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重访文化大家:拨云寻意古道 倚树听韵流泉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7:11:58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标题书法:冯 远 致读者 又一次,纪元更迭;又一次,深情回眸。 岁月流转中,究竟有什么岿然不动?究竟有什么让生命超越时间的绑缚? 这个岁末,本报记者再度探访十二位曾经“做客”副刊“足音”栏目的文化大家,这是我们对既往岁月的回望、对文化坚守的致敬;也是我们对生命记忆的问候、对未来之路的叩寻。 拨云寻意古道,倚树听韵流泉。沙博理、吴良镛、宿白、任溶溶、叶嘉莹、戴逸、方掬芬、李学勤、傅璇琮、程泰宁、裴艳玲、施大畏——今天,我们一次次敲开他们朴素的门扉,一次次品读他们温暖的回忆。在这十二位文化大家的跫跫足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坚韧、坚定、坚守。无数个昼夜往复,无数次踯躅徘徊,他们或青灯黄卷、秉烛探幽,或兀兀穷年、痴心不改。而恰是这些数不清的戮力前行,构筑了我们中国梦的伟大愿景。 感谢他们,祝福他们! 沙博理 天地如逆旅 心安即吾乡 沙博理 北京什刹海南官房胡同的一个小四合院,院门“吱呀”一声开启,走出一位满头华发、高高鼻梁的老人。他拄着拐杖,绅士地向来访的客人点头致意,并诙谐地笑道:“女士们今天都很漂亮嘛!” 这便是98岁的翻译家沙博理。他领着客人,穿过栽有月季与紫竹的庭院,径直走向里面的小屋。进门脱外套时,沙老不无得意地说:“你们今天要来,我特意穿了礼服。”仔细一看,他着一件米色衬衫,罩一件蓝色坎肩,显得气色很好。 在家里,沙老会颇有兴致地向客人展示“宝贝”,有时是一个罗盘,有时则是一个衣柜。他打开衣柜门,里面摆满的竟是各种图书,原来,衣柜已被他自己改造成了书柜——这是一件让他颇为得意的创举。客人告诉他:“想象力倒不错,只是衣柜恐怕受不住这么重的书。”沙老忙说:“不会的,不会的。”可没过多久,衣柜的板子果然塌断了。 沙老家里放着不少中英文旧书,里面有他翻译的作品《我的父亲邓小平》、《水浒传》等,还有他撰写的关于犹太人在中国的专著。由他翻译的《水浒传》广受赞誉,被认为达到了信、达、雅的完美结合。沙老一生笔耕不辍,直到90多岁,依然想着要把中国文化介绍出去。两三年前,他还想要翻译金庸小说,可惜后来一查,金庸小说都已有了英译本,这才作罢。 沙老的生活有些“洋派”,午餐很简单,且自己动手:一个人站在冰箱前的橱柜旁,用吐司机烤两片面包,夹几片培根、几片生菜叶,一杯咖啡,有时是一杯啤酒。但同时,他又对豆浆油条、芝麻火烧这些老北京味儿情有独钟。这个月将迎来他的生日,问及他想吃什么,沙老笑道:“吃什么都没关系,只要不让我讲话,朋友们坐一坐,就可以啦。” 这位来自美国的老头儿,一生有着不少传奇。他生于纽约,参加二战,做过律师,最后却与中国结缘。他醉心于古老的中华文化,说自己有着龙凤情结:“凤”当然是指他的妻子凤子,一位美丽的中国女性,帮助他走进了中国文化;“龙”则是指“中国”。31岁时一脚踏入中国,他便把生命的根扎进了这片土地。半个多世纪风云激荡,有人劝他回去,他总是摇头——中国有他的爱人,有他的朋友,有他喜欢的传统文化,这些都已经化为他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中美建交后,沙老回了一趟美国探亲,原定的假期还没休满,又匆匆回来。对在中国呆久了的他来说,美国生活反倒显得有些不适应。回到北京,他感到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沙老笑意融融的脸上,窗户之外,小院温馨静谧,几株紫竹在轻风里摇曳,与它们的主人一道,尽情享受这静谧绵长的时光。(张健 金之)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钱存训是谁?
- 下一篇:梅花与才子不老——陆文夫先生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