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戏说福州扁肉燕(图)


    
    扁肉燕 央视《海峡西岸行》图片
    异地的朋友问我说:“你们福州扁肉燕究竟是什么东东?为啥扁肉后面加个燕?”在这之前,我也从来没去揣摩过。从外公外婆起就这么一直“燕”到今天的嘛。
    后来“摆渡”了一下:明嘉靖年间,福建浦城有一个告老还乡的御使大人不知是吃多了山珍海味,还是远离官场感到郁闷,一时纳差,不思饮食。随身厨师一时性起,(不排除被御使大人骂烦了)用木棒把猪后腿肉砸成肉泥(也不排除往猪身上出气),看看身边又有佃户新送来的地瓜粉,就又随手抓了几把掺进肉泥中,搅和搅和杠成薄片幷切成方块,包上肉糜滚汤煮沸。一碗醇香、滑润的扁肉燕下肚,御使大人顿感神清气爽,连声问:“此点心味如燕窝叫何名字?叫何名字给老夫快快说来。”(瞧!退休了还放不下当年在公堂时的模样)厨师想起扁肉在沸水中展开半透明的燕尾上下翻腾的景象,便信口胡诌“那……那是扁肉燕”(更不排除歪打正着后的自鸣得意),这扁肉从此以后就一“燕”定终身了。
    既要感谢这个“燕”厨师,就因为他一时性起的乱捶乱砸,也要感谢那第一个把扁肉燕店开到福州的建宁人。是他们前后“通力合作”,给广大的福州百姓送了一道百年不变的吉庆佳肴。三百多年来扁肉燕的馅料由单一的猪后腿肉,不断被加入剁碎的虾干或搅碎的虾肉、切粒的荸荠等等,使它的味道越来越鲜,模样越来越俊俏。无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庆寿做生,扁肉燕总是扮演重头戏的角色。它隆重登场时陪伴其左右的必定是数个剥去皮的鸭蛋(以桌上人数定)。福州人把鸭蛋叫作“阿卵”,恰好与“压乱”同音,把“乱”压下去不就太平了?所以这二“人”组合,福州人叫它“太平燕”。如果你有幸在当地参加一场婚宴,你会惊奇地发现,在“太平燕”飞临之时一定是鼓乐齐鸣,鞭炮声声,婚宴场上欢声雷动。你说“太平”降临了谁不伸双手迎接?随着生活愈来愈好,人们的肚子愈吃愈饱,酒宴上偌大的鸭蛋让食客们只感到眼大肚子小,再说这清平的世界也不必费心“压乱”,所以酒家借用“鹌鹑蛋”(福州话音同“安全”)取代鸭蛋。这小小的变动,把福州扁肉燕朝着改革的道路又稍稍向前推了一步。
    扁肉燕的出现究竟早于馄饨还是迟于云吞?我没有考证。但是它的出现丰富了中国词汇库这是无可置疑的,网民们在讨厌一个人时会在网上“声嘶力竭”地叫:“扁他!扁他!”其原始动力保不定就来自“燕”厨师手上的那根棒子。拔出萝卜带着泥,肉燕好吃“扁”难听,也只好随它去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