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泗水尼山夫子洞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3:11:24 光明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夫子洞 尼山圣源书院全景布局图 山东省中南部,曲阜、邹城、泗水交界处有座山,叫尼山。山脚下有个洞,叫夫子洞。 尼山夫子洞经霜历暑,人迹寥落。如果没有特别介绍,一般人绝不会意识到,这里就是日后深刻影响中国轨迹的儒学的原点。——2500年前,妇女颜氏向尼丘山(即尼山)祈祷,之后在这个石洞里诞下孔丘。若干年后,在泗水及其支流洙水流经的这片地域中,儒学开枝散叶了。“洙泗之地”也被此后历代士人视作精神的乡关。 上世纪六十年代,原属泗水县的夫子洞划归曲阜管辖。谈及这个改变,泗水当地人甚是惋惜。 事实上从那时起,泗水县和尼山夫子洞就在各自的轨道上渐行渐远。年复一年,作为遗迹的夫子洞被冷落在历史深处;而与夫子洞毗邻的泗水县,也同样寂寞。 2006年,北京学者王殿卿爬上尼山,来到宋代修筑的尼山书院。心头突然一动:泗水能不能建一所书院,通过它,把孔子诞生地这份文化资源重新激活?这个想法立即得到时任泗水县教育局长陈洪夫的赞同,遂在学者和当地领导间穿针引线。 县委书记和县长敏感地意识到,这件事该办。泗水邻近儒学源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书院是儒者治学弘道的传统道场,如今又显现出复兴的趋势。在泗水建书院,不仅能让儒学传统得以复苏和发扬,而且泗水发展也将找到独一无二的文化支点。 然而,对于财政收入并不丰裕的泗水县,建一所无法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书院,确是一件颇费踌躇的事情。在县领导亲自主持下,泗水数次召开常务会议和专题会议,进行反复论证。最后,泗水县委顶住压力决定,书院不仅要建,还要建好,要建成百年精品! 2008年10月,尼山圣源书院宣告成立。书院依傍尼山,接续圣人源头,与宋代尼山书院遥相呼应。王殿卿说,“取这个名字是为了表明,书院在地理空间和文化资源上的独特性、唯一性和重要性。”从书院去夫子洞,只消三五分钟车程,那里也成了书院客人必游的景点。 王殿卿如今时常忆起当时的情景:书院征地,涉及几十户农民土地拆迁,可听说是为“老祖宗”办事,所有村民集体按上手印表示拥护,一个多月时间拆迁工作就彻底完成;在书院建设的关键期,县里领导日夜守在工地指挥,巨细无遗;一批海内外学者纷纷加盟书院,“用儒家的精神办儒家的事业”。年近古稀、事务繁忙的著名学者牟钟鉴,受邀义无反顾地担纲院长;杜维明、安乐哲、张践、郭沂等学者风尘仆仆地往返于居住地和泗水间,义务讲学;曾任书院执行院长的丁冠之教授,从75岁起将人生的最后3年留在这里……每次回想起来,王殿卿心里都是沉甸甸的。 眼前,规划占地100亩的尼山圣源书院,已经初具规模:屋舍俨然、典雅素净;外围公路通达、林木繁茂。而最为打眼的,是书院广场上由许嘉璐撰文、欧阳中石书写的世界文明论坛碑。这里,是世界文明论坛的永久举办地。 2010年9月,建成不久的书院举办了首届世界文明论坛。11个国家、30多个国际知名大学和学术机构的17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的主题,展开了15场高层次的学术对话。这次论坛学界瞩目,媒体如云。小县泗水,风风光光地站在世界面前。 人们发现,和宋代尼山书院比起来,这座新建成的书院,有着更加鲜明的时代感和宏大抱负。“书院坚持返本开新,”院长牟钟鉴说,“一方面,要接续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则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吸纳各家学说和各种文明成果,尊重文化他者,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努力开创当代儒学新形态新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三年来,书院围绕“学术论坛、培训基地、游学营地、研究重镇”的功能定位,紧锣密鼓地经营着众多有声有色的高端活动。 ——学术论坛。2008年10月,“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论坛”举行;2009年6月,“儒学名家圣源论道: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的中西文化对话”举行;2010年8月,“尼山论道:儒学的继承与创新”举行;2010年10月,“东西方论坛:百年儒学与东方文明复兴”举行…… ——培训基地和游学营地。2009年至2011年,在中小学教师中,连续开办三届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2011年,举办“国际中华文化师资班”,拟用10年时间培训3000余名西方教学人员,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培养种子师资…… ——研究重镇。2011年7月,举办“国际儒学会讲”,把传统书院的会讲制度继承下来,使教育回归“人”这个中心…… 书院最重要的学术特色,是对熊十力、梁漱溟、钱穆等新儒家的重新发现和研究。2011年9月,“钱穆与新亚——当代书院建设研讨会”如期举行。在书院看来,当今中国,与90年前新儒家面临着相似的时代课题,即在西方文化浪潮中,中国如何融合中西哲学思想并确立自我价值。研究新儒学,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而这项工作在中国大陆却少有人做。尼山圣源书院决心弥补这个空白。 有尼山圣源书院扎实的学术实践打底,泗水县开始盘算:曲阜有世界著名的孔府、孔庙、孔林“三孔”,有朝一日泗水能不能向世人展现第四“孔”——孔学? 王殿卿说,“书院虽然刚建成三年,但基本方向定了,发展思路有了。”如今,这座麦田里长出的书院,正以既定的步伐,改变着当地的文化景观,实现着儒学的活态传承,也锻造着泗水县一张烫金的文化名片。 (本报记者 贾 宇)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拙园与濂溪书院
- 下一篇:天一阁藏书楼轶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