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组织 > 孔庙文庙 >

两宋时期的孔庙建筑

 
    唐后期,藩镇割据,战事频繁。尽管如此,执政者仍然重视和推崇儒学。后周时,太祖皇仍亲临阙里,祭祀孔子。据记载:五代时期皇帝到孔子祠(孔庙)祭孔被作为重大事件记于正史之中:六月乙酉朔,帝幸曲阜县,谒孔子祠。既奠,将致拜奠于祠前。其所奠洒器、银炉并留于祠所。遂幸孔林,拜孔子墓。帝谓近臣曰:“前曲阜令、袭文宣公孔仁玉,是促尼四十三代孙;有乡贡《三礼》颜涉,是颜渊之后。”即召见。仁玉赐绯,口授曲阜令,颜涉授主簿,便令视事。仍敕兖州修理工葺孔子祠宇,墓侧禁樵采从周太祖到曲阜祭孔并下令修葺孔庙之事,足以看出建庙祀孔在统治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周太祖的这些举动,客观上促进了孔庙建筑的保护,为两宋时期孔庙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宋初,宋太祖为安抚民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社会稳定。解除藩镇首领的兵权,制裁贪官污吏,注重法制,重视农业、发展教育,刑罚谨慎,减轻赋税。与此同时,制定了礼乐教育,推崇儒学。于是,承袭前朝旧制,大兴土木,修建了孔庙。据记载,宋太祖下诏在孔庙门前立十六朝,并亲制孔、颜二赞,从祀贤哲,则命文臣分赞。宋王朝对孔子的奠封及后裔的礼遇已经至高无上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孔庙建筑模式的形成。《宋史》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一月戊午,幸曲阜县,谒文宣王庙,靴袍再拜。幸叔梁纥堂。近臣分奠七十二弟子。遂幸孔林,加谥封孔子曰文圣文宣王,遣官司祭以太牢给近便十户奉茔庙,赐其家钱三十万,帛三百匹,以四十六世孙圣佑为奉礼朗,近属授官,赐出身者六人。”对孔子的四十五代孙孔道辅也予以一官半职。“迁大理寺丞、知仙源县,主孔子祠事”。真宗皇帝称孔子为“文圣文宣王”,给孔子后裔以优厚的待遇。
    大中祥符五年,又改谥至圣文宣王。并敕孔子冕十二旒,服十二章,执镇圭,如帝王之制。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追封叔梁纥为“齐国公”。元至顺元年(1330年),加封为“启圣王”。由于对孔子的推崇,两宋产生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儒学大师,如程颢、程赜兄弟,朱嘉,陆九渊等。一些崇尚儒家思想的政治家也被列入文庙先贤先儒从祀。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也配享孔庙。《宋史》记载:“六月壬寅朔,图熙宁、元丰功臣于显谟阁。癸卯,以王安石配享孔子庙。”可以看出孔庙建筑客观上已经超出了祭祀孔子的功能,宋徽宗将政治家王安石同先儒并祭,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需要。
    孔庙的泮池、泮桥从一些史料的记载中,也可以发现宋朝就有了此类建筑。清代学者许绳武在萍乡文庙的《学宫记》中说:“宋熙宁时芙蓉开,一本三花”。有人认为,芙蓉花开在文庙泮池之中,这就是说宋代文庙已经有了泮池建筑。这种判断实际上已经为上海嘉定文庙的宋代《嘉定县修学记》碑所证实,泮池、泮桥为学宫建筑。
    从相关的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宋代曲阜孔庙的基本格局:有“文宣王庙(文庙)”——祭祀孔子,有叔梁纥堂(启圣堂)——祭祀孔子的父亲,有厢房(庑)——祭祀先贤先儒,有宋太祖诏建的文宣王庙前的“十六戟”——戟门,有泮池、泮桥——学宫建筑,这些建筑无论从数量和种类规模及其等级来看,都已经大大超过了前朝的式样,形成了中国孔庙的基本礼制和建筑模式。
    皇家不仅大修孔庙,而且下诏由官府出资修葺各地孔庙。宋景德三年(1006年),王钦若上奏:“令诸道台州府军监文宣王庙毁处,量破仓库头子钱修葺。”第二年(1007年),皇帝再次下诏:“诸州县文宣王庙自今并官司给钱完葺,无得辙民财。”宋朝统治者的这些措施,使得在唐后期因战乱“岁月颓敝,气象凋落”的庙学建筑开始了复苏。由于经费“一毫不取于民”,来源于“养士之余”,客观上刺激了孔庙的发展。以至于出现了民间“献地输财,惟恐居后”,或“皆裹粮荷插以供役事”来建设孔庙的繁荣局面。山东曲阜孔庙在北宋就修了七次,最大一次是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扩大旧制……增广殿堂廊庑三百六十间”。宋徽宗初年,曲阜孔庙门前已立起二十四戟,俨然太庙之制。四川地区在宋代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四川当时为4路,所辖州县共计224处,有典籍记载修建了解孔庙的地区已经有95处,占总数的42%。其中,成都府路有文庙42处,潼川府路有文庙34处,利川路有文庙11处,夔州路有文庙8处。从史料分析,除去成都府、成都县、华阳文庙为隋以前始建,夹江、南部文庙为隋代始建,青神、九陇、绵阳、彰明、嘉定、邛州、长江、荣州、利州、化城等10处文庙为唐代始建,永康文庙为五代始建外,四川其余79处孔庙均为两宋时期修建,同时还可以看出,宋代建造的文庙数几乎是唐代的8倍。
