他人,不求回报。宽宏就是宽容,理解和谅解他人,甚至是自己不喜欢的人,放大自己的心量。言之简默,就是少说话,不争不辩,争来争去争口气,没有意义。
    养生的关键在于心理的养生而不在于身体的养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是长寿系,教授们基本都是90多岁才故去的,我么开玩笑说活不到80岁算“夭折“。启功先生80岁生日时高兴地说:”哎呀,我终于加入了小弟弟的行列。“但他们并没有特别注意养生,基本不吃什么保健品,吃东西不太注意,有得还抽点烟,每天喝点二锅头,也不怎么运动。把中国四大名著翻译成到国外的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95岁才去世,他每天喝点二锅头,晚上8点多睡,早上4点起床,就是适应阴阳生发的规律,注意仁和德的培养。所以养生不需要刻意追求,养气养道,有德有仁,无畏无忧,自然长寿。
    来源:微信公众号“文正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