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组织 > 其它 >

【青海翟雲寺】深山里的小故宫(3)


    前有敦煌,后有瞿昙
    隆国殿门前的8根大柱子还裸露着,红色尽褪,但殿内的金光大菩萨已经焕然一新,身上和手臂上披戴着金色的哈达。菩萨前摆放着一块两米多高的牌匾,牌匾从左至右分别用梵文、汉文和藏文雕刻着金字“皇帝万万岁”。这块牌匾是瞿昙寺的镇院之宝,牌背后刻有“大明宣德二年二月初九日御用太监孟继……建立”,那是1427年,隆国殿竣工的日子, 560多年过去了。在1996年那个夏季,我徜徉在瞿昙寺数百年间的历史风云里。
    除建筑以外,瞿昙寺还有被称为艺术三绝的壁画、彩画和石雕。
    瞿昙寺的壁画总面积为1523平方米,仅其数量就十分惊人,其中明代早期壁画占79%,余为清代壁画。其中隆国殿内墙壁画级别最高,其内容分为三世佛和藏密宗欢喜佛,画面巨大,高达5.5米,而且全部是沥粉贴金,绘制精美,色彩艳丽,据张君奇先生的估计这些壁画为藏传佛教绘画高手之笔。
    
    在隆国殿两侧的长廊即民间所谓的“七十二间走水厅”中,有壁画28间、38面,面积约400平方米。南廊中的明代壁画别具风采,与许多寺院壁画相同,从左至右,上面描绘的是佛祖释迦牟尼自降生到涅的全部经历。按专家的评价,其人物造型准确,形象优美,线条流畅而柔中含刚,是地道的钉头鼠尾铁线描。仔细观赏,会发现其中人物所持的器皿,如玉碗、熏炉、提壶、兵器均为宫廷所用,仅宫廷团扇就有9种之多,其上人物的服饰都为宋代中原人士打扮或宫廷装束。由此分析,这些壁画应出自宫廷画工之手。
    北廊中的清代壁画,原先也为明代壁画,后因破败、损毁,在清代被铲掉由民间画工重画,因此这部分的壁画色彩艳丽,却景物拥挤,线条琐碎。画工是甘肃凉州平番县(今甘肃永登县)孙克恭、徐润文及门徒何济汉等人,为什么这些壁画能准确地道出画工姓名呢,因为在画壁画中的屏风时,孙克恭他们利用屏风都有落款的特点,巧妙地将自己的名字题了上去:平番县画像弟子孙克恭、许润文沐手敬绘。
    据地方志的记载,画完壁画后,孙克恭的徒弟们即返回故乡,而孙本人却留在寺院直至终老。还有一些壁画,比如小鼓楼北三间殿内墙的壁画,也是佛教题材,但画中人物服饰却是蒙古人打扮,画风迥异。历史上瞿昙寺与蒙古宗教上层来往密切,此壁画也有可能出自蒙古佛传画师之手。
    
    提起壁画,人们总会想到敦煌壁画,张大千先生曾说“敦煌壁画是集东方中古美术之大成,敦煌壁画代表了北魏至元一千年来我们中国美术的发展史。换言之也可以说是佛教文明的最高峰”,但是敦煌壁画的年代止于元,元以后的明清壁画,对于西北地区来说,无论从规模还是艺术的水准而言,瞿昙寺壁画都堪称其首,其珍贵程度乃国宝级。所以有学者说瞿昙寺壁画使中国西部壁画艺术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时代阶梯,可谓“前有敦煌,后有瞿昙”。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