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起用"馋虫"替换"老饕"(图)


    
    在对待吃上,人有不同的类型。明代美食家朱彝尊把食客分成三类:一是,饭量特大、不挑肥拣瘦(“餔餟之人”);二是,追求珍奇之味、甚至“养口腹而忘性命”(“滋味之人”);三是吃腻了厚味而回归清淡(“养生之人”)。后两种人合起来,近于今天所谓“美食家”。 
    很少有人想到“美食家”一词本来不是中国话,《辞海》里都没收。直到现代,梁实秋才开始用“美食者”来跟“饕餮客”对应。 
    “老饕”是贪吃“食”的,美食家是欣赏“味”的。随着美食文化的进化,用钱钟书的话说:“辨味而不是充饥,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成了最后或最高的裁判。”中餐自古就特有饭菜之分,饭管充饥,菜讲“味”。《中庸》说人没有不吃饭的。却很少“知味”的,苏东坡冒死吃河豚,宋代笔记因此说他“知味”。但“知味”字面上表达不出对特定之“味”的嗜好。 
    馋嘴的人现今都被叫做“美食家”,这也不够确切:“家”表示能力和资格,一个人馋得要命也未必够得上“家”。英文“美食家”来源是法语,有一项含义是“能品尝食物和美酒的行家”。通晓法文的钱钟书宁肯把法国的美食刊物译为《老饕年鉴》。 
    馋是一种脾性,怎么称呼这种脾性突出的人?最明确的该是“馋人”。台湾史学家、美食家逯耀东先生(季羡林先生曾为我介绍)就爱自称“馋人”,他给美食家唐鲁孙的书写的“序言”,题目就叫《馋人说馋》。然而馋人还不算是个词儿,《现代汉语词典》里都找不到,也太缺乏文采。 
    国人开口闭口不离吃,国语里岂能缺少表示馋人的词儿? 
    其实更好的名称早就现成。我发现,宋代美食家陆游就用过“老馋”这个词儿,他歌颂莼菜的诗中就有“老馋自觉笔力短”之句。“老饕”的错乱“老馋”没有,而文采等长处它却具备。那为什么没有流行起来?我想是因为陆游的名气没有苏东坡大。“老馋”只是在诗里出现过一次,敌不过《老饕赋》的整篇。我主张推行“老馋”代替“老饕”,只怕也无济于事。由于先入为主,人们宁愿容忍词义的错乱。 
    民间俗话中有个“馋鬼”,一时很难从权威文献里找到例句。周作人爱用“馋痨”一词,例如一篇短文里说:“捏起饭碗自然更显出加倍的馋痨,虽然知道有旁人笑话也都管不得了。”“痨”曾是不治之症,跟鬼差不多。馋鬼、馋痨都被饥饿扭曲了,太过俚俗而且丑陋。 
    幸而梁实秋用过一个好词:馋虫子。他在《雅舍谈吃》中回忆儿时吃小炸丸子,每人分两三个,“刚好把馋虫子勾上喉头”。旧笔记书中常见这样的掌故:“馋痨”病人经过神医下药,吐出一堆虫子来。用虫子代表“饱了还贪”的馋人是非常恰当的。现今正流行用“虫”来称呼具有某种特长或癖好的人,譬如“网虫”。所以我强烈推荐“馋虫”这个词儿,来填补我们美食之邦的一大词语缺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