    宋代大规模修建孔子庙除了“衣食足,兴礼仪”的客观原因外,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兴学办教育的需要,因为通过孔庙可以达到“人知向学”,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志向。宋代的睦州文庙就是因为“睦州人旧阻礼教,锡建孔子庙,表请以经籍给诸生,诏赐《九经》,自是人知向学”。因为,无庙学,则无学者,难以兴礼仪。于是一些比较偏僻的地区也上奏要求建孔庙。据记载:“龚鼎臣知渠州,渠故僻陋,无学者。鼎臣请于朝,建庙学,选邑弟子为生,日讲说,立课肆法,人大劝。”庙学并重,一反唐代的重庙轻学、重祭祀活动、轻教育修养的忽视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各级地方官僚,在皇家的倡导下,纷纷“崇孔子庙,以尊圣人之道,阐明黉宇以修先王之教”。于是各地庙学应运而生,形成了在“今天下郡邑必有学,学必有庙,所以妥肸蚃,神教化”的庙学思想指导下,孔庙建设呈现争先恐后的繁荣的局面。
    宋代孔庙因伴随各地兴学运动发展,其速度较之前朝快,各地几乎修学的同时,都设置孔庙。现存始建于北宋,并经后代修建、改建、重建的孔庙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湖南澧县文庙,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现存为清顺治六年(1649年)重建,大成殿面阔五间。湖南宁远文庙,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所建。四川资中文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984~985年);现存大成殿面阔五间,殿内现有明代的镂空木雕孔子神位。山西闻喜文庙始建于北宋咸平元年(998年),庙内现有司马光撰写的“宣圣庙碑”,记叙当时修建圣庙之事。福建安溪文庙始建于北宋平四年(1001年),虽历经三十多次维修和重建、增建,现存布局仍较完整。四川富顺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现存建筑经元、明、清二十一次修葺改建,至清末,其大成殿已达面阔七间的规模。现崇圣祠后,是敬一亭,内有阴刻孔子坐像碑,《富顺县志》称,属“南宋绍兴十五年(1137年)刻”。四川犍为文庙始建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湖南岳阳文庙,《巴陵县志》称为庆历六年(1041年)所建。现存大成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现存的金柱、柱础、明栿和枋均为宋代构架。陕西西安府文庙始建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5年),现还存有金、元、明、清重建时的多座建筑;大成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毁于1959年雷击。南京夫子庙也属景祐元年(1034年)在秦淮河北岸始建,当时叫“文宣王庙”,现存的大成殿面阔七间。江苏苏州文庙始建于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现存大成殿面阔五间,其宋代遗物主要有绍兴十一年(1141年)米友仁书写的《重修大成殿记》碑刻。
    南宋统治者推崇儒学也是紧跟前朝的。各州县以曲阜孔庙为蓝本,竞相攀比,唯恐落后。北宋雍熙年间,曲阜孔庙的蓝本即《文庙王庙阁》从皇家流传出去,为后代建立、修葺孔庙确立了依据,南方的孔庙建设由此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存的建筑始建于这一时期并经后代改建、重建的代表性的孔庙有:广东揭阳学宫,始建于宋绍兴七年(1137年)。现存大成殿面阔五间。淅江衢州孔氏家庙始建于南宋理宗宝宗三年(1255年)。北宋末年,金兵侵入中原,汴梁沦陷,宋朝廷都临安(今杭州),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孔子第修戟门、名宦祠、乡贤祠,清康熙四十四年补修启圣祠,乾隆二年修明伦堂。说明孔庙规模是逐步扩大,一些建筑是后人逐步加上去的,当然其礼制仍仿曲阜孔庙。值得注意的是,德阳县在宋时,属绵州所辖,当时绵州文庙大成殿是面阔三间,而德阳文庙也是三间,可见宋代文庙不一定按州学按州县的级别来确定孔庙的大小。广东化州学宫,始建于宁嘉定二年(1209年)。上海嘉定文庙,始建于宋嘉十二年(1219年)。四川广汉文庙,则是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广东宁学宫,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3年)。四川中江文庙始建于南宋理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
