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组织 > 孔庙文庙 >

唐•五代的孔庙建筑

 
    隋末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给予了唐王朝的上层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不得不使他们认真思考治国之本。唐初,执政者多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前朝遗老,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他们重视以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统治者认为:“德以修已,教以导人。修之也,则人不劝而自至;导之也,则人敦行而率从。是以君子欲政之行也,故以身先之;欲人之从化也,故以道御之。”用首先来规范教化天下百姓,百姓就会品性淳朴而心悦诚服,君子的政令才能够得以实施。为了培养官僚,中央的国子监统督国子学、太学、国门学、律学。儒家文化渗透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学校,通过祭祀孔子的活动孔子的思想从上层社会到中下层社会逐步渗入。于是,皇帝的祭孔活动也更加隆重、频繁。仅曲阜孔庙,远不能满足各州县官吏祭孔的需要,而周公、孔子同祭,又不便显示儒家学说的核心和精华。在这种情况下,在各地建立祭祀孔子的专用建筑,已经显得成为可能,而且也有必要。
    据记载,“武德二年六月一日,诏曰:盛德必祀,义在方册,……惟兹二圣,道著生民、宗祀不修,孰明褒尚。宜令有司于国子监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可见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诏令国学国子监各立周公、孔子庙一所,四时致祭。孔庙和国学合一,形成庙学格局。唐贞观元年(627后),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赠孔子为司寇,谥‘文宣’,旋准房玄龄议停周公祀,专祀孔子,尊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配享孔庙。”唐贞观四年(630年),又诏“州县皆特立孔庙,四时致祭,轻左丘明等廿二人从祀”。各州县由此准予建立孔庙,诸儒名流从此也被纳入孔庙,同孔子一道共同被祭。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又封孔子后裔为保圣侯,孔子家族地位又随孔子提高。670年,唐,唐“咸亨元年,诏州、县皆营孔子庙……司业李元瓘奏:先圣庙为十哲像,以先师颜子配,则配像当坐,今乃立侍。余弟子列像庙堂”,“范宁等皆从祀。请释奠十哲于上,而图七十子壁,曾参以孝受经于夫子,请享之如二十二贤。”可见,全国州县官司司,均营菅学庙。唐高宗永徽年间,朝议乃诏周公配享武王庙,孔子仍称先圣,配享仍如故宅孔庙。这主要是下令改制。皇家的号召得到了各地的响应。这时,长安的孔庙建筑已达30余间。据记载,韦机于北方幽云任刺吏时,“边州素无学校,机敦勤生徒,创立孔子庙,图七十二及自古贤达”。刘禹锡在西南任夔州刺史时,在祭孔祀奠活动中也是不惜银两,“夔州四县岁释奠费十六万”。唐开元初,皇帝下诏塑像,升四笠贤者为十哲,由此始称。四科即指“四配”,他们是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思及),宗圣曾子(曾参),亚圣孟子(孟轲)。曲阜孔庙除塑像外,还画有七十弟子及二十二贤像于庙壁上。唐开元十三年(725年),皇帝亲临孔庙祭孔,用太牢去曲阜孔子墓祭祀,并派人置守墓室。
    这一时期,孔子的地位越来越高,统治者已认识到,“弘扬王道,全依儒术”,“圣人的品德,天生多才,王道要靠它,人间的伦理道德也要靠边它”。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孔子为文宣王,服王者章服,出内迁兖冕以衣之,祭典时,使用“八佾舞”,时间为仲春和仲秋的上丁日。孔子国此又享受王者礼遇。唐代的孔庙已有比较固定的供祀内容,孔庙的主殿,根据皇家的封号或称“先师殿”(唐高祖封其为“先师”),或称“文宣王殿”(唐武后封其为“文宣王”),州县孔庙也有的因此叫“先师庙”、“文宣王庙”、“文庙”。其主殿格局仍按曲阜孔庙的“庙屋三间”修建,其面阔一般为三间。此时各地因学设庙或因庙设学的庙学合一的格局基本形成。欧阳修在《襄州谷城县夫子庙记》写道:“隋唐之际,天下州县皆立学,置学宫,生员,而释奠之礼,遂以著令。其后州废学,而释
