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其它文化 >

王学泰:杜甫是李白最真诚的朋友 诗歌令友谊感人


     
    杜甫是李白最真诚的朋友 诗歌让友谊具有感人的力量
    大家对文史感兴趣首先在史上下工夫,求得一个真相,才对那个时代有深刻的理解。《水浒传》有些事是发生在宋代,的是元代,有的是明代,其中的思想意识也分别打着南宋、金元、明初的色彩。《水浒传》是逐渐形成的。红楼梦前80回,写的事一看就出自一个人之手,是不是曹雪芹是另外一回事,肯定是一个人写的。但是《水浒传》则是从南宋话本、金元杂剧和生活在社会下层的读书人写成的。
    我这本《清词丽句细评量》中研究文字不多,主要是帮助大家欣赏和了解一些中国古体诗的美和中国古体诗反映的社会深度,我觉得有时古体诗甚至比新诗更有深度。
    浦江清先生说:“诗词的组织与散文的组织,根本上不同。诗词是有韵的语言,这韵的本身即有粘合的力量;有联接的能力。这些散漫的句子,论它们的内容和意义,诚然是各自成立为單位,中间沒有思想的貫串:但是有一个一韵到底的韵脚在那里联络贯串,这韵脚便是那合订本的主要的針线(音律的连锁和情调的統一作为輔助)。诗词的有韵,可以使散漫的句子粘合,正如花之有蒂,正如一盤散珠可以用一条金綫来穿住。”(《浦江清文录》) 散文的路子仿佛人上山、下山一样,路径宛然。而诗词的路,是从这个山头到那个山头,仿佛是孙悟空在云间发来飞去,仿佛没有连接的路。其实这个路是有的,只是被云彩遮住,读者看不见而已。
    散文与诗歌联结路数的差别也影响写作者的思维,往往写惯了诗歌的往往写不好散文,这在杜甫非常典型,杜甫有散文,文章也有好几卷,像《秋述》等,他的文章往往思维跳跃,不知所云。杜甫的诗写得那么好,任何曲折人间难说、难以表达的感情他都能表达淋漓尽致,杜甫留下诗歌1千4百多首,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复杂的生活,极其细腻的感情都能传达到位。这个现象值得注意。有些非常著名的诗人写的散文不是很成功的,包括闻一多先生。他写的散文像诗,包括论文。
    那么是现有的散文还是先有韵文呢?清代有位学者叫阮元,写过一篇《文言说》,他说实际上是先有的韵文,后有的散文。他说古代没文字的时候,那种政令传达、教化散播是国家最重要的大事,所谓“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最大的事就是两件,一是祭祀,二是打仗。这样重大的事件靠什么传达?当时没有文字,传达信息,全凭口耳,但口耳之间最易失真,古人把所传达的内容编成有对仗又押韵顺口的韵文(古人称之为“文”,没有这种文饰的叫做“言”),把打仗的地点、携带什么武器、应遵守的纪律与关注的事项都编进去,这样在人们在传播中方便而又不易失真。早期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战争的时候,井冈山时期,写的文告许多是四字句的韵文,念得特别上口,便于记忆。如毛泽东为红四军写的布告:“红军宗旨,民权革命。赣西一军,声威远震。此番计划,分兵前进。官佐兵伕,服从命令。平买平卖,事实为证。乱烧乱杀,在所必禁。地主田地,农民收种。债不要还,租不要送。增加工钱,老板担任。八时工作,恰好相称。军队待遇,亟须改订。发给田地,士兵有份。敌方官兵,准其投顺。以前行为,可以不论。城市商人,积铢累寸。只要服从,馀皆不论。”他的《筹军饷布告》也写成四字句“共产党军,打富济贫。要筹军饷,只问豪绅。限他三日,筹好洋银,贰千元款,送到本军。减少军款,倾屋烧焚。”直到20世纪,发表布告还用韵文,是适应了僻远之地,识字人少,做成韵文便于口耳相传。
    明白了这个道理,韵文先于散文出现就好理解了。韵文注重节奏,这个节奏也就是人心脏跳动的节奏和呼吸的节奏。
    西洋诗写男女之情的特多,中国诗也有写男女之情,但是中国人写男人和男人的感情的非常多,而且写得非常好。像杜甫怀念那几首诗,把跟李白的方方面面都谈出来,是李白最真诚的崇拜者,又是像兄弟一样的朋友。杜甫把男人之间友谊演绎得那样伟大,典故中的管鲍之交,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都为之逊色。儒家中朋友“一伦”经过杜甫的诗歌它具象化了,更具有感人的力量。
    杜甫后半生就靠朋友周济生活,我们现在很难想象,古人的生活离我们非常遥远了,唐代仍有贵族社会的遗风遗俗,朋友亲戚之间互通往来是极其平常的事。宋代是个世俗化的社会,大姓豪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宋代出现了两个特殊的群体,一是游民群体,二是文人士大夫群体。宋代以前是文武不分家的,这是贵族社会的特点,所谓出将入相。唐代许多文士都向往战斗生活,反映到诗中就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宋代开始,实施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了文武分流,再加上科举考试制度完善化,文人士大夫成为社会上一个独立群体。宋代在许多史学家看来已经进入“近世”。严复说过一句话,现在的制度风习,不论好、坏,都是宋代开其端的。可以再加上一句:清代集其成,现在仍有遗响。
    (本文系2015年王学泰教授参与某读书活动的发言实录之三,特整理重刊,以飨读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