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之诚先生评传(1)
http://www.newdu.com 2024/11/13 07:11:12 北京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先生姓邓,名之诚,号明斋,又号五石斋,文如其字。原籍江苏江宁。以清光绪十三年十月十五日(公元1887年11月29日)生于成都,1960年1月6日卒于北京,享年七十有三。清道光年间闽浙总督邓廷桢是其曾祖。祖名文基,字竹芗;父名栻,字小竹。同、光之际,先生之祖与父均游宦川、滇。先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侍母自川入滇,自后随宦小竹公,遍历滇中。比遭孤露,久滞昆明。先后客滇十有八载。 先生儿时就傅喜读书,耽文辞,曾毕业于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法文科。稍长抵滇,随小竹公赴东川、蒙化、腾越、开化、广南、云南诸府任所,略习六代书史,得自庭训居多。继而考入云南两级师范学堂,中分文武两科,同时考入者,有李印泉(根源)先生。李身材魁梧,体力过人,专习军事;而先生文弱书生,禀赋岐嶷,专攻文史。俱各年少气盛,豪迈不羁,咸抱经世致用之志,虽一文一武,而最称莫逆,至老而弥笃。先生在校,品学兼优,试辄冠曹。 先生既毕业,以弱冠之年,担任《滇报》社编辑,主笔政者数年,时值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故对国内外政局以及地方应兴应革事宜,多有论述,辄为时贤所赞许。年二十三,受聘于昆明第一中学,教授史地课程者又数年,不特于历代史地之学,博闻强识,如数家珍;而且对当时朝野政局及世界各国形势亦莫不洞悉其得失利弊。但先生所最瞩目而又最感切于怀者,厥为清政府政治之腐败,完全被当时昏朽无能的满洲宗室王公亲贵所把持,成为爱新觉罗氏一家的封建专制独裁;而环视四邻,列强虎视耽耽,得寸进尺,势在垂涎瓜分,深恐我行将有亡国灭种之祸。故对其时从事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党人的地下活动,先生均解囊相助,有时还为掩护革命志士逃脱虎口而甘冒风险。辛亥革命前夕,先生亦挺身而出,与同班学友李印泉、邵次明、李西原等多人,为加速推翻清朝政府的革命活动,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几达一年之久。即在武昌起义以后,先生仍兼报社工作,撰写过多篇政治性文章,高声欢呼辛亥革命,热忱不懈。自袁世凯窃国,先生于1916年自滇入蜀,又积极参预护国军运动,并谒见了革命领袖孙中山(文)、黄克强(兴),以及护国军统帅蔡松坡(锷),同时会见了倒袁督军唐冥赓(继尧)、陆干卿(荣廷)、陈二庵(宦);汤住心(芗铭)等人。其中与二庵先生为忘年交,意气相投,嗣后又同寓北京二十余年,论学谈艺,知人论世,始终过从甚密。 先生与江阴缪筱珊(荃孙)先生同婚于成都庄氏,为姑侄辈(先生夫人庄宛如女士卒于1955年)。1917年先生自蜀出鄂,沿江东下,始返吴中。同年秋,贽见缪先生于上海虹口联珠楼寓所,倍觉亲切。适以叶浩吾(瀚)先生之介,应聘于北京大学,先生乃浮海北上,缪先生亦为议清史事抵京,同寓都中者数月,得时相过从,深蒙奖许。当时国史馆初改为国史编纂处,隶教育部,以北京大学校长蔡孑民(元培)先生兼任处长,礼聘屠敬山(寄)、刘申叔(师培)、叶浩吾(瀚)、童亦韩(学琦)、蒯耕崖(寿田)、孙季凡(诒棫)诸先生为国史纂辑,而张蔚西(相文)与先生任民国史纂辑。是时,先生尝欲编纂民国以来诸大事,成一专书,自以为廿年间祸乱相寻,泰半身亲目睹,或且预知隐秘,应易于属笔,终以其时当事人大都健在,个中曲折,是非恩怨,言人人殊,迄未克以一人一手之力成之。 稍后,先生又出任北平《新晨报》社总编辑者几一年,曾一度逐日撰写社论,大抵为斥责当时柄国者独夫专制祸国殃民之篇。事后剪贴裒辑,成两巨册,题名曰“千金簿”,先生对之,意颇自矜。从1917年至1928年十余年间,先生亦尝往来南北,得交章太炎(炳麟)、杨沧白(庶堪)、李仲公(以字行)、龚镇洲(振鹏)、叶誉虎(恭绰)、陈公穆(庆稣)、张孟劬(原名采田,后改尔田)、费闰生(行简)、尹石公(炎武)诸先生,诗文酬应,鱼雁时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