    奠之礼,吏以其著令故,得不废,学废矣无所从祭,则皆庙而祭之。”可见,庙学关系之紧密,州县莫不有学,则凡学莫不有先圣之庙。有先圣之庙,则有释奠之礼。
    我国始建于唐、五代时期的孔庙较多,但现存的已为数不多,并且是经过后世修葺、改建、重建的。现发现有记载较早的始建于唐代的孔庙有江西萍乡文庙。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它是县令唐普把县城从芦溪固冈迁到今萍乡城一带,在今宝积寺左侧修建的。刘清之的《县学记》中叙了重建时的建筑物有:礼殿、伦堂、经阁等。从中可以窥见其唐代孔庙的格局。该庙后毁于南宋,多次重建。
    湖南澧水下游的安乡县文庙,据《安乡县志》记载,“唐贞观中创于县治东郭”,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知县刘愚改建于南门外。四川乐山文庙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年),河南襄城文庙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陕西蒲城文庙,也是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这些都是依据各地县志或地方志记叙所知。江西丰城文庙,则是“唐永徽二年迁县治于章水之东建学于治东”,可见始建时称之为县学或学宫。湖南道县文庙则是始建于唐元和七年(812年)。唐代的孔庙规格主要是大成殿的规格,均无详细记载,只能从一些县志中进行推测。如四川绵州(今绵阳)文庙,始建于唐贞观四年(630年),为庙学合一,明末毁于兵燹,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建文庙时,大成殿为三间,后又毁于洪水,现已不存在。由于各地文庙的发展演变趋势愈来愈小。从有关资料中可以看出绵州文庙重建时的规格和始建时的三间大成殿的规格保持一致。这一方面大概与鲁哀公创建文庙时的“庙屋三间”的礼制有关,因此,各州县立孔庙时,其规格均不能小于庙屋三间;另一方面与古建筑的对称性有关。孔庙往后期发展始终遵循这样一种格式,即大成殿始终为:三间、五间、七间、九间。四川青神、九陇、彰明、嘉定、邛州、荣州、利州、化城等孔庙也是始建唐代。这些孔庙现今已不复存在。只能从当地县志和《四川通志》中了解一些当时的情况。
    始建于五代的孔庙,现在还有一些遗物保存不来,但也经后代重建,如山东尼山孔庙始建于五代(907~960年),现存建筑为清代格局。江苏如皋文庙则是于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始建,后又经修葺或重建的。山东巨野文庙是始建于五代后周(951~960年)的建筑,历经数次重建,现存为清代格局。
    河北正定文庙,现存的大成殿的主要结构是属于五代时的式样。
    据《正定县志》记,正定文庙,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从县志所刊“学宫图”和志文记载可知,,正定县文庙坐北向南,中轴线南端为一照壁,向北依次为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文昌阁。乡贤祠、名宦祠位于戟门前东西两侧。兴文阁在泮池东侧,东西围墙南端设义路、礼门。大成殿前东西庑各十三楹。
    正定文庙大成殿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孔庙建筑之一。梁思成先生依据其大成殿的建筑“结构之简洁,斗拱权衔之硕大”,判断其为“五代或宋初”的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称其为五代(907~960年)建筑。也有专家怀疑为古寺佛殿所改。大成殿单檐歇山顶,顶部坡度平缓舒展,柱子有明显卷刹,柱头不施普柏枋,仅用栏额,柱头斗拱硕大,补间铺作无华拱,只有柱头,上面刻影拱,梁架由驼峰及斜柱构成。这些现象均表现出明显的晚唐——五代时期建筑风格。
    正定文庙大成殿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孔庙建筑。从其建筑式样和风格可以看出当时孔庙的基本礼制。隋唐五代,县文庙的规模为面阔三间。这也许保持了前朝“庙屋三间”的基本格局。《版权属于中国国学网,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