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城书院与湘西理学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1:11:32 文史天地 佚名 参加讨论
黔城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存,无论从文学、艺术、宗教、天文、地理、医学、水利、交通诸方面,历史上都有层出不穷的人才的著述和实践,是可以借鉴和吸取的。而现在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除了一些文学作品、历史志书等文字记载以外,就是一些古代建筑了。 黔城的古典建筑,分四大部分:第一类寺院、宫观、书院、庙宇、祠堂等举行祭祀活动的宗教及宗族建筑;第二类会馆、商行、堂会、客栈、戏院等江湖人士聚会往来交流的建筑;第三类衙门、驿站、军营、公馆、民居等以居住为主的士官和市民建筑;第四类园林、桥梁、牌楼、凉亭、石塔等公益事业式的建筑。 作为第一类寺院、宫观、书院、庙宇、祠堂等举行祭祀活动的宗教及宗族建筑。在佛教寺院建筑的附属建筑中,保留幸存下来的有龙标山普明禅寺的钟鼓楼、原建蟠龙山后迁移赤宝山的赤峰塔等;在道教宫观建筑里,现在保留下来,却被改为它用的是西正街玄灵观(现西门粮库);在儒教书院建筑里,现在保留下来,却被改为它用的是龙标书院(现三中);在儒教庙宇建筑里,现在保留下来,却被改为它用的文庙和状元桥(现东门粮库)以及文庙的附属物“军民人等到此下马”的“下马碑”;还有许多家族的祠堂,均相继被挪为它用。譬如谢氏东、西、北三祠堂,均被新华书店、俱乐部等占用。 在现存的古代建筑中,还保留下来的只有第二类会馆、商行、客栈;第三类的公馆、民居;第四类园林、桥梁、牌楼、凉亭、石塔等建筑。第一类寺院、宫观、书院、庙宇、祠堂等举行祭祀活动的宗教及宗族建筑,基本上被毁灭殆尽,或者改为它用了。 而今保留下来很完整的古代建筑很少,比较完整的是第二类会馆(譬如江西会馆万寿宫、宝庆会馆太平宫)、商行(譬如西门口的豆木牙行)、客栈(譬如吴顺祥客栈);第三类的公馆(譬如危泽甫宅、黄忠浩故居)、民居(譬如大量的窨子屋以及南正街);第四类园林(譬如黔城芙蓉楼、均田苏园)、桥梁(譬如柳溪的灯笼桥、双溪的双虹桥)、牌楼(譬如南正街的过街牌楼)、凉亭(譬如五里亭、铁坑凉亭、栗坳凉亭)、石塔(譬如赤峰塔)等建筑。 在黔阳县治黔城,历史上相继建有“黔阳义学宫”、“宝山书院”、“鳌山书院”、“龙标书院”以及托口“朗溪书院”等。至于其他学校,或者官办、或者私立,就有许多,不赘述。 北宋元丰三年(1080)庚申,初建“黔阳义学宫”于黔阳县治。南宋淳熙元年(1174),迁“黔阳义学宫”于黔阳城东龙标山普明寺。南宋嘉泰元年(1201),又迁“黔阳义学宫”于黔阳城西。南宋宝庆元年(1225)乙酉,朱熹高足黔阳县令的饶敏学,于黔阳对河的赤宝山麓建“宝山书院”,后迁于黔阳城东。明成化二十年(1484),黔阳县令陈钢复修“宝山书院”。明万历元年(1573),黔阳县令郑之韶建“鳌山书院”。清康熙五年(1666),黔阳县令张扶翼建“龙标书院”于黔阳城北。清康熙四十九年(1613)庚寅,迁“黔阳义学宫”于黔阳城西。清乾隆十二年丁卯(1724),黔阳县令范德灏建学宫牌楼,额曰:“龙标书院”(今洪江市第三中学),四十九年建制一新。清乾隆三十年(1765),“黔阳义学宫”改名为“龙标书院”。清道光七年(1827)丁亥,邑绅赵大坤、金宗仁在托口建“朗溪书院”。清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当局欲转移“龙标书院”往城东金鳌山,未果。清同治八年(1869),复修“龙标书院”。一时名流师生和韵成帙。宝山书院石碑一块,现立在黔城第一完全小学内。龙标书院石碑一块,原立在三中教师宿舍门口(已残缺)。 如今在湖南其他地方,都相继掀起了恢复古书院的热潮,而我们怀化市,却仍然是一潭死水,没有丝毫动静。 在大量复古运动中,相对比较冷门的是古代书院的修复,没有受到重视。缘由现在的教育体制与古时候的教育体制迥然不同,古代的学子都很尊孔尊师,很看重“天地君亲师”。有一定的传承系统,就譬如家族的延续。而现在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等,与传统的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古代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大量的私塾、学宫、书院以及寺院,作为教育场所。现在除了学校以外,还有许多途径可以达到学习的功效,譬如函数、夜校、短训、速成以及当今最流行的网络教育,这些都是间接阻碍书院恢复发展的。 在五溪地区的书院排行榜里,我们可以看到黔城的书院发展情况。我们无论从书院的建修年代、规模,还是修建人的影响力来看,历史上的黔城对书院的建修,都是很热情的,占整个五溪地区书院建设次数的五分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北京的古代书院:院长和师生共同管理
- 下一篇:卜里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