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组织 > 其它 >

西樵山书院文化肇始于明代

本月初,新三湖书院重建投用,进驻其中的岭南文化研究院,用西樵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文化旅游促进局局长梁惠顔的话说,这是“西樵山的第三代书院”。 
    翻阅历史,很容易发现西樵山的书院文化肇始于明代中期,并迅速发展成为名气直逼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书院的后起之秀。至清代,以三湖书院为代表,由乡绅贤达创办的三大书院,带来樵山书院文化的第二波高峰。
    伴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前行,书院已成为记忆的物事,虽趋于式微,但不曾离开。而今,依托于原址重建的新三湖书院,以及即将开始的首期“康园论坛”,这条上下五百年的樵山书院文化经脉,或将重新焕发光彩。
    大儒云集造就“理学名山” 
    西樵山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朝。
    据年届90的西樵本土学者关祥先生研究,伴随着明朝中期岭南理学的兴起,正德年间,西樵山上出现了第一家书院,为哲学家湛若水所建。初时湛若水为书院取名“云谷书院”,意为要继承和发扬其师傅理学大师陈献章的“白沙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目前教科书上,王守仁的名气比湛若水要大得多,但是明代王守仁的“阳明学说”风靡全国,能够与之匹敌的,只有湛若水的“甘泉学说”,当时二说并立,时称“王湛”之学。
    故其时湛若水在西樵山办学的消息传出后,四方学子纷纷赶到西樵山要投入他的门下。在云谷书院落成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湛若水的门生又为他修建了大科书院。史料记载,湛若水在西樵讲学时,门生云集山中,虽然建于宋朝的湖南岳麓书院和江西白鹿书院早已闻名天下,但后起的大科书院名声直逼前两者。
    同一年,另一理学大师方献夫也在西樵山上建立了石泉书院。没过多久,曾任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的霍韬建立四峰书院。
    大儒云集,为西樵山赢得了“理学名山”美誉,青年才俊争相归附门下。“他们在此或求学问道,或诗文唱和,使四书院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学术中心,更发展成为岭南各地名儒大宦交流思想和政治主张的场所。”暨南大学历史学教授王元林曾说,在他们的带动下,广东出现了创立书院的高潮,据《广东书院制度沿革》统计,明代广东兴建书院共168所,大量书院的创立为岭南地区人才的培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力图重现“论道天下”之盛况
    进入清朝之后,西樵山上的书院进一步丰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湛若水为代表的理学家创建的大科书院、云谷书院、四峰书院、石泉书院等四大书院;一类是由乡绅贤达创办云溪书院(迁址重建后易名云瀛书院)、三湖书院、樵岭书院(原名七十二峰书院)。
    后一类书院规模不大、构造朴素,学生多来自乡下,类似乡间教育机构。建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三湖书院因康有为在此求学而闻名,有着“戊戌变法摇篮”之称。
    这也是南海将岭南文化研究院定址于三湖书院的原因。“这里是康有为进学之处,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起点;加上时间距离现在不算太久,知名度仍在。”梁惠顔说,原三湖书院在1978年遭到人为拆毁,原址上建起了三湖宾馆,虽异地重建了三湖书院,但只是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供人参观,书院文化式微。
    岭南文化研究院定址三湖书院后,南海将宾馆拆除,在原址上重建了新三湖书院,将之打造为集研究、教学与服务地方为一体,力争建成有较大影响的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力图再现书院文化论道天下之盛况。
    除此之外,即将在康有为故乡,南海丹灶镇举行的首届“康园论坛”,也将成为南海西部“第三代书院”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这一文化脉络从樵山延伸至丹灶。目前,该论坛已吸引了国内外近百名专家学者来此研究、讲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