    南宋后期,兵荒马乱,尽管如此,辽、西、夏、金等政权对儒家思想仍然是认可的。曲阜以及其他地区的一些文庙,曾人为焚毁,但又由焚者下令重修。辽太祖和大臣们的一段对白可以说明此问题。《辽史》记载:太祖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腾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诏皇太子春秋释奠。辽太祖将儒家文化和佛教比较后,觉得耶律倍所言有理,于是下诏修建孔庙,并令太子春秋举行祭孔典礼。辽自神册年间始建庙释奠。辽朝自916年立国,到1218年西辽灭亡,前后经历了300多年的时间。此期间,辽朝的统治者虽然也信奉佛教和道教,但儒学在辽朝依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在辽朝立国之始,统治者就注意吸取汉族统治者利用儒学进行统治的成功经验,极力提倡儒学。尤其是辽朝的贵族群体,更加对儒学崇拜与信奉,尊孔子为“大圣”,并不断向汉族统治区域派遣人员学习。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公开主张祭祀孔子,以为孔子大圣,宜为万世所尊。976年,辽景宗时下令恢复南京礼部试院,计划实行科举考试。至辽圣宗时,正式实行开科取士,各地也纷纷建州学和孔子庙。辽咸雍十年(1074年),渤海人“建孔子庙,部尼服也”。西夏国王李仁孝追尊孔子为“文宣帝”,此为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称帝之始。礼祀孔子及其尊亲,仿行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采纳儒家思想治国,这正是西夏统治者的政治主张。早在西夏立国之初,其统治者就极为注意儒家经典的翻译,尤其是儒学的启蒙读物《孝经》,不仅译成西夏文字,而且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一律要作为主要的教材来使用,并借此强调以孝治天下。《论语》《孟子》《尚书》《左传》《贞观政要》等经典著作,也都先后译成西夏文字,并被列为各级学校的必读书。西夏初,就在其境内广置学校,并建立国学,使之成为专门传授汉文化的高等学府。国学设教授,先弟子员三百人入学。1154年,创设大汉太学,1160年,设立翰林学士院并明确了儒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又令各州、县设立学校,增子弟员三千余人。金太宗天眷三年,诏孔子后,以四十九代孙孔璘袭封衍圣公奉阙里祀。金泰和四年(1204年)下诏各刺史:“州郡无宣圣庙学者,并赠修之。在金朝的统治区域里,建立了许多学校,有女真府学、汉儿府学等。1151年,建国子监;1166年,建立国子太学;1173年,建立女真国子学。由于这些学校以儒家经典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因而,孔子和儒学自然深入人心。
    这一时期,各地孔庙又有进一步发展。大定府(中京)、上京等地均设立有孔庙。我国现存孔庙较多,但属于金代的遗存并不多,山西平遥文庙、河北天定文庙的大成殿的主要构件是这一时期的遗物外,曲阜孔庙亦尚有部分金代碑亭。在曲阜孔庙的十三个碑亭中,东起的三、六座为金明昌六年(1195年)所建,这是两座正方形碑亭,斗拱造型豪放,布置疏朗,是曲阜孔庙中现存最早的建筑。平遥文庙是这一时期现存具有代表意义的建筑。平遥文位于县城隍庙街南侧,其中大成殿规模宏大,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各地孔庙中保存下来的唯一的具有宋代建筑结构式样的金代文庙建筑。现存建筑依次排列为:棂星门、泮池、东西庑、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敬一亭,时习斋、日新斋等。除大成殿外多为清代重建。大成殿面滋长进深皆为五间,单檐歇山屋顶,坐落在砖砌台基上,围绕以石栏杆,东、西、南各设石级,檐柱粗大,直径达47厘米,屋檐下斗拱疏朗雄伟,用料硕大,有柱头铺作、补间铺儿和转角铺作三各,与宁《营造法式》用材规定大致相同。大成殿内天花板将梁架分为明栿、草栿、两个部分。明栿完整,草栿较粗,前后槽用乳栿搭牵相构,内柱上有复梁拼成草栿承重,其上用四椽栿、平梁、叉手、侏儒柱、驼峰等层层支迭。其脊椽下有“惟大金大定三年岁次癸未四月一日辛酉重建”的题记。两宋至金代,孔庙的格局已比较固定,各地始终遵循曲阜孔庙的式样进行修建、修葺。这一时期曲阜孔庙主体建筑已有:大成殿、大成门(戟门)、东西两庑、藏书楼(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即1081年),金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时改名为奎文阁;启圣殿、杏坛,宋天禧二年(1018年)始建,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以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金代始于坛上建亭;寝殿,唐代始建的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寝殿,宋真宗时(1008年)被赵恒追封为郓夫人,以后又被加封为“大成之上文宣夫人”,故其“寝殿”得以待续和发展下去。棂星门,是宋代孔庙比较典型的建筑,在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就有“筑郊台外垣,置灵星门”的记载,这时棂星门已经用于孔庙建筑,具有“尊在者敬孔之意”,后人以汉祀灵星祈年与文庙无涉,又见门形为窗棂,遂改灵为“棂”,宋代《营造法式》载有:“乌头门·注二:其名有三,一曰乌头大门,二曰表揭,三曰阀悦,今呼棂星门。”《唐六典》记载:“六品以上乃用乌头门。”可见,宋代孔庙的棂星门建筑具有多重含义,最终概括起来,还是表明对孔子的颂扬。此外,还有一些配套建筑,如东西庑、碑亭等建筑。由于宋代对于孔庙建筑已经有比较权威的礼制,各地孔庙建设基本尊循其规则。《版权属于中国国学网,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