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组织 > 其它 >

定王台与孝文化


    
    长沙古迹,若论其古,当推贾谊宅、定王台。贾谊宅是文人凭吊的胜地,定王台则是孝文化的标志。贾谊宅已修复,而定王台则只有在长沙市图书馆旧址才能觅到一点踪迹。
    定王台为汉长沙王刘发所建。刘发是汉景帝七子,他的出生有个传奇故事。《汉书·景十三王传》载:“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避,不愿进,而饰侍者唐儿使夜进。上醉,不知,以为程姬而幸之,遂有身。已乃觉非程姬也。及生子,因名曰发。”发,有事后发觉误幸唐儿之意。只因这一“误”,才有了汉皇室后来最兴旺的一支。刘发六世孙刘秀为东汉中兴世祖,复兴汉室达200余年。
    由于刘发生母地位低微,他不受重视,还得认程姬为母。景帝前元二年封他六个儿子为王,五个都封在富裕发达的中原地区,只有刘发被封到当时低湿贫困、人烟稀少的今湖南溆浦以东、衡山以北的狭小地区作长沙王。李白有诗云:“七郡长沙国,南连湘水滨,定王垂袖舞,地窄不回身。”史书载:景帝召见宴饮时,诸王舞拜,唯定王垂袖以示,帝奇之,问其为何,定王回答,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纵观西汉12朝,所封诸侯以百计,其子孙大都骄奢淫逸,丧伦失德,少有成才的。倒是这位不被重视的长沙王代代相传人才辈出,如刘歙、刘茂、刘縯、刘秀等,在反对王莽复兴汉室的战争中,一个个舍生忘死,刘縯、刘秀更是其中佼佼者。刘发在当时条件下,虽难有大建树,但他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死后谥为“定王”,定者,安也。
    刘发的孝思更传为千古佳话。相传,刘发从临湘(今长沙市,长沙国都城)运送大米去长安,命送米者再从长安运土回临湘,选择高地筑台,以便时常登台眺望嫡母程姬及生母唐姬墓。临湘距长安三千里,运土筑台应该是象征性的,母亲墓也是望不到的,但这份孝思却感人至深。刘发死后,这座台才被称为定王台,在《太平寰宇记·潭州长沙县》里,又名定王庙、定王冈。
    中国的孝文化起源远古,舜就是一位大孝子。但大规模地崇尚孝道,则自汉朝始。汉代统治者以孝治天下,认为孝道是“至行”、“大伦”的体现。不孝,就是“愆乎至行,浊乎大伦”。成书于汉朝的《孝经》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汉代皇帝的谥号前都加一“孝”字,并且奖励孝行,认为不孝者必不能忠,专为孝行昭著者设一选举科目,与廉合成孝廉。这样就形成了崇尚孝道的良好风气,成为美德,传至今天。而定王台,就是一个表达孝思、崇扬孝道的生动例证。
    定王台,一座望母台,思亲台,毁于抗日时期战火,遗迹也已湮没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在寸土寸金的大长沙,它还会争得一席之地吗? (刘定山 温庆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