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组织 > 历代书院 >

韩山书院


    
    清末的韩山师院图
    韩山书院可追溯到建于宋元祐五年(1090)的韩文公祠。早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韩愈来潮州任刺史。在任期间,他置办乡校,开启潮州兴学育才之风,驱鳄除弊,纾解民困,深得地方百姓拥戴。潮州人崇敬他,遂将山水易姓。韩愈登临手植橡树的笔架山被称为韩山,韩愈驱鳄的恶溪被改称韩江。宋代潮州兴建韩文公祠,祀贤传道,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先贤。于是有了韩山书院, “潮人以思韩之故,而有庙祀,而有书院,扁以韩山”。“庙学结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规制。书院以祀贤为第一要义,韩山书院的出现,与潮人祠祀韩愈紧密联系在一起。
    宋元祐五年(1090),潮州知州王涤,在城南建昌黎伯庙。“置膳田,养庶士”,祠祀韩文公,号称书院(参见祖植椿《重修韩祠碑》,载《潮州市文物志》6-16页)。
    淳熙十六年(1189),知州丁允元迁韩庙建于水东之韩山,原地遂墟。
    淳祐三年(1243),郡守郑良臣在韩庙故地建韩山书院。
    “外敞二门,讲堂中峙,匾曰城南书庄。后有堂匾曰泰山北斗,公之祠在焉,旁立天水先生赵德像。翼以两庑,四辟斋庐,曰由道,曰行义,曰进学,曰勤业。山长堂长位于祠堂之左右,仓廪庖湢井厕,靡不毕备。复拨置田亩山地为廪士之费,租入附于学库收支,董于佥幕。
    洞主郡守为之,山长郡博士为之。职事则堂长、司计各一员,斋长四员,斋生以二十员为额。春秋二试,则用四书讲义,堂计斋职以分数升点,一如郡庠规式。春秋二祀,则用次丁,郡率僚属以牲币酒醴献,工歌东坡祀公之诗以侑之。此书院创始之规模也。”(《永乐大典》卷5343第44页)
    淳祐五年(1245),陈圭任郡守,对韩山书院“尤切加意,春秋课试,亲为命题,讲明四书及濂洛诸老议论,以示正学之标的。捐金市朱文公所著书,实于书庄,与士友共切劘之。又刊复斋所书仁说于二壁,以广诸生之见闻。拨钱一千五百贯,置田益廪。增塑周濂溪、廖槎溪二先生像,并祠其中。”(《永乐大典》卷5343第44页)
    林希逸在咸淳五年(1269)撰写的《潮州重修韩山书院记》中云:“韩山书院余闻之旧矣..….前使君郑公良臣筑室于斯,匾其三门:曰城南书庄论堂;曰宗道祠室;曰泰山北斗,文公居中,天水赵公左,濂溪槎溪二公右。两庑四斋,职员十,生徒倍,食之以田。”(《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669—670页)可见当时韩山书院已具相当规模。一是有主事机构,设洞主、山长、堂长、斋长、司计等职事;二是讲堂、祠堂及斋舍等设施完备;三是拨廪置田养士,经费有着落;四是讲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四书经义及周张程朱理学为讲学考课内容,重讨论切磋以广诸生见闻;五是每岁行春秋二试、二祀,成为定制。世人评曰:“潮为广左甲郡,文物亦诸郡甲,在昔学宫雄伟,韩山书院亦然。”(见《永乐大典》卷5345第31页)
    宋元更替之际,韩山书院毁于兵火。
    元至元廿一年(1284),韩山书院重兴。
    至顺二年(1331),潮州路总管王元恭,拓建书院祠祀孔子、颜子、子思、曾子、孟子一圣四师,韩公、赵德、陈尧佐配享,宋代王涤等诸贤守从祀。建原道堂及“由道”、“进学”二斋舍,作为诸生肄习之所。院舍祠祀一一具备,宏敞壮伟倍加于前。书院弦诵之声,成为潮郡之一伟观。(见《永乐大典》卷5345第36页)
    至正十二年(1352),书院又毁于火。
    至正廿六年(1366),潮州路总管王翰,在城西南大隐庵旧址重建韩山书院。
    明代,建在城西南大隐庵旧址的韩山书院继续办学。永乐至万历年间,先后8次重修、维修。
    康熙廿七年(1688),韩山书院改为南隅社学。
    康熙卅年(1691),惠潮巡道史起贤,于笔架山麓新建昌黎书院,南隅社学后改称城南书院。自此,昌黎书院与城南书院分立。昌黎书院建于韩文公祠左,“文庙为展谒释奠之地,书院则讲学课文之所,相须有成,不可阙也。”(见《昌黎书院碑记》)
    雍正十年(1732),潮州知府龙为霖将昌黎书院扩而新之:为楼曰振华(作藏书之所),为堂曰原道,为书舍厅屋凡110间。复称韩山书院。此后的韩山书院隶于惠潮嘉道,广录惠、潮、嘉3州生童来院肄业,由巡道主持课试甄别。
    嘉庆至光绪初年,驻潮巡道曾先后3次重修韩山书院。
    光绪廿八年(1902),岭东兵备使者丁宝铨,重修韩山书院院舍。“书院适居韩山之半,韩公祠及陆公(注:陆秀夫)祠均附丽焉。院门前临清池,气象轩朗。院宇随山势为转曲,颇极涵蕴幽窕之致。入院摄层而上,江山之胜,揖于几席。三州人士读书其中,实足存养天机,蓄蕴奇伟。”(见《重修韩山书院记》)
    据资料考查,清代在韩山书院担任过山长、主讲的人士中,有进士15名,举人5名。如乾隆七年(1742)担任山长的佘圣言,是雍正年间进士,当过纂修官,后回陆丰,出任韩山书院山长后,为韩山书院制定学约8条:敦实行、崇经学、正文体、严课程、习声律、谨礼节、重友谊、戒轻薄。任职5年,严于管教,倍受称赞。光绪年间,韩山书院所课,除四书经文律赋等旧学外,也兼授西学。台湾著名爱国志士、诗人、教育家丘逢甲,于光绪廿三年(1897)掌教韩山书院,主讲维新之学,对传播民主爱国思想,培育时代新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宋创建起到清末,韩山书院迁建、重建、修葺达20多次,一直是粤东兴学育才、人文荟萃之地,始终占据着州、路、府、道之学的重要位置,对粤东地区文化的传播、教育的发展、民风的善化、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