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文化大院如何不再"真空"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0:11:12 人民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我在所调查的40个村里看到,文化大院大多‘高墙大院,铁将军把门’。不少农村文化大院实际上流于形式。”回忆起2008年底在河南省嵩县做的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如是说。 “嵩县文化大院的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他农村的文化大院、或者文化基础设施,也暴露出类似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大院工程,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此,记者采访了三地农村的村委会主任、村民,以及专家,“冷”思考文化大院的发展。 【现状】 部分农村存在文化建设“真空” 由于地域差异、发展不均,乡村文化之路走得并不平坦。 浙江温州市芦浦村,至今没有文化大院。村委会主任杨平贵表示,当地没有文化大院的说法,一般都称作文化站。“不过,12月份有了新动向。镇上在6个村试点,将村里的老人会改造成文化站。每个村补贴2万元。”对于补助额度,杨平贵认为比较有限:“文化建设是个无底洞,要办好的话,2万元肯定不够。无非也就是买些书,弄些体育设备。” 有人建议村里集资建设文化站,杨平贵表示村集体缺少经费,“上面有政策、有支持,活动才办得起来。全得看上面的安排。” 就温州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文化站入村的进度显得比较滞后。有学者表示,这种困局的产生,上级政府和乡村都负有一定责任:各级政府生产经营性倾向比较严重,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有所减少或相对减少;而农村长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形成了农村文化建设上的部分“真空”。 相较于钱袋不殷实的芦浦村,山西运城市留驾庄村则“豪掷”200多万元,将当地一幢教学楼改造为文体大院:羽毛球馆、篮球馆、老年活动室、图书馆,一应俱全。“区里没有财政支持,不过给了一些书。钱都是村里自己出的。”村委会主任史中民坦陈,获得了政府征地费用后,“七八成都投到文体大院里去了。” 留驾庄村“文化先行”的思路让很多人颇感意外,不过,在史中民看来,这是水到渠成之事:“修大路、盖大楼的事都由区里规划,不用我们操心。政府给了钱,农民又没事干,不搞精神文明搞啥?” 尽管投入数百万元,但史中民并未给出一个明晰、可操作的文化大院长期规划。对此,郑风田表示,文化大院的后续规划和发展才是问题关键,“如果后期资金投入不到位,文化大院实际上是一个空壳”。因此,“空壳化”依然可能是留驾庄村需要面对的严峻议题。 【难点】 文化建设无法带给农民切身利益 说起村里有什么文化活动,杨平贵的回答颇为简短:“扑克、麻将。”当记者希望听到第三样时,他尴尬地笑称:“真的没有了。”而在留驾庄村,因为有文体大院,“村民还会去打球锻炼。文体大院里建有小游园,妇女们也会抱着孩子在里面转转。”史中民说道。 针对农村文化活动单薄的现状,山东兖州市宋村村民易玉宽表示:“农村缺少文化设施,农民难以享受各式各样的文化服务。加上收入偏低,文化消费后劲不足,导致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抬头。” 除了客观条件的束缚,有学者指出,因为看不到文化建设带来的切身利益,不少农民积极性不高、缺乏热情,“给不良文化的发展留下了缝隙”。即使建有文化大院,一时间也难以扭转农村文化单薄的现状。 更值得注意的,是农村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问题。在芦浦村,网络的普及率很高,据杨平贵介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脑,“孩子上网的很多,大多数都在打游戏,顾不上学习”。史中民有着同样的顾虑:“村里有三四家网吧,经营很不规范,经常让未成年人自由进出,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肯定有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海量的信息,同时也产生了青少年网瘾问题,在农村的“文化白纸”亟待上色时,影响了农村的文化建设。对此,有学者认为,在农村地区,许多父母的互联网知识不如子女,因而对于子女的上网活动难以有效监控。“可以借助文化大院开办农村网络学习班,通过学习和培训提升农村家长的网络素养,进而有效指导和帮助孩子合理上网。文化大院的功能内涵,应当更加丰富。” 【破题】 “文化富民”,才能可持续发展 要让文化大院真正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的难点,郑风田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做文章。 “首先,农民光有‘院子’不行,还要有‘戏子’。”郑风田表示,以往政府对于文化大院的投入只重视一次性基础建设,忽视平时的日常维护。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文化能人的培训和对乡村剧团的补贴力度。 “其次,‘仓廪实’才能‘知礼节’。”郑风田认为,不能仅就文化谈文化,经济上的脱贫才是解决文化问题的根本,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将文化活动和增收创收结合起来,做到“文化富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自上而下’的文化大院建设,必须要以‘自下而上’的需求导向机制为基础。”在郑风田看来,文化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能代替需求,应该让农民自己对“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基础设施”进行选择,然后财政直接予以补贴。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光认为,文化大院不能沦为政绩工程,应当“嵌入到农村传统的文化生活之中”,不要搞一些脱离农民日常生活的活动;要注重长期性、普惠性效果,“不要搞成宣传式、精品式的活动”。 对于文化建设,农民的意见很朴素,却很实际。 易玉宽认为,文化大院应该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中心。农民最需要农业科技,应该借文化大院推广各类农业科学知识。同时,多邀请科技人员下到田间,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另外,还应该在文化大院多举办一些演出、图书展销、电影放映等。 杨平贵则将青壮劳动力的流失视为农村文化发展的“大敌”:“搞文化最终还是要靠人。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离开了村子,文化建设没了主力军。”他认为,应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的年轻人留下来。 王春光认为,还应当细分农民的需求:“老人可能更喜欢传统的地方文化项目,而目前农村儿童的文化需求往往是被忽视的。”政府应该针对这种状况,为农村的文化生活提供更多富有针对性的支持。(杨旭 马跃峰)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当代中国 还有没有文化大师(2)
- 下一篇:当代中国 还有没有文化大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