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马丽雅]老北京名吃——全聚德(2)


    老全聚德有一句生意经:鸭要好,人要能,话要甜。全聚德烤鸭之所以成为北京烤鸭精品的代表,与其“鸭要好”的信条分不开。这当中有什么秘诀呢?
    全聚德创立初期,鸭子来自北京城根西北角的鸭场,它以谷物喂养鸭子,肉质清香怡人,没有腥味;鸭场又处于玉泉山水脉上,水质清纯,富含矿物质,鸭肉因此肥嫩鲜香。待全聚德发展起来后,需要的鸭子数量越来越多,全聚德就修建了自己的养鸭房,称“鸭局子”,只从外购进不足三斤的雏鸭;然后放在自己后院喂养填肥,不到一定重量不宰杀,以保证鸭体肥胖、脂肪丰厚。那时北京许多烤炉铺专挑便宜鸭子、残鸭子买,全聚德却正好相反,只买好鸭子。准备进炉烤制的鸭子,都是当天新宰的,一出炉便上桌,吃起来又酥又香,为人称道(《全聚德的故事》,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56页)。
    在鸭子的加工和烤制方法上,全聚德逐渐形成一套较为严整的环环相扣的操作工序,并一丝不苟地执行:宰杀、烫毛、煺毛、吹气、开身、掏膛、支撑、洗膛、挂钩、晾皮、打糖、再晾皮(以上为制胚工序);堵塞、灌水、人炉、燎裆、转体、出炉(以上为烤制工序)等。工序的每一道又有许多讲究,特别是在具体操作中,有许多窍门。经过以上各道工序严格有序的操作,全聚德烤制出的鸭子外形美观,丰盈饱满,通体呈枣红色,表皮酥脆,片下的皮扔在盘中“铿锵”有声;皮下肌肉间的脂肪熔化渗透到肌肤纤维里面,吃起来皮脆、肉嫩、鲜香酥美,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燕京杂记》有“京师美馔,莫妙于鸭”之说。
    全聚德在经营方面也很有它的特点,设置有“卖头”,即负责卖鸭子的人。每当客人上座,卖头就手提大、中、小三只鸭子上前。请客人点鸭,卖头在客人所选鸭胚的鸭腿上挂上一个小铜牌儿;有时客人也用毛笔在鸭胚上做一记号。然后卖头再将鸭子送与烤鸭师傅烤制。到全聚德用餐,顾客无需担心伙计把大鸭子换成小鸭子(《全聚德史话》,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
    早年全聚德本着“买卖公平、童叟无欺”的原则经营。发明了“鸭四吃”的方法。在第一吃——烤鸭外,又有第二吃,即将片烤鸭时流在盘子里的鸭油,做成鸭油蛋羹;第三吃,将烤鸭片皮后较肥的部分,片下切丝,回炉做鸭丝烹掐菜;第四吃,将片鸭后剩下的骨架,加冬瓜或白菜熬成糟骨鸭汤,端给顾客(《全聚德的故事》,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73页)。这些做法深得人心。“鸭四吃”虽只是在烤鸭本身基础上对鸭油、鸭肉、鸭汤下了些工夫,但却为全聚德招徕了不少顾客。
    在清朝,烤鸭是市食中常见的佳肴,亲戚朋友间常以烤鸭为馈赠礼品,据梁章钜在道光年间编著的《归田琐记》记载:“都城风俗,亲戚寿日,必以烧鸭烧豚相馈遗。”(中华书局,1981,34页)可是,携带烤鸭,既不方便,又不雅观;而且送上门如当时不吃,过后风味全失。于是,鸭票应运而生。送礼者用等值的钱从全聚德买回鸭票,待需要时,就装在一红纸套里送给对方,既轻便,又礼貌。受礼者可随时持票到全聚德用餐,也可通知店铺伙计送货上门,现片现吃,甚至还可再作为礼物转送他人。发行鸭票,对于全聚德至少有两个好处:首先,增加了销售额;其次,吸收了众多资金,方便了资金周转。作为筹集资金的一种手段,特别是1901年前后全聚德兴建二层楼馆时,大量发行鸭票起了重要的融资作用,使其捉襟见肘的财务状况得以缓解。
    而在吃饭的时候,店员的招呼词也颇有意思。每到饭口,全聚德的掌柜、堂头、卖头都要在门口、过道迎候顾客。等顾客上楼进了雅座,跑堂的一边用白净的手巾揩抹桌面,一边与顾客搭讪:
    “今天天气不错,坐坐您哪!”
    “老没见啦!您老身体好啊!”
    “您今儿得空,又来照顾我们的买卖啦!”
    “哟!今儿下雨,您看您衣服都淋湿了,快坐快坐!我去给您泡热茶。”
    (《全聚德史话》,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106页)
    宾主在和谐温馨的气氛中进餐,也是全聚德这样的老字号特有的场景。
    全聚德从同治三年(1864)开始,至今已有145年的历史,这是与它自身的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有密切关系的。1998年初,北京几家新闻媒体就“哪些产品能够代表北京的经济形象”问题进行公众调查,结果51%的北京市民和50%的外地游客首选全聚德。2008年,“全聚德挂炉烤鸭技术”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看来,全聚德真成为老北京名吃中的一道特别的风景了。
    (原文刊于《文史知识》2009年第8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